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小红书滤镜碎了?我们挑选了国内10个大师级建筑圣地,是不是“照骗”你说了算!
2021/11/01
作者

小红书滤镜碎了?

打卡网红地,结局很伤感?

不妨看看今天推荐的

国内10处建筑大师作品

打卡不掉坑

美得很真实


也希望各位去过的朋友

踊跃投票!


01
有一种滤镜,叫小红书滤镜,之前上了热搜,不少网友看了后表示心碎了一地。

新闻.png




看了这样的推荐笔记,能不心动么?



千里迢迢跑去现场,却收获了一场寂寞。也许,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吧。





小红薯们在网上热议


为了帮助大家打卡不掉坑,我们精心挑选了10个国内大师级建筑打卡圣地!
它们口碑和作品质量都相对有保障。
不过,也希望听到各位亲临现场的读者的反馈,拒绝图、实不符!


01/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朱锫建筑事务所






御窑博物馆位于江西景德镇历史街区的中心,地段周边环绕着不同年代的建筑(从明、清、民国时代的老民居及私家民窑,到49年后建造的厂房,再到90年代末的商品住宅)。


丰富、多元的城市肌理,塑造了它极其特殊的、厚重的地段环境。




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形结构组成,沿南北长向布置,它们若即若离,有实有虚,以谦逊的态度和恰当的尺度植入于复杂的地段之中。




砖窑是景德镇城市的起源,保存着与这座城市的生命不可分割的记忆温度。建筑独特的东方拱券原型,令窑砖的历史与温度交融,塑造出窑、瓷、人的血缘同构关系。




建筑拱体的结构近似三明治,内外两层砖中间为混凝土,混凝土拱为主体结构,以抵御地震时的侧推力,外部采用新老窑砖混合砌筑,映射当地传统建造方式。



博物馆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人们在走向它时能感到体量的亲和感;也能感受到它的尺度与城市现存建筑的保持接近;更重要的是能体验到历史上的工匠在此空间内劳作烧瓷的经验。




博物馆建筑与自然之间形成很多灰空间,它们虚实相涵、内外相生,彼此缠绕。




02/阿那亚艺术中心
如恩设计研究室





阿那亚艺术中心位于秦皇岛黄金海岸。阿那亚社区整体强调重新找回人的情感价值,以及与环境的和谐互融。因此,设计师不仅满足了艺术中心的展陈空间,还在内部设计了一个环形庭院,作为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环形的广场在充满水时便成为水景,排水后又可作为表演和集会的空间,彰显艺术活力。


在这里可以自由漫步,享受一段旅程。螺旋上升的流线将访客引导至每一个画廊空间,在展陈艺术品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人们的观赏欲。





厚重的建筑立面使用青铜元素点缀,定制设计的照明与细节为朴实的色调增添了精致感。夜晚,室内的光线沿着倒锥形的空间散射出来,点亮了海滨的整片社区。



03/沙丘美术馆
OPEN建筑事务所





秦皇岛昌黎县一段被称作黄金海岸的沙滩上,有一座如同藏于沙丘之下“消隐的美术馆”——沙丘美术馆。


建筑师尝试在沙丘里“挖掘”创造出形态各异又互相连接的一些“洞穴”——这也是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形态和最早的艺术创作场所。


在美术馆内部看海,透过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时间里,大海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


一系列细胞状的连续空间,构成了沙丘美术馆里丰富的功能,包括大小形态各异的展厅、接待厅和咖啡厅等。



螺旋楼梯引领人们从“洞穴”的暗处循着光线拾级而上,直到突然置身于天空与大海的广袤之间。



04/上海天文馆
Ennead Architects




全新的上海天文馆占地3.9万平方米,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天文学主题博物馆。它致力于营造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以与各种天文现象直接互动。


天文馆的建筑外形也借鉴了部分宇宙运行的基本原理,游客在迈入天文馆之前便能从建筑外观获取相关体验。

建筑师摒弃了直线、直角,真实地反映出宇宙的几何形态和天体运动的动态能量。


建筑外围大量采用弧线设计,引入螺旋形绿化带,以象征天体运行的曲线之美:中庭中心、入口天窗,以及天象厅的行星状球体随处可见这种美感。




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捕捉光影,记录时间。随着太阳移动,光斑也会随之移动到地面的入口广场和反射池。夏至正午时分,光斑则会与天文馆入口广场地面上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


天象厅球体是球幕影院的所在地,其球体建筑有一半悬浮于地面之上,访客能够轻松体验到失重或反重力状态的感觉。


球体形态的设计参考了宇宙的原始形状,宛如从地平线末端冉冉升起的新星。




倒转穹顶位于天文馆中庭顶部,游客可以置身其中,静观天空,思考宇宙。倒转穹顶的720度螺旋形坡道,从主建筑自然地向外延伸出去,象征着星系的旋臂,并将访客目光吸引至建筑的顶端。




天文馆包含临时展区和长期展区、高24米的太阳望远镜、天文台、光学天文馆、教育和研究中心,以及天空数字剧场等一系列功能空间,是大家了解探索太空的好选择。


05/浦东美术馆
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





美术馆位于上海市浦东区,以花岗岩覆盖,占地近40000平方米。黄浦江外滩景致,江水和此起彼伏的高大树木连同建筑一起,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以文化为驱动的空间。




美术馆仿若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白色花岗岩盒子,越靠近江面,它的色彩就愈发有光泽。



