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学到底杀死建筑,还是拯救建筑?
我的探访,从商业街开始……
老西门项目地处一个巨大地块的中央部位,狭长的空间似乎并不能提供我们常见的大空间商业体量。那么,它究竟靠什么来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气和支撑商业空间逻辑呢?
这是我此行想要探访的第一个问题。
地块的中间沿纵深方向,原来有一条护城河。80年代被盖上护盖板,改成排污渠。地面以上则随时间自由堆积而成一条狭窄街巷,以及简易木结构穿斗建筑形成的棚户。
地块中现存的农贸市场
拆除现场的棚户区之后,设计师做的首先拿掉护盖板,把水渠重新改为可观赏可亲近的流水,从而激活整个商业街区。而两旁的一系列建筑,就如一幅长卷般随之徐徐展开。
贯穿地块的护城河夜景
在这里,商业空间化整为零,各个片区被赋予不同的建筑语汇,以及与当地传统文化有关的名字。”梦笔生花“,”钵子菜馆群落“、”醉月楼“、”丝弦剧场“、”大千井巷“……丰富的空间群落,如同一个文化艺术主题公园,大大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起个好名字并不难,但如何与优雅的建筑语言达成一致,这才考验建筑师的功力。
红色的钵子菜馆,大胆用色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墨西哥建筑师巴拉干的彩色房子(也是辣的颜色)。还未施工结束的中庭,上下各层通过一个变截面的楼梯筒连接起来。延伸到屋顶的风井、楼梯间等,用雕塑的形态向本地传统的钵子菜碗致敬,并形成了丰富的屋顶平面和空间。里面真的有正宗湘菜吃!替怕辣的人惋惜。。。
钵子菜馆外立面
钵子菜馆 空中俯瞰屋面和中庭
钵子菜馆 光井下的花园
钵子菜馆 螺旋楼梯
葫芦口广场是整个街区空间序列的开端。它的平面形态犹如一个葫芦,一百米长的弧形瓦屋面之下是高层住宅的裙房,而圆弧中点是整个综合体中最大的特色餐饮店——醉月楼。
葫芦口广场,连续的瓦屋面和后面的回迁楼
在这里,四米的水岸高差通过环形台阶系统化解,创造出亲水的机会。每天定时工作的喷雾设施,将人们从各处吸引到水边,感受在水雾中行走的诗意。
精心布置的水面植被和小舟
大台阶化解了四米高差,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
人工水雾营造出的梦幻场景
最有意思的是尼莫桥。它横跨水路上方,采用混凝土箱形结构,上落传统木构风雨篷。檩条中间一根对角曲梁,两侧檩条燕翅式展开,下看有如鹰翼,远看黑色老瓦因曲梁的弯转有如片片鱼鳞,犹如小鱼“尼莫”,故起名“尼莫桥”。为了找到正脊的曲梁,木工在山里选定一棵大歪脖树,用两天半的时间从山上拖到山下,运到常德,按设计要求的曲线刨出,补足空缺后立到了桥上空中。现场问过歪脖树老兄,它表示在此生活惬意的很。
尼莫桥
主创设计师之一的何勍,不仅是建筑师,也是一位诗人。当我们说“文学杀死了建筑”时,却从这里的建筑中看到了文学素养带来的可感知的诗意。这诗意不仅仅存在于建筑师的语境中,也存在于当地人,尤其是普通人的生活哲学里。这样的建筑,才是有生命力的、吸引人的。我相信,这也是杨丽萍把“孔雀窝”设在这里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四月即将盛大开业)。
商业的核心,其实是人性。
02/ “回迁”而非“拆迁”? 而且还是“100%”?
从商业街出来,我钻进旁边的高层住宅,探访何老师所说的“回迁房”。
老西门项目所在地,本是一个破旧棚户区。在旧有的印象里,这类项目可以归结为"拆迁”两个字。原来的居民会被全部撤出,获得一笔补偿费,搬到陌生的街区,和陌生的邻居一起,开始新生活。与此同时,他们对曾经家园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最终只剩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
但在这里,主创建筑师曲雷和何勍却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案:100%回迁。所有的当地居民,都能够在改造后的街区里分到一套自己的房子,不用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
历史视频截图,设计师提供
曲雷说:“我们一直反对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一个区域里所有的人都迁到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去。他们虽然住在这些很脏很乱的小巷子里,但他们几乎是夜不闭户的。邻里之间关系非常和谐。好多年共同生活在一起,每天见面。我们在设计中,希望让这种生活还能存在。”
历史视频截图,设计师提供
然而,考虑到项目所在地块十分狭长,并不适合改造全部改造为住宅;而开发商的改造目标又是商住综合体,留给住宅的空间并不大。那么,怎样的设计才能在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100%老居民住宅,提供部分新居民住宅,还不影响商业空间的效率?这成为本项目我的第二个疑问。
三幢高层住宅中的其中两座
不同于普通高层住宅一梯四户的平面形式,回迁高层采用了外廊交通模式。居民们在上上下下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和邻居见面。而这种平层的交通空间,又尽可能还原了曾经的街巷生活方式。
回迁楼外廊,将用地利用率最大化,同时提供了公共空间
每层的外交通廊
另一栋高层中,每隔6层还设置了一个空中花园。它们成为这里的居民共同生活的交流场所。
俯瞰空中花园
从电梯厅看空中花园
高层裙房屋顶,做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孩子们在这里奔跑、捉迷藏,父母们也能够安心地留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里玩耍。
