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2022/11/22
作者

作为一个拥有着8位普利兹克奖得主的神奇国度,

日本建筑理念的发展从二战后的“崇洋媚外”,

逐渐跻身到了世界的前列。


今天,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整个20世纪,

也就是日本现代建筑飞速发展的旺盛期,

来看这个盛产建筑师的国度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速发展的时期,在多方影响下,发展出了脉络有趣且多姿的建筑思想与风格。

究竟现代建筑到了日本后,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如今大众口中的「日式设计」?


来建道筑格和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


01/第一代日本建筑师

01/第一代日本建筑师

摸索时期——全面洋化,1870—1904



首先,虽然此篇谈论的是日本建筑师谱系,但我们却要从一个英国人讲起,他便是Josiah Conder(乔赛亚·康德),其也被后人尊称为“日本现代建筑之父”。而他在日本最出名的作品是建成于1883年的鹿鸣馆(Rokumeikan)。


鹿鸣馆占地约1.45万平方米,建设历时3年,耗资18万日元(约合40亿日元),在当时可算是笔巨额经费。馆内作为日本上层人士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辉煌一时。


1670315075963509sCU5.jpg


640.jpg

乔赛亚·康德与鹿鸣馆


而这一切的的起源要追溯到1870年工部省创建的“工学寮”,它是实行完全寄宿制度的大学工学教育机构。1873年日本政府特聘的7位英国人教师开始了7个学科的近代教育,造家学科(今建筑学)为其中之一。


到了1877年,“工学寮”制度被废除、改设工部大学校(东京大学的前身)。也正是这一年,伦敦大学建筑学优秀毕业生乔赛亚·康德接受了日本政府的邀请,作为工部大学校造家学科(现为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教授开始了他在日本的建筑教育工作。


1670315091694796Mhyl.jpg


640.png

辰野金吾与东京站


其学生辰野金吾(1854-1919)而后同样也在校任教,并在康德离任后,仍然延续着康德式的建筑教育,形成了在日本建筑界占据主导地位的 “东大派”。其设计的东京站已经伫立百年之久,依然是东京的文化名片所在,如果你去东京旅游,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东京站”应该是你的必经之地之一。远远眺望,东京站热情洋溢的红砖建筑风格也令人过目难忘。


在辰野50岁时宣布了一项重大的决定,辞去工科大学校长一职,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住友临时建筑部(现在的日建设计)。此时,日本的主流建筑是以模仿西方为主的“英国派“,风格以折衷主义风格为主。


“建筑界的前途和建筑家的将来都还是很遥远的事,创业期充满了无序和不安,而当时作为白面书生的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辰野金吾



02/第二代日本建筑师

和洋折衷期,1904—1914



但正当“英国派”处于鼎盛期时,辰野的得意门生伊东忠太却在看完其老师新建建筑后说“现今我国的建筑界可以说处于非常混乱、无政府的状况中...也可以说是黑暗时代。”


到了1910年代,日本建筑界开始自主地思考建筑的未来走向。首先,伊东忠太在历时三年半的世界大旅行中,游历中国、印度以及欧美,目睹了德国、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以及美国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其中最被我们所熟知的便是伊东忠太拍下的战争炮火下的昔日中国旧场景,他原本的目的是为探寻日本建筑的根源,却意外的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古建筑资料,甚至影响了后辈梁思成等中国初代建筑师探索的道路。


640.jpg

伊东忠太镜头下的故宫


1670315124203485sfIq.jpg


640.jpg

伊东忠太与筑地本愿寺


1670315154598724QCyr.jpg

塚本靖与首尔站旧车站大楼


其学生伊东忠太(1867年-1954年)、塚本靖(1869年-1937年)在其离职后又再次接起东大教学重任,并在初期延续康德一派的传统。



03/日本现代设计的起点

大正时期的青年们,1914—1928



“建筑家们从混沌的宇宙中领悟到了其中的意志,将创造出第二元的自然赋予人类,并怀有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世界之使命。”

——后藤庆二


当欧洲的建筑师从对新时代的预感中重新审视自身内部,从而走向现代设计之时,大正青年建筑家正从自我中觉悟,摆脱历史主义的束缚,来面对宇宙、自然。可以说大正三年(1914年),是日本现代设计的元年。


首先是自德国留学回国的本野精吾(1882-1944),他设计的西阵织物馆(1914)作为日本现代设计的第一件作品问世后,接着是后藤庆二(1883—1919)设计的丰多摩监狱。


西阵织物馆没有参照历史样式,全部的装饰平坦没有明显凹凸,以白色瓷砖作面的分割是它的设计重点。在整体形式上,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精准的几何学的完美追求。而与之相反的,丰多摩监狱则显得更加自由,建筑如同一座堆得满满的红砖山从地底下冒了出来,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


