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国际获奖作品赏析|大伾山悬崖驿站,回应历史与自然
2023/10/19
作者

Galaxy Arch 繁星建筑工作室的「大伾山悬崖驿站」入围多项大奖,包括:2023 Dezeen Awards “酒店项目类(hospitality)” ——Shortlist、The Plan Award “酒店项目类(hospitality)” ——Finalist。


*Dezeen Awards 及 The Plan Award 最终结果都将于11月公布


01

Galaxy Arch 繁星建筑工作室的「大伾山悬崖驿站」入围多项大奖,包括:2023 Dezeen Awards “酒店项目类(hospitality)” ——Shortlist、The Plan Award “酒店项目类(hospitality)” ——Finalist。


*Dezeen Awards 及 The Plan Award 最终结果都将于11月公布


 Dezeen Awards 


17069758344661171M02.png


Dezeen Awards 由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和设计网站 Dezeen 主办,旨在表彰全球最佳建筑、室内设计、设计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以及创作出最杰出作品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工作室和个人。Dezeen Awards 今年已是第六届,成为国际卓越设计的标杆,也是世界各地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终极荣誉。


 The Plan Award 


1706975841860446rWlD.jpg


意大利The Plan设计奖(The Plan Award)由建筑杂志THE PLAN建立,旨在推广设计师、学者、评论家和学生在全球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杰出研究与实践,从而促进有关设计和规划主题的辩论,提升设计品质、推动理论发展,带动建筑规划与设计界的进步。



项目概况



该项目旨在于大伾山悬崖处重新打造一处驿站,既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也希望建筑自身起到宣传当地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作用。纵观场地全貌,建筑以一个低调的姿态呈现在这座历史名山之中,主体结构采用现代营造手法,使建筑形态更为轻盈。


3-1.jpg

融入历史语境的建筑



壹·仓廪实而知礼节



大伾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东,故又称东山。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又称之为“禹贡名山”。大伾山因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浚县石佛而著称于世。山北有观音寺,殿始建于元代,坐南向北,院内古柏参天。迎面山岩如屏,高数仞,上刻“观音岩”,后于岩下凿洞雕像。本为求雨有应而凿,后逐渐变为祈福胜地。


4-1.jpg

大伾山与浚县古城


5.jpg


6.jpg

旧址


项目就位于大伾山观音寺门外北崖处的懋功食庵旧址,与观音寺相距仅数十米。懋功食庵原为懋功宅,为隋末著名车事家、谋略家、瓦岗军將领徐世勣(懋功)为黎州总管府尹时筑的住宅。清刘德新诗云:“百战归来拜馬书,宗宝助闵附皇居。黎山牧竖犹能道,此宅当年故姓徐。”由于年代久远,原建筑已不存在。2003年春,在遗址上新建懋功食庵一处。其后约20年,食庵亦破损,原址新建驿站。文旅局希望在此处重新打造一处驿站,不仅仅可以提供餐饮休憩服务,同时作为大伾山历史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也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载体,弘扬非遗文化和精神。


7.jpg

《登大伾山诗》石刻


1499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在大伾山登山揽胜写下了《登大伾山诗》。“晓披烟雾入青峦”,全诗首联第一句,也即是我初登大伾山的感受,山石漫漫,青苔遍野,青松指路,古寺连绵。场地周围山路为现状山体岩石,山上的积水从岩石上自然流下,时间久了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极具自然之感。因没有铺设人工道路,周边的高程变化极尽自然之势,无章可寻。登高望远,思绪不禁穿越千古来到当下的设计问题:立足北崖,山下风光可尽收眼底,如此好的景观怎样最大化的纳入建筑?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满足了口腹之欲的时候,非遗文化又该如何传递?


8.jpg


9.jpg


10.jpg

对话


11.png

草图



贰·因山借势



进入基地的入口原来位于场地的西侧,入口隐蔽狭小。纵观场地全貌,主入口放在东侧正对主要人群方向则更加适合将来的使用。东侧的山体高度在不断地下沉,与基地的标高落差很大,增加入口意味着入口序列需重新设计。好在明确了主次入口的位置,建筑则顺理成章的用条形空间去连接他们,并用自己的轮廓去围合出现状的庭院空间。


12-1.jpg

入口高差


13.jpg


14.jpg


15.jpg

入口


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内部长条状的空间是非常逼仄的,这是原址建筑最大的问题,在新的设计中必然需要规避。在景观最好的区域,建筑增设了一个新的体量,这个体量与主体用同样的语汇连接起来,提供观景空间的同时也为建筑塑造了一个放大的内部场所。通过尺度的不断优化调整,它与东部主入口的形态呈现出一高一低,一前一后,一个开放一个封闭两种互为依靠的姿态。


