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为什么行人不愿走「人行道」?
2024/11/27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智能化、更人性化的步行环境,让城市的每一条人行道都重新成为市民的健康出行之路。


1

 车水马龙之间,人行道能否成为新的松弛感空间?行人道的困境与城市发展的矛盾。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行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你是否也曾在出行时选择走自行车道,而避开原本应该服务行人的人行道?


10002.png

©谭谈交通

 

在国内外许多城市,行人空间被各种障碍物侵占:共享单车、商家广告牌、树池,甚至设计不合理导致道路狭窄、陡坡频现。这不仅影响了步行者的体验,还与整个城市空间规划和市政管理密切相关。人行道的混乱局面背后,往往折射出市政规划与开发商利益的冲突,尤其在红线内外的分界与退线设计上,城市空间的灰色地带被长期忽视。

 

 

为何行人不愿走人行道?

 

 

行人道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供安全、便捷的步行体验,但现实中它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行人道上的障碍层出不穷,行人逐渐选择避开,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多重问题

 

障碍物占用:行人道的非行人化

 

形式大于功能,在一些地区,人行道的设计不合理,存在地面坑洼不平、盲道被占、坡度过大,甚至在一些区域没有设立步行空间,特别是对老人、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极为不友好。这让人行道成了摆设,行人们自然不愿使用。


10003.png

人行道评价APP 红色代表很糟,绿色代表还不错 ©平安走路许愿账户

 

例如,一直被称为行人地狱的台湾,甚至被多家媒体评价为走在斑马线都会身亡。以2022年来说,交通事故在台湾共造成3000多人身亡,其中有近400人是行人,而因交通事故身亡的比例更是远超亚洲其他地区的78倍。


10004.jpg

行人空间被大幅挤压 ©中央社

 

而在行人路权一直被疯狂讨论的当下,还可以看到城市中的幼童因为走路空间被占用,只能通过自己用拉绳来隔出人行道的做法来保证安全。这也让很多网友在看到图片后,感到心酸。


 10006.png

50名幼童自己拉绳子隔出人行道 ©高雄市行人路权促进会

 

红线内外的矛盾 开发商与市政的利益冲突

 

同样在国内许多城市的开发中,红线(即市政规划与开发商开发边界)成为争议焦点。开发商为了利益最大化,常常不按规划预留步行空间,而市政的管理也未能及时跟进,导致部分人行道与商业建筑过近,难以使用。


 10008.png

颛兴路上仅余盲道可供通行

 

例如在上海闵行区颛兴路的颛桥地铁站附近,人行道都位于上街沿位置,紧邻周边商铺。而由于附近集中了多个居民区,颛兴路一带的行人通行需求极为旺盛。然而,一边是商铺延伸而出的台阶,另一边是已经划定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行人通行的空间被一再挤压。


10010.png

早高峰期间,行人几乎无路可走

 

该段人行道最宽处仅有80厘米,而最窄处则只剩下50厘米的盲道可供通行。早高峰时段,颛兴路一侧早餐店门口人声鼎沸,另一侧,则不断有非机动车驶入停放区域内通行行人几乎无路可走。实在不行的话,只能走上商铺门口的台阶,或者走上马路。一位附近小区的居民表示,不过,老年人的轮椅或者是小朋友的婴儿车,是肯定没有办法通过的。


10011.png

早高峰时段,一侧商铺大排长龙,行人在夹缝中行走

 

尽管商铺门口的台阶和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已占据了大量人行道,但这两者所占的空间还大有外拓的倾向。例如,为方便人、车进入,不少商铺还在门口的台阶之外,又延伸出一段缓冲的斜坡,占去了大约30厘米的空间。与此同时,一些非机动车在停放时较为随意,超出划线区域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左右一挤,人行空间便更为狭窄。


10048.png

《上海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技术导则(试行)》

 

据实地测量,除去商铺台阶占用部分,从商铺门口开始计算,颛兴路人行道实际宽度约为3米。然而,光是这块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就已经占到了2.1米左右,且框线大多直接划到了盲道。

 

事实上,针对非机动车停放点的设置问题,上海市交通委于20176月就下发了《上海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技术导则(试行)》,以指导各区规范道路非机动车停放点的设置与管理工作。根据其中一般要求的规定,宽度3米以下或设置停放点后行人通行带宽度小于1.8米(重要商业街行人通行带宽度小于4米)的人行道不应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同时,无障碍设施、盲道以及两侧各0.25米的人行空间不应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


10049.png

《上海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技术导则(试行)》



如何解决人行道的多功能使用问题?