这两件作品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大正时期青年们的“自我觉悟”,但西阵织物馆由于缺少后续作品,逐渐被人遗忘。


640.jpg


640.jpg

本野精吾与西阵织物馆


而丰多摩监狱则由于其独特的造型逐渐成为指引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前进的“灯塔”。


1670315212555176h0uT.jpg


640.jpg

后藤庆二与丰多摩监狱


虽然,后藤庆二在留下这座伟大作品后英年早逝,但正是这抹红色的“灯塔”影响了一群刚从东大建筑系毕业的青年人——堀口舍己、泷泽真弓、山田守等人,促成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建筑运动——“分离派”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日本建筑正式的迈向了现代建筑的行列。


640.jpg

分离派建筑会初创集体照,1920©NTT Facilities


起来,

为了从陈旧的建筑圈中分离出来,

并赋予所有的建筑以真正的内涵而创造出新的建筑圈。


起来,

为了唤醒沉睡在陈旧的建筑圈的人们,

拯救逐渐被淹没的所有人。


起来,

我们期待着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

欣悦地奉献出我们的一切,

直到我们倒下、死去。

我们一起面向全世界宣誓。

——分离派建筑会


640.jpg

和平博览会之塔,堀口捨己,1921年


自结成之日起,分离派的风格就逐渐趋向于表现派。鼎盛时期,是分离派共同设计的和平博览会第二会场展馆。虽然看上去只是在木结构上挂了竹帘,涂上灰泥而已的临时性建筑,但是塔、机械馆等鲜明的设计使人们不禁感到新时代的到来。而后,分离派的成员们迎来了他们的高峰期,完成了一系列经典的作品。


640.jpg

紫烟庄,堀口捨己,1926年


日本的分离派尽管从以德国及荷兰表现派中学到不少,但并非单纯抄袭与复制,而是从精神上和欧洲产生共鸣,可以说几乎是同时在进行着本土的创作,这可以从堀口捨己的紫烟庄中看出:


茅葺的屋顶犹如香菇般,修剪整整齐齐的出檐与下方的墙壁形成明显的断差。墙壁全部采用纯白色的装修,一部分露出的梁、柱将白色的壁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其实茅葺的屋顶模仿了荷兰表现派,而水平的出檐则模仿了荷兰风格派的手法,原本在荷兰水火不容的两个流派,却被堀口捨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还将日本的茶室空间融入在室内设计中。


640.jpg

紫烟庄居室


将如此多的风格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珠联璧合的美妙空间。紫烟庄可以说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现代设计中数一数二的杰作。


另外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则是“日本建筑士会”和“关西建筑协会”分别在东京和大阪成立。以关原为界,关东与关西作为两股地域分野的文化势力,对日本建筑师的家谱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由于种种历史因素,使得关东与关西场产生很大的差异性,大体来说就是关东更加现代繁华,也更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相较之下关西则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底蕴著称,对突然崛起的“暴发户”——关东逐渐嗤之以鼻,这也就导致了两个区域长达几十年的对抗。由此,关东派由于在当时拥有较多项目及话语权,且由东大建筑派系逐渐传承,也逐渐被称为“主流建筑师”。而在东大建筑圈外,主要以当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村野藤吾和他的徒弟们,被称为“边缘派建筑师”。



04/关东主流派与关西边缘派对抗发展期

柯布西耶的影响深入,1928—1960



日本的现代设计从大体上看,20世纪20年代的表现派到了20世纪30年代逐渐被初期现代主义所取代。


而在此阶段带领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主流人物,便不得不提的柯布西耶了,柯布在其39岁(1926年)根据其从钢筋混凝土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技术概念:“新建筑的五点原则”,正是这段时间西方世界对功能主义美学的探索逐渐影响了全世界建筑的发展。


而拥有更多外聘教师且接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的东大建筑系的学生们——前川国男(1905—1986)、坂仓准三(1901—1969)等人由于在学生时期便受到西式教育,所以在他们毕业后先后去到了柯布西耶的事务所工作,从而影响了他们后来的设计思想。


640.jpg

前川国男与柯布西耶


在学习了当时前卫的建筑理念后,二人最终都选择了回国,各自开了自己的独立事务所,在不断地尝试中,他们逐渐将现代建筑理念内化进日本传统营造中,代表作品有前川国男的岸纪念体育会馆与为人们所熟知的前川国男邸。两者的屋顶设计巧妙,规避了其老师柯布先前单调的箱式设计手法,屋顶整体用木板覆盖,而突出前面露出的梁柱。立面上则采用独立柱的方式,呈现出力量与气势。


