EN
"/>
社区,是建筑的外部,也是城市的内部
2024/06/28
作者

社区营造,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治理方式,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通过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增强社区归属感和互助精神,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活力和韧性。不同尺度下的社区营造实践,既涵盖了微观的街区改造、公共空间设计,又涉及了宏观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

1111

在城市规划发展的早期阶段“新都市主义”等理论为社区营造提供了指导原则。这些理论强调通过创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增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混合功能使用等手段,提升社区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在如今,智慧城市等概念引入了科技与生态的融合,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和生态友好型设计,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通过专业知识和创造力,为社区提供了富有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空间环境;而社群运营者则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服务,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促进了社区的社会积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公共资源紧张等问题,正在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和社群的建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


ArchiDogs 筑格传媒联合“2024设计上海”,在3号馆-创新工作坊(Innovation Workshop),以另一种社群模式——线下论坛,邀请建筑、景观、规划、运营等领域的从业者,分享他们在社区营造实践中的经验。


延续去年联合 WLA 世界景观网的"Scales of Impact: 变革时代的景观设计趋势",我们希望以"CO-CREATE: Scale and Community 尺度与社区营造"为主题,通过多重尺度下的讨论和交流,探索出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繁荣。



01 综合型社区营造

finding WONDER in community futures



1.1.jpg

 

随著时代的变迁与疫情的影响,从线下到线上,社区的属性与定位也随之改变。Andy先生以"感叹 WONDER"为核心,衍生出归乡(Returning Home)、在边缘(On the Frontier)、作为催化剂(Being a Catalyst)、打破类型学(Breaking Typologies)、超出预期(Beyond the Expected)等五大面向,并通过六大不同尺度作品,向我们展示了RIOS如何从城市、建筑、景观等视角,切入面对城市更新、社区激活、现代技术、氛围营造与未来环境等议题。

 图片1.png

常州两湖创新区中央公园概念设计方案 

 图片2.png

布拉格市场改造方案


图片6.png

洛杉矶ROW DTLA百年历史街区重塑


图片5.png

芬兰图尔库历史与未来博物馆方案 


图片4.png

夏威夷威基基私立学校学生中心方案 


图片3.png

休斯顿林恩·怀亚特表演艺术广场

 

 

02 人本主义社区营造

人本主义 - 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



2.1.jpg


在你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建筑是印象深刻的吗?这是张宇在开场时给观众的提问,并强调情感也是一种功能,人的体验远比常规意义的功能来的更为重要。唯有当建筑激起公众的情绪时,它才真正激活社区。这也是为何赫斯维克工作室成立至今,30年以来从未放弃以相对激进、创新的手法,试图唤醒越来越同质、枯燥的人性。


图片8.png

东京麻布台之丘 


图片10.png

纽约曼哈顿小小岛 


图片11.png

利兹玛吉中心 

 图片12.png

诺丁汉市中心更新规划方案



03 品牌社区营造

十年阿那亚 - 人生可以更美



人物卡 3.1.jpg


孤独图书馆、文化艺术飞地、美好生活试验场......,这些都是知名文旅品牌阿那亚自成立至今所获的标签。从文旅地产,到艺术生活,再到文化整合,田海成讲述了从有别于设计师的品牌视角,思考品牌与商业如何链接公众与社群的情感、审美、心智,以及如何让建筑深入人心、消除建筑与人的距离,使建筑成为美、幸福和爱的载体。最后通过这些或有形或无形的链接,塑造一方社区。


图片13.png

UCCA 沙丘美术馆 


图片14.png

aranya 山谷音乐厅 


图片15.png

北岸友谊湾-小规模知识型社区



04 共享居住社区营造

Co-Living 共享生活的类型学



人物卡4.1.jpg


“Why shared living,张许慎在演讲的开头抛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向来专注于住房与社区研究、擅长类型学分析的荷兰工作室MVRDV,从小尺度的空间功能出发,拓展应用到大尺度的城市规划中。多巴胺配色的表现手法,或是型随功能的另一种体现,也是对这个时代千城一面的一种批判。无论是德国世博荷兰馆1.02.0、垂直村落研究、深圳·创意工厂改造、地拉那金字塔改造,还是深圳妇女儿童大厦改造,积木堆叠的形式背后,对生活、社群、村落、共生的细节无处不在。当我们在建筑中拥有各种集体空间,那将从小而亲密的社区到充满活力的社区。