解决人行道的多功能使用问题,不能停留在理论讨论层面,优秀的案例分析能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向。在,我们将盘点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城市规划案例,为人行道的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

 

日本:减少车道,回归行人时代

从汽车社会到以人为本的城市转型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汽车时代后,日本开始意识到汽车虽然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交通拥堵、过度道路投资、行人空间被挤压、商业街倒闭以及人们健康状况的恶化等问题,让日本社会意识到需要回头,从汽车时代回归到行人时代。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减少行车道,扩充行人道,让城市空间重新回归人本位,促进健康生活、改善城市环境。


10012.png

1973年东京拥堵的高速公路©洞见城市交通

 

京都市的四条通改造:减少车道,扩充人行道

 

京都市政府对四条通的一项变革是这一趋势的典型案例。四条通是京都市东西走向的主要干道之一,曾经来回四车道的路段,在与南北道路交叉的区域进行了大幅度改造。市政府将来回四车道改为两车道,并将其中两车道扩展为人行道。人行道不仅更加宽阔,还进行了绿化,美化了城市环境,种植了花草,供行人散步使用。虽然在改造初期,曾导致交通拥堵,但市政府通过积极宣传,鼓励司机绕道,最终实现了车辆和行人的良性分流。


10051.png

减少车道拓宽人行道©福井河川国道事務所

 

效果:改造后,四条通不仅成为市民散步的热门场所,还吸引了大量小吃店和商店入驻,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和休闲区域。这样的人行道设计,不仅改善了步行环境,还刺激了经济活动,带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10013 (1).png

京都市切车道、拓宽人行道建设工作©京都大学

 

姫路市的人行道扩建:打造公共空间,提升城市价值

 

在姫路市,政府对姫路车站到姫路城堡之间的步行道进行了大规模扩展。原本只有1.5米宽的人行道,扩充16.1米,极大改善了步行体验。这一措施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吸引力,还鼓励了更多市民和游客走出家门,融入城市生活。


10014.png

街道改造前后形象对比©公共R不動産

 

经济效益:姫路市的人行道扩建也带来了显著的商业效益。人行道的扩建促使车站周边的餐饮和零售业快速增长,商业地价因此提高了1.9倍,行人流量增加了20%。这一成功案例证明了改善人行道空间对刺激消费、提升城市价值的积极作用。

 

日本国土交通省的适合步行的城市发展计划

国家推动城市改造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人行道改造,日本国土交通省推出了ウォーカブル推進都市(适合步行的城市发展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地方政府扩建人行道、增设绿化带的建设费用将获得中央政府的补贴支持。截至20244月,已有102个城市递交了人行道改造计划,积极响应这一全国性行动。


10016.png

创建舒适且让人想步行的社区©国土交通省

 

日本通过减少车道、扩展人行道的系列举措,成功推动了行人时代的回归。这种从汽车主导以人为本的转型,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还重新激发了商业活力。扩大人行道空间可以有效缓解交通问题、提升居民健康、方便老年人出行,同时还能提升城市经济效益。

 

丹麦哥本哈根:共享空间的平衡艺术

 

哥本哈根被为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且是世界著名的自行车之城,人行道设计同样值得学习。

 

哥本哈根引入了共享街道的概念,将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共同置于一个空间内。通过路面高度的差异和标识来划分区域,确保不同的交通方式可以安全共存。人行道不仅仅是行人通行的地方,它还经常被用作临时市集、户外咖啡厅的延展区,或街头艺术表演的舞台。在天气良好的日子里,商家可以申请在人行道上设置户外座位,让顾客感受城市的独特氛围,享受开放的空间。

 

多能使用,灵活空间利用Superkilen(超级线性公园)


10018 (1).png

Superkilen ©Iwan Baan

 

例建于2012年由BIG参与设计的Superkilen(超级线性公园)项目。

 

超级线性公园是一个长达1.5英里的城市公共空间,位于丹麦一个种族多元、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的社区中。这个公园被誉为城市规划的典范,展示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宛如一个汇集了60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展览,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最佳实践。


