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共同举办“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展览分两部分,从历史和当代实践两个角度展示自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师求学宾大以来中国建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

在展览的当代板块部分,展出业余建筑工作室与非常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作品,来代表“本土性和现代性”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的影响。两个事务所的主持设计师王澍先生、张永和先生与策展人童明、丁力扬先生对谈,阐述他们各自对当代中国城市与农村社会的思考及理解,探索双方设计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展览的历史版块专注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出国留学和归国实践的经历,并与当代板块进行呼应。两个版块突出这一线索进行回顾和展望,并探索中国建造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永和在南京工学院毕业后便赴美留学,先后获得了保尔州立大学环境设计理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硕士学位。1985年开始任教于美国,并在2005年-2010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吉首美术馆 © 田方方
他曾说自己接触到的东西以西方的为多,音乐、油画、小说都是如此,因此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比起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差了很多。也提到出国的经历让他更加意识到,应该去理解与关心传统文化。


吉首美术馆 © 田方方
1993年起,张永和和妻子鲁力佳成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非常建筑最早的核心成员,鲁力佳陪伴张永和从莱斯大学辞职、回国,共同开始在国内从事建筑设计与实践。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 Wu Qingshan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 © 田方方
也许受到西方现代教育影响,张永和关注理性的构思与设计,在项目中也运用了很多西方现代建筑的理念与手法。但搭载着东方文化的底蕴,事务所把“地方文化”融入项目,将传统的形式统筹在抽象的构图里——探索着现代建筑语言营造中国传统空间的方法。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Wallpaper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韩爽
张永和提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一个个体又回到个体,变为一种跨文化的融合体……一种文化混血儿。建筑也是如此。”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 © 吴清山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 © 王玉山

策展人
LIN Zhongjie 林中杰
TONG Ming 童明
LI Xiangning 李翔宁
主办单位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东南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同济大学
协办单位
Penn-Wharton China Center 宾大沃顿中国中心
Atelier FCJZ 非常建筑事务所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Shanghai 上海市建筑学会
ArchiDogs 筑格传媒
策展顾问(按姓氏英文字母顺序)
CAO Jiaming 曹嘉明 | 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
Yung Ho Chang 张永和 | 非常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实践教授
Amy Gadsden 艾米.格斯登 | 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务长
HUANG Ping 黄屏 |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
LU Lijia 鲁力佳 | 非常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LU Wenyu 陆文宇 | 业余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Frederick Steiner 弗利德里克.斯坦奈 | 宾夕法尼亚大学魏茨曼设计学院院长
WANG Shu 王澍 | 业余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William Whitaker 威廉.威特克 |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档案馆馆长
John Zhang 张忠 | 沃顿商学院教授,宾大沃顿中心主任
ZHANG Tong 张彤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策展团队主要成员
DING Liyang 丁力扬
JIANG Jiawei 江嘉玮
ZHANG Qi 张琪
XU Boqian 徐搏谦
编辑|Monica
发文编辑 | Lqinie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