16.jpg

树林掩映的高低两个建筑体量


大伾山上古寺林立,新建筑必然是一个配角,以一个低调的姿态融入到千年沉淀的氛围之中。建筑师的纠结就在于设计总想要有自身的特色又不能嚣张出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采取了古法新作的设计思路,坡屋面的营造方式完全采用现代构造做法,更加灵活轻盈,同时延续了古建飞檐起翘的语汇,将东西两个入口的檐口高度缓缓抬起,造入口之势,中间则尽量压低,刚刚不会碰头。凑巧的是,山体走势恰恰相反,中间山石最高,往两侧找坡,与建筑檐口逆向而行,二者之间的张力愈发明显。


17.jpg


18.jpg

屋面与山体背道而驰



叁·山体与结构的相互博弈



我们希望建筑形态足够轻盈,柱子要少,这样对于山体的影响也是最少的,所以选择了钢结构。暴露在外的柱子设计成了圆形断面来消除方向感,与墙体门窗交接的柱子做成了矩形截面保证构造交接可行。结构老师帮我们优化了结构的断面尺寸,将柱子优化到了120见方,梁高也只有150,这为后续的屋面表现和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条件。


大伾山山石嶙峋,山路与山石一体,植物从石缝中生长出来,让人印象深刻。这种野生自然的氛围隐藏了一个苛刻的设计条件:大伾山是风景名胜区,不能对山体过多的破坏。整个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其自身的强度已经足够作为持力层,但因其表面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已经有风化,所以基础至少要埋入一定的深度。由于山体高低变化不平,只能根据每一个柱位的岩层高度设计基础的埋深。


在方案扩初阶段、施工图阶段和施工阶段,结构基础图纸根据测绘图,地勘图和现场gps定位仪提供的数据修改了三轮,每一次都对柱子的埋深做了优化处理。我们和施工方紧密配合,对每一个基础坑做了拍照,编号,高程的测量,确保图纸的准确性和结构的合理性。由于山体在建筑中间位置是最高的,中间位置的基础非常浅,两侧的基础则逐渐变深,甚至有一个直接落在了低于地面2米多的岩层上。整个建筑的基础就像一个人的手,手指有长有短,彼此通力合作才牢牢抓住了这个岩层。


19-1.jpg


20.jpg


21.jpg

基础施工现场



肆·非遗传承的三重境界



在设计之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在方案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困扰着我们,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应该如何融入。选择泥咕咕,有原因有二: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部将杨玘在此屯兵,因此这个村子便以他的名字命名“杨玘屯”。农暇之余,将士们忆往昔峥嵘岁月,手巧之士遂将泥土塑成战友的模样以致悼念,后来慢慢演变出各种动物造型,这门手艺便一直流传下来,泥咕咕与瓦岗军的联系正如驿站与其场地的历史渊源。此外,泥咕咕作为一种手艺类的非遗,其表现力依靠匠人的工艺,这与建筑的建造又不谋而合,因此其设计元素的挖掘则更为顺理成章。


22-1.jpg


23.jpg


24.jpg

泥咕咕制作


非遗的表现我们认为有三种境界,第一重是借形写意,即直接用泥咕咕的形象把它运用到设计之中,开门见山,毫不含糊。入口处的泥咕咕石台上用当地的青石,花岗岩,毛石等不同机理不同尺寸的石板,拼出了泥咕咕的形象。当地石匠制作了1比1的图纸,进行现场放样,准确复刻了我们的设计图纸,每一块石板都经过现场切割保证密拼的效果。这样游客在石台上休憩的同时,便可知道这个建筑的主题。这种设计表达对于游客是友好的,我们克制地设置在了入口的位置,正是希望其作用可以最好的表现出来。


第二重境界是拟态传神,即通过对事物形态和神态的模仿,去传递其内在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曾经老黄河的故道上,留下来的胶泥就是泥咕咕生产的原料。我们拜访了当地的泥塑作坊,探寻了泥塑生产的全程,手艺人手捧黄胶泥,在工具雕琢下,人物鸟兽活灵活现。这种对于故土的情愫让我们决定用夯土去打造建筑的外墙。但是山地地形困难,加上造价的限制,最后只好用抹面的方式用在墙体表面。当地的夯土施工队与手艺工人一样,对于泥土的形式塑造深有心得,最终的呈现恰如未上色的巨大泥玩。屋面我们采用了石板瓦这种与大地底色一致的材料去塑造一种飞鸟的轻盈感。石板瓦非常薄,边缘有时候略有缺损,和山体的表面有着细节上恰如其分的相似。一日之中,阳光从东边移动到西侧,屋面的瓦片随时间变化泛起粼粼反光,好似鸟儿的飞羽般灵动。