10019 (1).png

Superkilen ©Iwan Baan


10020 (1).png

Superkilen ©Iwan Baan

 

从洛杉矶健美肌肉海滩的运动器材,到以色列的污水下水道系统,再到中国的棕榈树和卡塔尔的霓虹灯,每个展品都配有嵌在地面上的不锈钢铭牌,使用丹麦语和其原产国的语言介绍它们的来源和意义。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全球城市多样性展示,实际上更贴近当地社区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延续一个刻板、同质化的丹麦形象。


10021 (1).png

Superkilen ©Iwan Baan

 

超级线性公园提倡多样性,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具和日常用品,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展览。公园内的长椅、灯杆、垃圾桶和植物等,都是现代公园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且未来还会通过游客的反馈来选择更多必需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个空间的多元化特色。


10022 (1).png

Superkilen ©Iwan Baan

 

集市/文化/运动——红色广场

 

红色广场作为社区体育和文化活动的延伸,被视为城市内部生活的公共大厅。这个广场配备了一系列休闲设施,为社区提供了一个大型的中央空间,让当地居民通过运动和游戏互动、相识。广场的彩色地面与周围的商业区及其新建的主入口在颜色和材质上紧密融合,室内外的空间在新的门厅设计中无缝衔接,形成了一个开放且互通的环境。


 10023 (1).png

Superkilen ©Torben Eskerod

 

城市客厅——黑色广场

 

Mimers PladsSuperkilen的核心区域,是当地居民常在摩洛哥喷泉旁聚会的场所。这里有来自土耳其的长凳和日本蔓越莓树下延展出的露台,营造出一个开放的社交空间。工作日时,这里像城市的客厅一样,配备了永久性桌椅和烧烤设施,吸引西洋双陆棋和国际象棋爱好者前来娱乐。为了方便交通,自行车道被移动到广场的东侧,解决了与Midgaardsgade之间的高度差异,并通过自行车坡道连接Hotherplads和交叉自行车道。广场北侧是一座朝南的山丘,可以俯瞰广场及其上的活动,为居民提供一个独特的观景点。


10019 (1).png

Superkilen ©Iwan Baan

 

运动/玩耍——绿色公园

 

Bauman曾经说过,“体育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机构在社会上,人们仍然可以同意规则。无论你来自哪里,信仰什么,或说什么语言,大家总能在一起踢足球。这正是为什么许多体育设施被转移到绿园的原因,其中包括整合现有的曲棍球场和篮球场。这样做旨在为当地的年轻人,尤其是Mjolnerpark社区和周边学校的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聚集场所,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10024 (1).png

Superkilen ©Mike Magnussen

 

人车分离,保障安全Cykelslangen(自行车蛇道)

 

哥本哈根在设计人行道时,非常注重人与车辆的分离。宽敞的人行道不仅保障了行人的安全,还鼓励更多的人步行或骑自行车。尤其是在市中心,哥本哈根规划了大量的步行街区和自行车道,将车辆与行人分流。

虽然这条蛇形自行车道主要服务于骑行者,但它的设计与周边人行道和步行桥紧密结合,创造了一个人与自行车和谐共存的空间。该区域不仅方便了骑行者快速通过,也为步行者提供了安全的步行路径,两者功能并不冲突,反而形成了彼此支持的城市空间。


 10025 (1).png

Cykelslangen © DISSING+WEITLING Architecture

 

项目初期是由于Fisketorvet 购物中心周围的区域出现了特殊问题。有两个独特的不同兴趣爱好使用者群体,骑行者和行人。骑自行车的人需要从 Kalvebod Brygge 轻松到 Island Brygge。他们每天使用这座桥,并希望轻松安全地通行。这与使用 Fisketorvet 购物中心或只是停留在公共洗浴区的许多行人发生冲。

 

每天约有12.500名自行车手穿过 Bryggebroen Quay桥)和 Fisketorvet 周围地区。DISSING + WEITLING已经制造出了从 Havneholmen 起始的新型长自行车坡道/桥梁,并沿着 Fisketorvet 朝着购物中心的主入口延伸。这座桥将骑行者与行人完全分开,从而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通勤问题。


 10026 (1).png

Cykelslangen © DISSING+WEITLING Architecture

 

骑自行车的人现在可以且有效地通过该地区,同时体验到独特而令人兴奋的风景。而且,高架道路让行人在穿过整

 