裙房屋顶的花园,孩子们在捉迷藏
这个社区的核心位置,设计师做了一个社区中心。“社区中心应当是温暖的,带着历史的印记,有人文的情感和记忆。”建筑师何勍这样说。我在场地周边看到了许多当地的老房子,尤以红砖红瓦居多。而社区中心的设计也用同样的建筑材料,从而回应了历史文脉。在功能上,则设置了书法、国学和棋室等课外学堂,真正成为了社区文化核心。
场地周边优雅的红砖房子,成为建筑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从回迁楼外廊俯瞰裙房和社区中心的屋顶
社区中心的内院,木料均从老房子中拆下重新利用
从小区大门看社区中心入口
“希望这些老邻居,还能在一起继续聊他们的天儿,继续跑他们的胡子,继续过他们的生活。”曲雷老师如是说。
原来,这房子生下就老了
仿佛我没有褶皱的脸内心满是伤痕
这世界生下来就已洪荒历尽
更不必说水中望月临渊羡鱼
——何勍
窨子屋博物馆立面
在大拆大建的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无数传统建筑被无差别拆除。但建筑本体的拆除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传统工艺整体被现代建造技术代替,工匠几乎成为被遗忘的职业。我们的建造文明和历史,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节点——窨子屋博物馆,是设计师“倾注了最多心力、希望能够对传统建筑和技术进行保留”的地方。
建筑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是否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仿古风情一条街?这是此行我想探访的第三个问题。
窨子屋博物馆立面
窨子屋是湖南本地曾经非常常见的一种建筑样式,外围方正,中间一方天井叫做窨子。“这方院落,就构成了我们和天地之间的一个对话的场所。外面的世界不管怎么纷纷扰扰,回到家里,需要一个温暖的内核。”但在常德本地,所有的窨子屋都被拆除了,因此才有了在老西门用传统工艺建造一个窨子屋博物馆的想法。
常德最后一间窨子屋,拆除前旧照,由设计师提供
常德最后一间窨子屋,拆除前旧照,设计师提供
设计师从未做过这种房子,也没有找到设计过这样房子的合作者。只能自己边设计,边研究,边实践。设计图纸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在具体细节和内部安装时,是集合了许多传统工匠一起完成的。为了保证整体呈现,他们在江西找到了大空间所需要的巨大木料;在桃园找到木匠;从东阳请来木雕大师。从屋面瓦片的排布到排水口的形式,所有细节都是对于传统祖先建造智慧的学习和传承。但他们的学习又不是简单的照搬,当中考虑到了所有现代居住的要求,防水、保温、隔音,一切都是挑战。
窨子屋博物馆的天井
窨子屋博物馆内走廊
窨子屋博物馆,天井望向餐厅
比如,他们在楼板下专门设置了电线、管道夹层,从外部看不到,却保持了传统的室内效果。而所有现代建筑规范要求的消防、风口等细节,更是小心翼翼、优雅地呈现出来。
除了作为建筑博物馆供人参观之外也是兰博基尼精品酒店
窨子屋博物馆 天花做法
曲雷说:“希望这个房子从整体气质上是一个通过时间和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个建筑。这才是我们对历史的最好回答。”
这不是生活中常见的仿古表皮。相反,这是一次从内而外的历史重生。
传统技术和现代功能的完美融合,造就了一座“生下就老了的房子”。-
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感和瞬时性。这次走访中的很多感受,都很难通过照片和文字来描述。那些在水雾中漫步、在天井间穿行、在街巷中闲游的快乐,去了现场才知晓。而传统建筑细部和现代功能交织的独特匠心,也只有当你走近了,用手去触摸,才能真实体会。
葫芦口广场的夜间表演
夜游老西门的当地人
对商业建筑来说,功能性(商铺的高效使用、吸引购买人群)一定是甲方最关注的问题。而在这最基本的目标之上实现建筑的诗意、对历史的尊重、对社会的回馈、对文化的传承,则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当我们看惯了大中庭、曲线楼面、霓虹闪耀的玻璃幕墙商业建筑,相信老西门文化商业街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生来就老了的房子,在湖南常德,静静等着你。
水街入口
醉月楼
主创设计师介绍
曲雷
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曾任北京主题工作室合伙人及总建筑师、加拿大H/Q设计公司设计总监、加拿大B+H建筑师事物所建筑师、深圳华森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及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建筑师
何勍
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曾任加拿大H/Q设计顾问公司总裁、北京主题工作室合伙人、加拿大Y+W建筑师事物所及加拿大Kirkor建筑师事物所建筑师、厦门大学建筑系讲师
老西门项目获得奖项
2016年1月,第二届文化部中国设计大展:老西门的重生
2016年9月30日,常德窨子屋博物获第十六届中国建筑设计学会建筑创作金奖
2016年12月6日,常德老西门综合改造获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将社区贡献奖提名奖
发文编辑|Dipo
审核编辑|Linqi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