图片17.png

德国世博荷兰馆1.02.0、垂直村落研究 


图片19.png

深圳·创意工厂改造 


图片21.png

地拉那金字塔改造 


图片24.png

深圳妇女儿童大厦改造



05 商业社区营造

玉鸟集:杭州文化艺术商业新模型



人物卡5.1.jpg


在当今这个注重质效的慢经济新阶段,消费也逐渐从产品时代的纯购物消费升级到场景时代的体验式消费,Shopping Mall慢慢被社区型商业取代。余刚透过良渚最后一块拼图「玉鸟集」商业街区案例,以自然生长聚落,BLOCK街区+庭院商业+线性商街+商业盒子,展示了设计如何在介入社区的同时,植入商业与运营,并最终构建成长为社群。


图片27.png

玉鸟集-玉鸟广场


图片30.png

玉鸟集-谷仓广场


图片29.png

城市中心商业+公园式立体街区



06 固废循环的社区营造

Re: The Second Mine Waken在地唤醒



人物卡6.1.jpg


作为国内十大瓷砖品牌之一的东鹏,近几年开始了「在地生成」计划,从材料出发,通过将工业固废物转化成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建筑材料,从材料与产品的角度,提倡绿色循环、永续社区与生活。徐忆以佛山「贰场T2M」为例,展示东鹏多样化的材料及产品数据资料库,鼓励公众加入到全球可持续创新材料技术与设计共研平台,借助社群的力量,共营新型社区。


微信图片_20240627105130.png

东鹏创新实验室 


微信图片_20240627104835.png

东鹏创新实验室

 

微信图片_20240627105240.png

东鹏创新实验室



07 办公社区运营

从消失的附近,到增长的业务



人物卡7.1.jpg


"你能否快速说出5个公司邻居的名字?"解思谌的提问更聚焦于办公社区。一段项飙老师的视频,勾起了我们对时代越进步,人群越疏远的感触。躺平、打工人等词汇改变了大众对办公的态度,曾几何时,第二空间变得那么令人生畏?C-WORKs的成立,构筑了以事业为核心的社区,更重新审视与定义了何谓办公


微信图片_20240627105824.png


640 (4).png

运河万科中心C6



08 城市更新社区营造

本土化即是全球化



人物卡8.1.jpg


面对社区,李中伟先生以景观的视角,透过Lab D+H SH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更新项目,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且个有特色的故事。尊重在地材料、回收、留住植物、色彩象徵等相应衍生的设计手法,都是为了协助他当地人找回本地的感觉。无论项目的尺度与人群,工作室都致力于为当地人设计,并秉持成立之初的两大重点——设计(Design+遗产(Heritage),赋予新意义、共建新社区。


图片31.png

永庆坊 


图片33.png

南头古城


图片34.png

二砂文创园


图片36.png

烟台山


图片37.png

无锡运河汇


图片38.png

O Power华侨城


图片39.png

黑石


图片40.png

 苏河湾万象天地


图片42.png

鸿寿坊


图片43.png

日晖绿地



圆桌讨论



圆桌主持:

  • 陈律名 筑格传媒ArchiDogs 品牌咨询总监


圆桌嘉宾:

  • 杨言生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师

  • 许天心 九樟营造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

  • 钟晨曦 RAUM径合间建筑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 相南 相南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2_1600_3000_gif (18).jpg


Q&A

1. 杨老师长年致力于乡村振兴,也有⼀些乡村大赛、吸引青年入住乡村、在乡村创业的内容,不过我们比较好奇,如何让年轻人愿意长期地待在乡村?

 

:最近我在读段义孚,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他有一本书叫《逃避主义》,说的是其实很多城市的人出现在乡村不是为了去搞政策,或者为了某个目的,他只不过是在逃离。比如在城市里面受伤了,比如觉得城市里面的房子太贵了,其实诉求很简单,这是其一。第二是在村里愿意待下来的人一般先是受到熟人庇护,再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地融入。所以我觉得要从下而上地发现大家在村里生活的各种方式,才能提供便利。


微信图片_20240628160433.jpg

 

Q&A

2. 说到青年,那肯定要问⼀下许老师,虽然你的身份是建筑师,但也有不少运营、招商等策划经验,相较于乡村,在一些小镇、或说市郊,你如何透过建筑师的视角,建立、营造、促成青年社群?