蛇形自行车道高于海平面6-7米,长190米,有一条长达30米的坡道。桥由钢制成,赋予其轻盈优雅的外观。表有明亮的橙色,为骑行者提供了清晰的视觉导向。桥梁的内置照明使其在夜间清晰明亮。此外,它将丰富该地区夜晚的视觉元素。


10027 (1).png

Cykelslangen © DISSING+WEITLING Architecture

 

坡道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为您提供独特的海港景观,并在下雨天提供良好的庇护。Fisketorvet 的拥有者将能够用现在更安静的空间来建立更多的娱乐空间,并最终提升整个地区的质量。


 10028 (1).png

Cykelslangen© DISSING+WEITLING Architecture

 

DISSING + WEITLING 最近还介绍了提高超级自行车道通行能力的理想解决方案。超级自行车赛道将为通勤骑车者创造更好的条件,并让更多的人想要将自行也适用于长途旅行。这将为所有道路使用者带来更好的城市环境,更少的拥堵和更多的健康。尽可能减少障碍物,并强调安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DISSING + WEITLING 详细阐述了不同基础设施的概念,着重于提高舒适度,降低,确保认可度,并增加安全性和安全性。

 

法国巴黎:步行友好型城市改造

 

近年来,巴黎市政府积极推动巴黎步行计划,关闭部分主干道改为步行街,并大量增设绿地,拓宽人行道,鼓励市民多步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全球步行城市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打造“15分钟城市

 

巴黎的“15分钟城市计划(Ville du quart d'heure)由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Anne Hidalgo)提出,目的是让市民在15分钟内步行或骑车即可到达日常生活的必需设施。这一计划的核心之一就是将车道还给行人,通过减少车流量和车道数量,扩展步行和骑行空间,鼓励居民更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


 10029 (1).png

“15分钟生活圈百分百可骑行规划 © Paris en Commun

 

Rue de Rivoli(里沃利大街) 里沃利大街是巴黎最著名的街道之一,曾经是巴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2020年,巴黎市政府将这条街的大部分车道改为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打造出了一条集步行、骑行、购物和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街道。如今,里沃利大街已成为行人和骑行者的天堂,同时路边的餐馆和商店也借此吸引了更多顾客。


 10030 (1).png

1900 年世界博览会上的 Rue de Rivoli

 

这项百分百可骑行规划,更是对“15分钟生活圈计划的配合与细化。毕竟,只有让步行与骑行越来越便利,才能在巴黎这样的大城市里真正实现“15分钟生活圈。现在,巴黎每天有近一百万次的自行车出行。许多巴黎人认为骑行趋势发展迅猛,而基础设施与交通管理并没有跟趋势。

 

骑行需求的暴涨骑行环境的落后,已经对各种交通方式都造成了影响。因此,这项骑行规划完全是针对发展痛点设计的。


 10031 (1).png

Rue de Rivoli改造计划©FT

 

在规划的多项目中,首先是创建足够的自行车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骑行需求对独立骑行道路体系的要求,并完善城市内各处分散的骑行道路使之成体系。

去年年底官宣规划时,就同时宣布了近期将增加130公里的自行车道。

 

通过减少车道并增加步行空间,里沃利大街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还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市民生活质量。

 

塞纳河步行道:从车道到绿色休闲空间

 

塞纳河步行道是巴黎将城市车道转型为步行道的典型案例。曾经,这片区域是塞纳河畔的车行道,汽车川流不息。然而,巴黎市政府将其改造成了沿河的步行和骑行区域,取消了机动车道,使得这个原本喧闹的区域变成了宁静的公共空间。


 10032 (1).png

塞纳河公共空间改造©Mesnil le Roi

 

Les Berges de Seine(塞纳河河岸步行道)2013年巴黎市政府关闭了沿塞纳河的部分车道,打造了一个长达2.3公里的步行道。这条步行道绿色植被、休闲设施、运动场地以及户外咖啡座和文化活动空间。如今,它市民和游客喜爱的休闲场所,人们可以在此散步、跑步、骑行,或参与各种社交和文化活动。

 

塞纳河步行道的成功不仅在于改善了市民的步行环境,还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生活品质和吸引力,成为巴黎城市更新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Open Streets纽约开放街道项目

