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建筑泡沫与未来转型:中国如何避免“失去的三十年”?
2025/02/19
作者
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筑行业曾是全球的典范,东京、京都的摩天大楼犹如繁星点点,而其他城市也纷纷迎来了各类壮观的建筑项目。但谁也没能料到,繁荣过后的泡沫注定要破裂。如今,回望历史,我们不禁会想:


中国建筑行业是否也正在走上同样的道路?是否也正在经历“泡沫崩塌”的前奏?


1
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达到顶点,东京的土地价格飙升到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据统计,当时仅东京皇居的地价,就相当于整个加州的总价值。有经济学家甚至惊呼:“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


这一数据并非空穴来风。1989年,日本全国的地价总额达到了2000万亿日元,是当时美国全国土地总价值的4倍以上。这种惊人的泡沫,使日本人一度相信,世界已经进入了“日本时代”。然而,仅仅几年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进入了“失去的三十年”,再也没有回到那个高光时刻。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的经济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建筑行业。

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筑行业曾是全球的典范,东京、京都的摩天大楼犹如繁星点点,而其他城市也纷纷迎来了各类壮观的建筑项目。但谁也没能料到,繁荣过后的泡沫注定要破裂。如今,回望历史,我们不禁会想:

中国建筑行业是否也正在走上同样的道路?是否也正在经历“泡沫崩塌”的前奏?


1.jpg

日本泡沫经济


这一问题并非无的放矢。从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到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再到如今出现的空置楼盘和“鬼城”现象,建筑行业的潜在危机已然显现。市场的暴涨正在让一些城市变成无声的“空壳”。曾经的宏大规划和辉煌建筑,开始面临着过度开发、资源浪费和社会功能空洞化的风险。


2.jpg

昆明市呈贡区“鬼城”©Shutterstock


但正如日本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经济下行并不意味着终结。或许,危机也正是转型的契机。如果中国能够从日本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建筑行业完全有可能避免走上“失去的三十年”的老路,迈向一条创新、可持续且充满活力的未来之路。



《失去的三十年》
泡沫经济背后的深刻启示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极速增长后,迎来了泡沫经济的爆发。那时的日本,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充满了现代建筑的雄心壮志,东京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房地产和股市的价格飞涨,建筑行业一度迎来了黄金时代。然而,这种“繁荣”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当泡沫最终破裂时,日本经济陷入了漫长的低迷期,“失去的三十年”也随之成为经济史上的一个警示。


3.jpg

1988年,大兴土木的东京

在此背景下,一本深度剖析日本经济衰退的力作《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应运而生。本书作者是东京大学经济学博士野口悠纪雄,曾在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担任教授,并长期从事日本经济结构、金融体系及创新经济的研究。他以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精准的数据解读,在日本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4.jpg

野口悠纪雄


本书聚焦于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后,经历长达三十年经济停滞的全过程。平成时代(1989—2019)原本被寄予厚望,但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却陷入了长期低迷,GDP增长缓慢、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崩盘、金融机构接连破产,甚至出现了“失去的二十年”被延长为“失去的三十年”的局面。书中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深刻剖析了日本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所犯的错误,如银行坏账处理不当、财政刺激政策失效、人口结构老龄化等。


5.jpg

日本房价在80年代后经历了快速增长,随后又迅速衰减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探讨了日本泡沫经济后的长期衰退,揭示了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复杂过程。这一历史事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尤其是对于中国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

原因1. 过度开发:建筑行业的虚假繁荣

日本的建筑行业在泡沫经济期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东京、横滨、大阪等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如日中天,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几乎每天都在上涨,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建筑公司和房地产商过于依赖这种“虚假的繁荣”,盲目扩张,忽视了市场的供需平衡。


6.jpg

住宅和土地统计调查 ©nippon


然而,随着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骤然萎缩,这些项目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大量房地产开发项目无法找到买家和租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日本的许多“空壳城市”和空置楼盘正是这种过度开发的结果。建筑行业的不理性发展,使得原本应当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建筑项目,转而成为了压倒经济复苏的沉重包袱。

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增长,似乎正在走上类似的道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多城市出现了空置率高、房地产过剩的问题。从一线大城市到部分二三线城市,空置楼盘成为了显而易见的现象。如何避免在高速度扩张的过程中,陷入过度开发和市场饱和的困境,成为了中国建筑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7.png

©OCED2021

8.png

©贝壳研究院


2. 政策失误与后遗症:建筑行业的结构性危机

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可谓缓慢而迷茫。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但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和不够精准,未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反而加剧了泡沫破裂后的负面效应。


9.png

泡沫经济影响下的日本破产企业数量激增 ©nippon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土地政策、贷款优惠等手段,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繁荣。然而,当泡沫破裂后,这些原本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却未能及时转型。大量建筑项目的过度开发不仅造成了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还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崩塌。日本的建筑行业陷入了长期的低迷,建设项目的空置率激增,甚至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恢复。