640.jpg

前川国男邸 ©John Barr


建筑的外观和结构都是日式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屋顶和中轴线上的四根圆形木柱。主要屋顶的使用,使山墙成为主要的立面,最外层的柱子放置在建筑围护结构外,都带着伊势神宫的影子。


640.jpg

伊势神宫内宫


而建筑的平面和室内却是是西式的。包括非日式的夹层设计,以及通高的起居空间,这些在柯布的设计中都有。甚至还一改传统日式窗的设计,选择致敬柯布得意的水平滑动窗.但尽管如此,前川国男大胆的用木结构来巧妙地融合东西方的文化,在当时已经是柯布西耶流派史无前例的挑战了。


640.jpg

前川国男邸一层平面


640.jpg

前川国男邸二层平面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熏陶的前川,虽然未采用现代建筑特有的平屋顶,但在住宅的配置与空间设计中皆可见现代的语汇,因此该作品也被称为“日本木造的现代建筑”。


住宅除了作为夫妻日常生活使用外,也曾作为其工作室员工的工作地点。前川称之为“沙龙”的挑空客厅,更经常作为接待客人与交流的场所。不限制空间用途的弹性化设计是其对现代建筑理念的回应。


640.jpg

前川国男邸通高起居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前川国男的一系列尝试可称为日本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而其带给日本建筑界的贡献还远不限于此,他对日本现代建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代的建筑师身上,不仅培养了诸如丹下健三(1913——2005)和木村俊彦(1926——2009)等知名的建筑师,并在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大奖时公开批判社会的“假进步”和缺乏道德教育的建筑师个体,为现代主义在日本的实践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如果说前川国男的尝试是在把西方理念带回到日本,而其徒弟丹下健三则是把日本文化带向了世界。在获得奖项上,他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师,并屡获德法意等国的文化勋章。而在作品上,在其建筑生涯中,一共完成了一百多件作品,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便是他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所做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1670315310537067p4OZ.jpg


640.jpg

丹下健三与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时间追溯回1964年,那不仅是日本首次举办奥运会,同时也是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办,当时日本政府决定借举办奥运会之机让大家重新认识日本,因此如何在奥运建筑的设计上体现东方精神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当时作为东京大学教授的丹下已经建成了像广岛和平会馆、纪念公园等国家项目。而当丹下被委以此重任后,作为亚洲第一个奥运场馆,代代木综合竞技场注定要有所突破,既要彰显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又要展现日本新的建筑理念。


1670315324817783ACeC.jpg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从设计伊始,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体育馆的空间应该有足够大的开口,这样进进出出许多人就不会感到障碍,不仅在物理意义上,而且在心理意义上。换句话说,我们要避免封闭感,这种封闭感在屋顶覆盖的封闭式看台中通常会感觉到。我们还认为,对于两个体育馆的相对位置来说,这种开放是必要的,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联系。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将本土民族的文化元素,与当时最为先进的理念相融合,使整座场馆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正如他本人所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蕴含直指人心的力量。”


而丹下创造的这种独特“力量”不仅给后辈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也同样将日本建筑美学推向了世界。代代木体育馆在满足体育建筑所需的大跨空间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传统日式美学融入其中。


640.jpg

明治神宫(上)与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下)


640.jpg

明治神宫(左)与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右)


而与“主流派”相对立的便是主要活跃在关西的“边缘派”,其代表人物是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村野藤吾(1891—1984),他虽然在建筑生涯后期也受到了柯布西耶等西方先进主义的影响,但与“主流派”们留学镀金的经历很不相同的是,毕业后主要活动在关西的村野一直被埋没在历史主义的设计中,逐渐落后于时代,他也因此而懊悔不已。


故在其独立创业后先是去到欧洲,将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设计全部巡视了一遍。但也正是因为他是在用眼睛考察项目,而非学习背后理念,所以在他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浓浓的“照搬”意味。


拿他在1931年的森五商店为例。建筑物整体呈箱型与平整的外表面设计,带有初期的现代主义风格,但是屋檐并没有向上挑起,而是仅仅突出墙面一点,给人无限扩大的感觉。墙面没有完全涂白,而是贴暗红色的瓷砖。而像这样接受了现代主义犀利的表现派设计被称为“后期表现派”。


16703153528803170zWR.jpg

村野藤吾


在同一时期,以学习西方先进理念为主的前川国男一脉已早早进入现代主义行列,而“半路出道”的村野藤吾一脉则还在后期表现派行列苦苦探寻。但虽然在进程上落后了一圈,但对于后期表现派来说,认为这样也不错。


村野藤吾对白色箱型的初期现代主义喊道:“喂,看不起我!把贵重的金钱存在那薄薄的银行里的家伙!”