建筑师精心设计的窗口“画框”不仅仅能为内部提供自然光线,也将景观引入建筑中,观览者们可以欣赏到优美城市景观。

东方明珠地标近在咫尺




内部空间


魔都又诞生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近期展览



06/和美术馆

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




和美术馆位于广东顺德,由安藤忠雄亲自操刀设计。



安藤忠雄希望借由这一设计方案回到几何学的原点——圆。圆是所有造型的原点。在和美术馆中,设计师寄托着这样的理念——创造一座不受美术馆既有概念的约束,能亲身感受到与自然共生之体验的建筑。





这是世界首条清水混凝土双螺旋楼梯。以双螺旋楼梯为中央,不同心圆形建筑如同水波纹一般层层向外,如向城市扩散的“涡旋”。


从下方仰望楼梯,光由上方倾泻而下。这束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的隐喻。



美术馆的设计也从本土建筑和文化内涵——岭南建筑文化语境中汲取了灵感。安藤忠雄将新建的美术馆空间构想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


穿过水之径时,展现在眼前的,是安藤忠雄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思维理念中提炼出的纯粹几何元素。



07/海口云洞图书馆
MAD建筑事务所



云洞图书馆位于海口世纪公园音乐广场西北侧,一体成型的白色建筑,仿佛一座多维的时空隧道,连接了城市与海岸、现实与想象。这里曾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




这里兼具图书馆和滨海步道的功能,是休憩、阅读、放空、看海的好选择。




大大小小的孔洞好似有机的呼吸口,也将自然光线引入内部

“云洞图书馆”由白色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形,内外合一。卷曲的混凝土墙体,既是有机形态的建筑结构,也是连接不同空间的纽带,墙,地,天花融成一体。

咖啡厅、阅读区和屋顶露台,一应俱全


夜晚的建筑在灯光与大海映衬下,更加诗意浪漫


08/杭州天目里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杭州天目里包含了办公、美术馆、艺术中心、秀场、设计酒店及艺术商业等功能,是个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综合性的艺术园区。它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 · 皮亚诺在中国承接的第一个项目。



最原始的设计概念很简单:一个苹果,在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有柔软而丰富的内核。




“天目里”不是一个封闭的办公园区,它更像是一个绿洲般的“城市客厅”和艺术生活的发生器。丰富的活动和事件都将在这里发生,人的交流活动也会影响空间,成为天目里生命力的核心。


建筑底层的空间强调透明和视线渗透,表达了与自然、城市的和谐。




广场、花园、庭院……中央广场的生态环境,成为整座园区的核心。



理查德·朗 Richard Long

在天目里草坪摆放的30块水冲石

打造出大地艺术作品《石之线》


幕墙与光影之魅力



 
清水混凝土营造是“天目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露明处理的清水混凝土核心筒和梁板是既是结构构件,也是建筑效果表达的一部分。



屋顶还有片龙井茶园 ,种满了杭州的标志性树种——绿茶。

夜景迷人



09/南京先锋筒仓书店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南京城郊的汤山,苍翠生烟,远山如雾。十个高耸的圆柱形灰色水泥筒仓原本是水泥厂的老建筑群。绝对几何化的造型犹如一个个巨大的惊叹号,向世人诉说这里曾经的过往。



在园博园建设的契机下,老筒仓获得新生——先锋书店由此诞生。正如先锋书店座右铭:“大地上的异乡者”,充满了生命之于宇宙的苍茫感。




“书仓”分为三层,读者可以顺着楼梯走到屋顶,穿梭于十个圆形花园之间。十个仓,十个主题,十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世间的十种不同梦境(世界最美图书仓、艺术仓、绘本仓、旅行生活仓、古书仓、文学仓、人文社科仓)。


文学仓


人文社科仓


旅行生活仓

诗歌塔


诗人之梯


内部的“白”,代表了全新生命与无限精神世界的颜色。



十个筒仓是十只直指天空、仿佛通向梦境的隧道。圆形视角带给人的无限延伸感,与 “书”能将人引向无限精神空间的内涵恰好契合,“书仓”这一物质空间,变为精神空间。


化身“先锋书店”的十个筒仓伫立于园博园一隅,希望为人们带来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感动,或许还能带来精神的慰藉与疗愈。



10/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是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占地300亩、馆舍面积6.1万平方米,含地质馆、贝林馆、海洋馆、自然艺术馆、恐龙馆和生态馆六大主题展馆和多个临特展馆。


展厅坚实的建筑形式嵌入于中央庭院和周围公园的浓密景观中,植被一直延伸至绿化屋顶。



 

新馆建在坡地上,被一个巨大的自然公园的竹林环抱,远眺低处山谷的田野。一系列宽敞的展厅组成松散的架构,以容纳各种大型展品:恐龙化石、全尺寸模型、大尺度的野生动物布景,以及多媒体和互动展示元素。




错落放置的8个单层长条形展厅沿坡地逐级布置。顺应自然地形,最小化建筑对景观的视觉冲击,并围合出一个开敞的内院。


凉廊,也可视作提供遮蔽的走廊,环绕中央空间,调和室外空间与博物馆的室内空间。


内部空间



建筑立面的粉饰红赭色涂料,与场地山坡上的黏土颜色相近,进一步强化了建筑和景观之间的联系。


作者|Kin

专栏编辑|Yihan

发文编辑|Yiwen

审核编辑|Linq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https://www.archdaily.cn/

图片来源:©MAD ©Pedro Pegenaute©夏至© 如恩设计©OPEN建筑事务所©吴清山©倪楠 ©存在建筑©Ennead Architects ©陈灏 © 和美术馆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 goa大象设计 © Wen Studio©根本堂©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 朱锫建筑事务所© 是然建筑©田方方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