10.jpg

泡沫破裂导致大量建筑企业相继破产 ©konichivalue


中国目前的建筑行业是否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仍然大力推行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这些政策是否真的符合市场需求?当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遇冷时,这些曾经的“刺激政策”会不会成为负担,进一步加剧过剩问题?中国建筑行业如何调整政策,避免日本所经历的结构性危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市场理性与长期发展:走出低迷期的思考

《失去的三十年》揭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当经济泡沫破裂后,如何重塑市场理性、推动经济和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摆脱困境的关键。日本在经历了长期的低迷后,终于通过一系列结构性改革,逐步恢复了经济的稳定。尽管这段时间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日本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经济衰退中的机遇。


11.jpg

Toranomon Hills(虎之门之丘)©Ingenhoven


尤其是在建筑行业方面,日本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严格监管、对过剩建设项目的改造,以及对新型城市规划的推动,逐步实现了行业的复苏。虽然泡沫破裂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痛苦,但从中日本也总结出了如何更为理性地发展建筑行业的经验。今天,日本的建筑行业已逐渐从过去的困境中恢复过来,转向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的方向。


12.jpg

Toranomon Hills(虎之门之丘)©Ingenhoven



全球视角
泡沫经济后的建筑行业如何求生?



而在世界经济史上,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从来都不是个例。除了上文提到的日本外,美国、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繁荣与衰退周期,每次泡沫破裂,建筑行业都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然而,纵观这些地区的经验,不难发现一些国家陷入了长期低迷,而另一些则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而我们今天又是否能够从全球经验中找到适合突破口?

1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结构性调整
“当市场失控时,唯有回归理性才能求生。”

回到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就像一场没有人提前彩排的灾难片。房价断崖式下跌,数百万家庭的抵押贷款变成了无底深渊,建筑行业一夜之间从黄金时代跌入黑暗。

13.jpg

美国房价走势 ©Kate Park/NPR


但有趣的是,在一片哀鸿遍野之中,一批精明的建筑商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塑空间”。

WeWork崛起背后的建筑行业变革

就在市场崩溃的第二年,纽约的一个废弃仓库被改造成了全球第一家WeWork共享办公空间。创业者、自由职业者和小型公司可以租用灵活的工位,无需承担长期租约的压力。这种模式不仅拯救了闲置的商业地产,也催生了“共享经济”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14.png

位于154 Grand street的第一所WeWork大楼 ©Forbes


其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通过大规模融资和激进扩张,在短短几年内将WeWork发展成全球领先的联合办公品牌,甚至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一家房产公司,而是一场“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革命”。这种愿景帮助WeWork吸引了软银等巨头投资,估值一度高达470亿美元。


15.jpg

共享办公空间© WeWork

2
欧洲:存量改造与绿色建筑的崛起
“房地产开发的尽头不是土地,而是空间的高效利用。”

与美国不同,欧洲并未经历房价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原因在于他们更早地认识到:土地是有限的,建筑行业不能仅依赖新开发,而应向存量市场要效益。

欧洲的建筑行业,长期以来并不像中国那样追求“推倒重来”,而是更加注重“修旧如旧”。如果你走在伦敦、巴黎或柏林的街头,你会发现许多百年前的建筑依然被沿用,甚至成为了新的商业中心、艺术空间和住宅。

柏林的废弃机场,变成了全民共享的公园

在柏林,有一个叫滕珀尔霍夫机场(Tempelhof Airport)的地方,二战时期这里曾是德国空军的军事基地,后来成为柏林最大的民用机场。但随着航空业的转型,机场被废弃,按理说应该被拆除,重新开发成房地产项目。


16.jpg

Tempelhof Airport ©Randy Malamud 2013

但柏林市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拆,不建,直接将机场改造成了一个市民公园。如今,这里成了柏林人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原来的跑道变成了滑板区,飞机库变成了露天市场,连老旧的航站楼都被改造成了艺术展览馆。


17.jpg

Tempelhof Airport ©Randy Malamud 2013


滕珀尔霍夫机场的转型成功,核心在于政府与市民的良性互动,以及城市对“公共空间”价值的重视。即使在经济低迷或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情况下,建筑与城市更新并不一定要依赖高利润的商业开发。相反,合理的空间再利用,能够激发城市活力,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与此同时,全欧洲也在统一推动绿色建筑。建筑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而绿色建筑因其长期的节能效益,成为市场中更稳定的投资方向。

3
新加坡:政府强干预下的住房市场调控
“当市场自身无法调节时,政府的手就必须伸出来。”

新加坡,一个仅有72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跻身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并在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方面创造了世界级的奇迹。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新加坡面临着严峻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但在全球多个经济危机和房地产泡沫中,它却成功规避了“鬼城”与“空置率危机”,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是世界上少有的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依然保持市场稳定的国家之一,其秘诀在于政府的强干预:

1.土地公有化,政府控制住宅供应,防止市场炒作导致价格剧烈波动。

2.“组屋制度”确保住房刚需。新加坡80%的居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HDB),有效稳定了房价。