25.jpg

雨后清晨的鸟瞰


随着项目的推移,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受也发生了变化。起初,我们只关注国家的非遗名目,后来,工地上的精工细作也让我们逐渐理解了非遗的真谛——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让参与其中的人有了浓厚的历史认同感,国家名录只是一个个鲜明的代表,而如果仔细观察,那些默默无闻的工艺与非遗精神一脉相承。由于项目都是当地工人手工建造,非遗的传承渗透到项目营造的每个角落:寸三道的石材工艺,毛石景墙每块石材进行切割和密拼堆砌,实木门窗的安装和制作,景观木亭的木质瓦片,这些工序都有地方手艺人生产和安装,摒弃了工厂批量化生产精确和精致,反而多了几分手工感的细腻和变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便是非遗传承的第三重境界。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工匠技艺



伍·空间营造



在进入建筑之前,视线控制是空间序列设计的主要目的。前场有庭院,后场有山景,二者气氛不同,看的方式也不同。主入口三段踏步向上走2米,本可以远眺风光,但是三面连续的景墙挡在面前,只能回望上山的石坡,或是通过墙上的开洞,把山下风景窥见一二,吊起胃口。进去大门,依旧是景墙的连续,只能向左看,望见郁郁葱葱的庭院,爬山的疲惫就有所舒缓,心境也平和下来,甚至有些忘了山下的风光。再往前走,右侧的开窗由低到高不断变化,猛一回头,看到朝东的落地窗,东侧山景一览无余,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在山崖旁边。于是跃跃欲试想要走到北侧的露台上去一探究竟。次入口的设计稍有不同,从西侧进去以后,灰空间的弧线便直接把人引导向驿站的后门。视线不断压低,轻松聚焦在了终点的入口。右侧开敞的视野可以让人看到庭院以及其后方开阔的山路,也就弱化了通道墙后的厨房空间。


31-1.jpg


32.jpg


33.jpg


34.jpg

空间序列


如果说平面的墙体设计是为了让人看的更少,那么屋顶则尽量让人看得更多。上方的连续感统筹了整个项目,下面的喧嚣杂乱就不会那么让人厌烦。在顶部,钢结构的框架梁为了埋入屋顶的曲面形态,特意抬高了比椽子厚度略小一点的高度,这样钢梁底部就会悄悄突出一点椽子,大面看起来平整,结构的秩序感便得到强调。墙面上竖向的分割则把这种结构暗示一直延续到了地面。试图隐匿的钢结构在入口处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入口最大的跨度需要结构上做横向拉结以得到更好的承载力,三向拉索足够轻盈,设置在入口高挑的上方,将入口的地位于高处做了必要的强化。


35.jpg


36.jpg

屋顶与家具


家具是更小的墙体,是墙体的衍生。入口的书柜和墙端的置物架,延续了墙体的轮廓和走势,将空间的秩序进一步的强化。接待台和与之相连的隔断,也特别设计成了与墙体弧度一致的矮墙形式,设计语汇维持不变,但层次却在不断变化,由高到低,由封闭到逐渐通透,由硬质的面层到温暖的木质。从外走到内的过程中,空间逐渐打开,从景观场所过渡到了室内气氛。桌子随空间轮廓逐渐旋转,不依附于墙面,只与上方的吊灯对位,家具与建筑彼此不受打扰,但是有着隐秘的关键。


37.jpg

墙体、门窗与家具



陆·回顾与反思



山地建筑的施工是艰难的。大伾山没有开通车行路线,能勉强上山的起重机最大起重荷载为2吨。这意味着所有的材料,都没法超过一定的尺寸。大型景观树需要人工抬上山,景观石需要切成人工可以砌筑的尺寸,门窗家具需要现场拼装,这些考验的不仅仅是设计,也是施工人员的耐心的技术。好在我们和文旅局,施工队通力合作,最终都克服了困难,项目谈不上绝对完美呈现,但手工打造的痕迹其实历久弥新。


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事业。悬崖驿站的建造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虽然充斥了浓密的思考和美好的预期,但失去精心运营的房子也会逐渐失去它建成时的光芒。在建成之初,项目运营方已然介入,我们也与之充分沟通,对于设计尚未考虑之处,进行了弥补和优化。我想,咕咕来仪只是一个平台,非遗文化的呈现需要运营方持续地输出,打造良好的内容和生态,设计的光芒才可以熠熠生辉,非遗的文化方可生生不息。


38-1.jpg

总平面图


39.jpg

平面图


40.png

墙身大样


41.png

轴测图


42.jpg

家具布置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咕咕来仪,大伾山悬崖驿站

设计单位:Galaxy Arch 繁星建筑工作室

建筑:季欣、葛加琪、陈超、席婷

结构:iStructure结构事务所  杨笑天、吴琨营

室内:季欣、葛加琪

景观:汪治

标识:季欣、葛加琪

VI:邹淙菲、陈浩翔

地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大伾山观音寺北侧山崖

设计时间:2022/07-2022/12

竣工时间:2023/05

业主: 浚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基地面积:1062㎡

建筑面积:210㎡

结构形式:钢木混合结构

摄影:存在建筑、吕晓斌、繁星建筑工作室


编辑|Shinee

审核编辑|07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