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2024/12/06
作者

两千年前,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西安城市格局重塑。作为“三次创业”的主阵地,丝路科学城以全新的科技与信息之路开启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以古今交融描绘全新的西安城市封面。


1

「Masters Series of Xi'an City|西安大师季」是城市客厅 x ArchiDogs联合出品的大师系列专访,通过与建筑大师深度交流,传达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西安“城市封面”的先锋专栏,「大师季」聚焦大师精神,打造一个集文化、艺术、创新于一体的高端平台。在这里,我们与多位国内外的知名建筑师对谈,探讨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建筑集群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及如何将丝路文化的影响力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去。

 

作为“双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现代化的投入,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人居环境质量。我们将以西安“城市封面”学术年作为契机,承载大师精神,共建文化高地,打造西安新名片,向全球展示西安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

 

赵元超,现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当代百名建筑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赵元超大师扎根祖国西部,始终坚守在建筑创作一线,30余年持续探索城市设计之路,先后主持设计100多项大中型以上项目,创作了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建筑作品。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工程一等奖30余项。


 10022.jpeg

图片来源:赵元超团队

 

两千年前,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西安城市格局重塑。作为“三次创业”的主阵地,丝路科学城以全新的科技与信息之路开启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以古今交融描绘全新的西安城市封面。

 

丝路创智谷位于丝路科学城服务组团的核心,北拥未来之瞳,南望秦岭,以“融山引水”的设计策略,将“绿色”与会议、文化、展览、休憩等各类活动充分融合,打造了一个集市民服务、文化研究、艺术展览、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服务核心建筑群。


 10023.jpeg

图片来源:业主

 

丝路创智谷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建西北院首席总建筑师赵元超主持设计。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他像秦川牛一样耕耘在这片黄土地。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城市国际化发展之路?存量建筑时代设计师有什么新使命?建筑一定要彰显个性吗?筑格团队到访西安,与赵元超大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希望从西安人与资深建筑师的视角,探讨历史对西安古城的意义。

 

 10024.jpeg

图片来源:赵元超团队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赵元超见证了城市几十年来的发展。在他眼中,历史是西安的资源,而是发展资源,是一条流动着的、不断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河。

 

 

您觉得西安这几十年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哪些改变?

 

 

记得我上大学走的时候在西安的老火车站,那是1935年建的一个车站,等我回来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火车站。后来有幸把它扩建成特大型火车站。过去有人把西安叫“废都”,但如今它正在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

 

以前我有种感觉,在西安城里任何一个地方打车过去可能都不需要半个小时,现在它整体变大了,也长高了,那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和40年前完全不一样。

 

 

西安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中,如何处理古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每一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别是作为超过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历史,它就像一条河,众多支流构成了整体的大江大河的风貌。对于西安来说,我觉得也应该有不同的表情。古城永远没有旧貌,它的文化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不断变化着来适应人的生活方式。

 

与其它城市相比,西安是一座文化古都,历史不应是它的包袱,而是城市的发展资源,所以历次城市规划都坚守了一点,就是保护我们名城的严整格局,在重要节点上都很慎重,宁肯保守一点,也要遵守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原则。

 

 10029.jpg

图源网络

 

随着建筑行业红利期走远,微创型城市更新逐渐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梳理脉络、判断痛点、精准入刺,小而恰当地针灸式介入,让市民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是设计师在存量建筑时代的重要社会使命。

 

 

您提出的“建筑是大地上的文字”是怎样的设计理念?

 

 

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碑林不远,曾在碑林拓片。后来我从事建筑行业,就觉得建筑其实是在大地上书写的文字。历史上很多建筑已经与文字紧密相连,比如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人就立刻想到滕王阁。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实际上建筑也能反映设计者的面貌与追求。

 

 

您对存量建筑时代是如何理解的?“微创”、“针灸”的手法是如何体现在建筑设计之中?