05/新陈代谢期

两派逐渐走向融合,1960—1980



二战后,整个日本百废待兴,新城市的规划成为了当值市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高效、合理地设计城市建筑?丹下健三带领他的团队在东京大学的研究室中开始了对未来城市的规划畅想,这里就包括了黑川纪章、稹文彦、矶崎新、筱原一男等人,后来丹下又邀请了当时师承村野藤吾的“边缘派”菊竹清训,这也被看作是两派逐渐缓和的开始。他们成立了一个全新的建筑流派——新陈代谢派,他们关注建筑的生命周期,主张以最新技术高效地解决现有问题。


“新陈代谢”一词取自生物学,也代表了这个流派的核心观点,那就是“主张建筑应该像生物一样具有生长、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的特点”,他们认为就如同生命会反复循环地成长与变化一样,建筑与城市也应该像生物般通过新陈代谢来进行有机设计。


这一流派最为出名且也最契合理念的是目前正在被拆除的黑川纪章的“胶囊塔”和菊竹清训未建成的水上城市。


640.jpg

胶囊塔(左)、水上城市(右)


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


两个项目均为新陈代谢早期对于城市及未来的构想,即以建筑中心为主要交通轴并向上延伸,而将功能空间分在四周布置,当某一单体设备老化时,可以随意将其更换。


640.jpg

水上城市© Kiyonori Kikutake


除此之外,在该理念下影响最大的便是日本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方法——“造替制度”。例如, 每20年左右,伊势神社的大神宫就会拆除重建,位置在紧贴他的旁边一块相同大小的基地上,一座除了一些小细节之外完全相同的神宫被同时建起(式年迁宫)。这种象征性的重建称之为造替制度,表达了神道教最高层次的精神,即对仪式化的周期循环的确信,这种循环周期被认为是遵从自然更新的行为。


640.jpg

奈良市春日大社式年造替



06/现代发展期

思维的蓬勃发展,1980后



随着日本经济在战后缓慢增长,社会也逐渐成熟。这个时代的建筑师们可以说是站在不懈探索的前辈肩膀上触摸世界,人才逐渐增多,思维也更加活跃。虽然在谱系研究上还在区分着关东传承与关西传承,但随着两派逐渐交织影响,我们已经很难完全界定他们的所属派系。


例如毕业于东大,师承关东派丹下健三及矶崎新的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等人,又在隶属于关西派的菊竹清训事务所学习,而融合性更好的伊东在学习菊竹带有感性色彩的建筑设计方法的同时,又对筱原一男的作品情有独钟。


640.jpg

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伊东丰雄


所以当我们研究他的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时,可以看出他的主要形式上延伸了新陈代谢一代的框架,外观上整个建筑由一系列简单的大拱门组成,拱形门洞用钢和混凝土做成,组合起来时创建了一个复杂的网格形态,这为建筑的规划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内外处理时能看见筱原一男第一样式中内部结构与外观一致性的关系。而除此之外,内部丰富的体验、变幻的视觉效果,丰富的光线又继承了关东派的柔软感。


640.jpg

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 © Rasmus Hjortshøj


640.jpg

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与筱原一男的伞之家 © Rasmus Hjortshøj


640.jpg

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室内


而在这之后的传承就是我们都已熟知的妹岛、藤本、西泽立卫等年轻一代建筑师们。纵观日本整个建筑传承史,可以看到他们的传承关系既在一个思维框架下,又不时的会有新的活力点迸发出来,这可能也是其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性的原因之一。


在全球化深入世界每一个角落里的当代世界,建筑似乎在逐渐走向趋同性,建筑界的冲突与争论也随之减少,似乎进入了“一团和气”的现代世界,这样的发展方向是否是我们所期望的?或许这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吧。


640.jpg

从左到右依次纽约、上海、伦敦


凭借这热情、精神、力量和年轻,我们从民众中跃起,大声地向人们呐喊。

虽然民众谨慎地接纳了我们,但美术、建筑界没有一个所谓的专家、大佬出来接纳我们……

属于过去陈旧世界的你们,对属于今日世界的我们的工作,已经没有发言的资格。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你们在自己建造的墓穴中安静地睡去吧。

——分离派山口文象

 

作者|Stone

专栏编辑|Yihan

发文编辑|Yiwen

审核编辑|Linqi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I4ODExMA==&mid=2650439155&idx=1&sn=f8ee84626d517c6c88aceed30a5a0f8b&chksm=885e3c72bf29b564e61a7e895fb213035996bd115cbf4886c682c30ddf152a832d6655d40aba&scene=27

https://art.icity.ly/events/41r7p7d

《日本近代建筑》——藤森照信

《Project Japan》——Rem Koolhaas

部分来自网络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