18.jpg

新加坡组屋 ©Jason Denning

3.精准调控购房需求:新加坡政府严格限制炒房行为,比如二套房需缴纳额外重税,以防止投机行为导致房价暴涨。

与其他国家房地产市场高度市场化、自由放任不同,新加坡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与使用实行高度管控。新加坡约80%的土地属于政府所有,而所有土地的开发、规划都由政府主导,通过长期租赁制度(Leasehold System)进行管理。

这种模式意味着,私人企业和开发商无法随意囤地炒房,土地的供给完全受控于国家发展计划,从而避免了像中国、日本等国家曾出现的土地和房地产投机泡沫。政府在制定土地用途时,会考虑长远的城市规划需求,而非短期市场收益,从而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被高效利用。

4
东南亚与南美:在危机中探索新模式

“当市场不再是金矿,建筑行业能否找到新赛道?”

东南亚和南美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往往受到经济波动和货币贬值的影响,建筑行业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泰国:旅游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共生关系

泰国的房地产市场在东南亚国家中具有独特的韧性,其兴衰往往与国际旅游业密切相关。曼谷、普吉岛、清迈等热门城市的房地产发展,长期依赖外资和游客带来的短租、酒店、公寓投资,而政府也积极推动这一市场,以吸引外汇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这种模式在全球经济危机或疫情等突发事件下极易受冲击,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旅游业骤停导致房价下跌、空置率上升,甚至部分公寓项目烂尾。


为了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泰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本土购房者扶持政策,如提供低利率贷款、鼓励公寓产权购买,并推动“智慧城市”与绿色建筑发展,以提升市场吸引力。例如,在曼谷等区域,高端公寓项目已开始融入智能家居、共享办公空间等元素,以吸引数字游民和远程工作者。此外,政府还计划发展新的经济特区,如东部经济走廊(EEC),试图通过产业升级,减少对旅游业的单一依赖,使房地产市场更具韧性。


20.jpg

曼谷EEC发展规划 ©TFD


巴西:从经济动荡到住房改革,寻找房地产市场的平衡

巴西的房地产市场历经了多次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循环,尤其是在2000年代初,得益于全球大宗商品繁荣,巴西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行业迎来了“黄金十年”。然而,2014年经济衰退、2015-2016年政治动荡,以及近年来高通胀等问题,使得房价经历了剧烈波动,大量未完工的高楼成为经济泡沫的象征。

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巴西政府推行了“Minha Casa, Minha Vida”(我的房子,我的生活)社会住房计划,旨在提供低收入人群可负担的住房,同时刺激建筑行业发展。近年来,圣保罗、里约等大城市也开始引入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改造老旧社区、优化城市规划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例如,圣保罗市中心的“绿色建筑激励计划”允许开发商通过增加公共绿

地和可再生能源设施来获得额外的建筑容积率,以此推动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22.jpg

LAPI © Maíra Acayaba


此外,巴西的大型开发商正逐步将目光投向模块化建筑和预制建筑技术,希望通过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建设速度来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这些措施虽然尚未彻底改变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但至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相对可持续的道路。


危机中的机遇
建筑行业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破局之路



当前的建筑行业正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由泡沫破灭所带来的种种挑战。这一挑战不仅仅是市场需求的萎缩,更是长久以来忽视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和经济周期性的后果。许多业内人士深感焦虑,担心这一波行业低迷会带来“失去的三十年”,正如日本在泡沫经济破裂后所经历的那样。

然而,正如历史所示,每一场危机背后都蕴藏着转型的契机。中国建筑行业面临的困境,恰恰是推动行业升级和创新的良机。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中汲取教训,并结合当前的市场和技术背景,找到适合中国的解决路径。面对经济转型和市场调整的双重压力,建筑行业并不需要陷入焦虑,而是应当从中寻找机遇,借此推动行业的重生与创新。


23.jpg

数字孪生建筑 ©ARUP


建筑行业的未来: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建筑行业能够在困境中脱颖而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建筑行业的未来并不局限于繁华的都市,而是在那些被忽视的偏远地区、被认为“泡沫化”的城市中找到突破。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创造,更是社会经济转型的起点。如何在这场行业的“大考”中寻找出路,正是我们每一位建筑师和行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Xinmiao

审核编辑|Xinmiao


Reference:

https://www.archdaily.com/1019538/preserving-local-identity-with-urban-renewal-and-innovation-in-sao-paulo

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18/09/13/how-japan-fell-in-30-years/
https://www.tfd-factory.com/zh/privilege/eastern-economic-corridor-eec
https://www.archdaily.cl/cl/776935/que-tan-vacia-es-una-ciudad-fantasma-en-china-con-big-data-ahora-podemos-saberlo
Therelevance of digital twins for building future cities (parametric-architecture.com)
https://www.photoawards.com/winner/zoom.php?eid=8-199389-20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