 

我这一代建筑师运气比较好,遇到了城市大发展。但目前全国正逐渐进入存量建筑时代,城市更新已经是建筑师绕不开的话题。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安有很多城市更新项目,比如20年前我们做过的人民大厦。人民大厦是老一代建筑师洪青在解放初的作品,当时也是西安规模最大、标准最高、设施最全的现代化宾馆。后来由于私搭乱建,宾馆样貌有些破败颓废。20年前,城市更新的概念还不流行,但我们还是把人民大厦的西方古典格局保留了下来,通过微创针灸式的内部改建,让它老树添新枝,再次焕发青春。

 

我们还做过南门广场的项目。南门既是文化古迹又是交通枢纽,是西安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大刀阔斧的改造肯定不合适。于是我们把7万平米建筑藏在地下,不显山不露水。设计不一定要彰显个性、争做主角,在南门这种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的瑰宝面前,最好的做法反而是留白,突出南门本身的光彩。如今南门的交通顺畅,很多年轻人在附近公园里散步、回望历史。能给使用者提供一种归属感,是对我们改造工程的肯定。


 10032.jpeg

图片来源:赵元超团队

 

未来城市将更关注建筑群体的集合,优秀的设计能承前启后,将历史与未来有机结合。位于丝路科学城的丝路创智谷,北拥未来之瞳,南望秦岭,既演绎出中国传统庭院的韵味,又彰显了科技与理性的光芒。

 

丝路创智谷项目的定位是怎样的?

 

对于丝路创智谷,我们希望它在总体布局上呈现出亲切、亲民的形象,但骨子里保留传统的风格。创智谷主干道一侧有两栋高层(丝路创智谷金融中心),其它部分组成品字形布局,前厅后院,主次分明。整组建筑演绎出中国传统庭院的韵味,有点像古代君子,文质彬彬、和而不同。

10034.jpeg

图片来源:赵元超团队


刚刚我也谈到了,建筑不一定非要个性张扬。很多年轻设计师都觉得建筑贵在创新,但我认为建筑贵在得体。尤其在西安,城市已经有了上下文,做设计就像填空,如果填得恰当适宜就能连成完整的文脉。比如高新区是一个科技产业园区,那建筑师就可以在此彰显西安历史名城的另一面 —— 科技、时尚与理性的光芒,这放在整个大环境里是和谐统一的。

 

 

西安高新区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国际化发展之路?

 

除了未来创智谷的设计以外,我还担任西安高新区的规划顾问,曾提议过一个以24节气为主题的商业环廊。高科技要有高情感,高情感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24节气诞生于关中地区,将优秀文化传统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个城市就更加可读、更加有趣,更加有厚度和历史韵味。


10035.jpeg

长安书院,图片来源:赵元超团队

 

所有的规划、所有的建筑都在探讨一个话题: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随着年纪渐长,我更关注群体组合的场景。以前我们总想追求极致,一定要完美,一定要干净,一定要纯粹;现在我觉得城市未来的发展可能就是不太完美的,但是一定要丰富,一定要有趣,一定要适合人的行为方式,而不仅仅满足视觉上的美观。

 

所以我也蛮期待丝路科学城的未来,它不是一个大师的作品,而是一批人的建设,一系列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您如何看待建筑地标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个城市肯定要有地标建筑,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建筑不可能像士兵一样列队站立,因为城市有高低起伏,它是有变奏的,但我们要警惕无谓的创新和过度的设计。西安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有过严谨的规划,后来自由发展了很多年,现在高新区邀请了很多大师共建丝路科学城,我相信地标建筑将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历史是西安的名片、是西安的资源,也是西安的未来,而城市的未来绝不会是一枝独秀的创作,它需要一批人的共同努力。


 10038.jpeg

图片来源:业主

 

从“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目标,经过一年“追星赶月”,丝路科学城的集聚力、竞争力、区域价值正稳步提升,它持续释放的“新引力”,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能量。

 10039.jpeg

长安书院,图片来源:赵元超团队

 

位于西安高新的丝路科学城以传统传承城市的文化脉络,以建筑谱写城市的华丽篇章。不久的将来,丝路科学城注定腾飞起势,用西安的历史、发展、未来、文化炼就城市精华,缔造城市理想,携手西安,向世界敬呈一张绚烂的国际化名片。协同城市建设与发展,打造西安在数字时代通向世界的“第一窗口”,于人文之上,筑就世界级的西安自豪。

建筑与城市共兴,我们一起见证丝路科学城之下,西安走向世界的磅礴力量。

 

发文编辑|Gogh

审核编辑|Miranda、Yibo

采访/撰写 | Miranda、Monica、可达

主编 | Sherry Li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