 

:我们最初接到的绍兴上虞这个大楼改造项目委托,其实内容只有立面改造和室内设计。但是我们观察到这个楼在社区当中的价值,同时根据委托要求的青年创客社区功能,将它发展成了整个社区的一个城市更新节点,逐渐地扩大了思考的范围。我们其实在推动政府去这样思考,然后他们也在资金上向这个项目倾斜,预算也从一开始 100 多万,扩大到了 1, 500 万的规模,最终成就了半山1994青年社区。


图片46.png


Q&A

3. 相老师从市场、城市街道,有不一样的切入点,无论在群体或使用者上都相对复杂,可以说是整个城市面向,对于这样的问题,您是如何入手展开的?

 

:在我们的定义里并没有城乡的分类,只有社区,这也就让我们在处理市场或街道上的思路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市的人群结构相对松散冷漠,而村里的人群结构则相对紧密热情。因此我们在处理诸暨农贸市场的出发点,是"八卦""串门子,这也就塑造了无边界、极为开放的市场空间。而对于上海愚园路,我们的出发点是城市缝隙好奇心,公众在做出这些行为的同时,既可以满足私欲,还能维持边界感。


图片47.png

 

Q&A

4. 钟老师接触的项目更多偏小尺度一点,如何在咖啡厅这类小尺度的项目中链接社区?

 

:我们团队里,专业背景从室内到景观尺度的人都有,所以我们本身就对跨尺度的事情很感兴趣,但尽管如此,我们仍会优先考虑人的关系。例如德寿宫咖啡厅,面对遗址文脉,我们选择微介入的方式处理室内,并尝试将街道打开,改变空间属性,由动转静。沈塘桥地铁上盖社区和FUNTOWN芳塘社区也是一样的思路,我们把曾经类似过道的地方打开,变成景观、休憩等停留空间,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协助参与到周边商业与运营规划中。


微信图片_20240627112525.png

 

Q&A

5. 下面的问题我们也问了托马斯·赫斯维克,在「社群的大背景下」,当各位接到委托,是会优先考虑甲方、任务,还是先去思考空间、环境、人群真正需要什么,甚至违背原本业主的诉求,重新提出一个全新的方案?

 

我特别有感触,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委托是希望增强人与地方关系的,我们接到的委托一般都是要搞美丽宜居,所以你要把这个村庄变漂亮。但是里面的内容是什么,由谁来运营呢?我们有幸和河南文旅厅合作非遗点亮计划,就是针对很多遗产空间、文保等等,把它们用起来、维护起来。现在有一个词叫EPCO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就是把设计和运营结合起来。

 

乡村振兴最早大概是从2016年左右开始,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有人就提出了一个建筑师驻村计划,我们也参与了。考察后我们选择从菜市场和村委礼堂入手,它们是乡村日常发生各种事情的地方,也是最核心重要的建筑空间。这样的好处在于这些空间有自运营的根基属性,设计之后不太需要运营的介入。

 

A

我们注意到建筑师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不只设计,更是或主动或被动的担起了运营、规划、执行等其他任务。

 

但事实上,在这里建筑师是有点越俎代庖了,一个好的结果势必要由多方不同专业的团队协作而成,前期的考察与研究应该由一些更专业的机构来完成。

 

关于这个问题我发现,随著大规模建设时代的离去,相对宽泛的委托与需求开始增加,但很难找一到一个完美匹配的对口承接这类任务,而看似什么都会一点的建筑师,往往是那个被拉来调和的人。

 

A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笑)。

 

但我认为这是阶段性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大灾难之后,如何重建家园?这时候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会被集结在一起共同思考,你能看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可能性。

 

例如建筑师赵扬与妹岛和世的共有之家项目,如帐棚般看似简单的建筑,目的是在创造不同群体聚集、交流的空间,兼具精神性和实用性。通过空间传递力量,重振灾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在写命题作文,但有趣的是,出题者也不清楚该怎么回答,他们希望透过写作者的反馈,来尝试找到答案。所以相较于传统定义上的空间设计,我们更多的是在观察、挖掘设计的可能性与空间价值。


微信图片_20240702142836.jpg

©设计上海


文章作者|Ming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吴秀秀

审核编辑|吴秀秀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