 

10033 (1).png

Open Streets关闭了一些街道 为行人提供更多空间© Noam Galai

 

新冠疫情对社会包括城市街景和公共空间在内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给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帮助,特别是那些无法提供室内服务的餐厅和酒吧,许多地区的政府开始利用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经济复苏。作为纽约市经济复苏计划的一个关键部分,开放街道计划 (an Open Streets program)旨在提供保持社交距离的安全场所和扩大户外餐厅用餐的活动空间。


 10034 (1).png

Open Streets 计划© NYC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Open Streets现永久性项目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通过关闭街道的交通走廊,在固定的时间段(如周末/下午放学等)仅向行人和自行车开放,纽约将许多街道转变为功能更丰富的公共空间。于是,数十公里长的街道变成了游乐场、户外教室、舞蹈班、健身房和音乐场。


 10035 (1).png

Open Streets 计划©Courtesy Street Lab

 

在国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步行空间的设计和优化尤其是在倡导绿色出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引入了先进的人行道设计。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步行体验,还使人行道兼具多功能使用,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东莞中心城区立体慢行系统——译地事务所


 10036 (1).png

智享绿链的愿景效果图©译地事务所

 

造产革新、人不断、地铁及城际铁路的建设,并承接八公里慢行绿上位规划,团队在东莞中心城区核心地段规划并设计了一条总长3公里的立体慢行系统。


 10037 (1).png

慢行系统桥©曾天培


10038 (1).png

设计愿景©译地事务所

 

中心城环

 

总长1.5公里的中心城环串联了中心绿地、市民中心一期和三期、民盈国贸、农商行大厦、台商大厦、嘉宏大厦和第一国际街区等东莞人流量和文化商业生活最集聚的区域。中心城环二号桥的落柱受场地限制,跨东莞大道段的最大跨度达103.5米,设计选用钢结构连续梁桥及10米矢高的变形拱,并使用54根拉索受力。桥面梁的中心横跨最大为14.7米,并设置休憩花箱座椅和观景平台。中心城环1号桥公园段的设计将二层连廊、约2公顷的地面公园和数个地铁出入口及下沉广场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东莞中心城区的公共空间会客厅。中心城环1号桥公园段的建设将在地铁施工完成。

 

10039.jpg

中心城环,智享绿链设计愿景©译地事务所

 

智享绿链

 

总长1.5公里的智享绿链串联了中心绿地、西瓜岭片区、规划展览馆及黄旗广场山登山步道相连,域与城市中心紧密连接在一起。

 

10040.jpg

中心城环愿景©译地事务所

 

智享绿链西瓜岭段的入口均采用无障碍设计,在选线上避让场地原有的乔木,设计了方便市民使用的林冠舞台、休憩廊架和地铁垂直电梯的贯通平台。旗峰公园段将与黄旗广场的地块开发建设。

 

10041.jpg

智享绿链©曾天培

 


人行道的未来畅想

 


解决人行道的多功能使用问题,不仅是提升行人体验的关键,也城市规划、空间利用和市政管理能力的综合考验。通过参考国内外的优秀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科技的运用还是管理理念的更新,都是提升人行道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市政与开发商的合作,合理划分城市空间,使行人能够重回属于他们的安全、舒适空间。这不仅仅是人行道的问题,更是城市为人本服务的体现。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智能化、更人性化的步行环境,让城市的每一条人行道都重新成为市民的健康出行之路。

 

 

发文编辑|马丁

审核编辑|Yibo

专栏编辑 | Sherry Li

 

Reference

https://www.archdaily.cn/cn/601230/chao-ji-xian-xing-gong-yuan-slash-topotek-1-plus-big-architects-plus-superflex

https://www.archdaily.cn/cn/896543/ge-ben-ha-gen-she-xing-zi-xing-che-dao-dissing-plus-weitling-architecture?ad_name=article_cn_redirect=popup

https://mp.weixin.qq.com/s/TKlq6-_ZTumsJd60ZxKymQ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1120/dong-wan-zhong-xin-cheng-qu-li-ti-man-xing-xi-tong-yi-di-shi-wu-suo

https://grinews.com/news/%E8%A1%8C%E4%BA%BA%E5%9C%B0%E7%8D%84/

https://www.ft.com/content/450c7185-1d04-4fd8-962a-831af0fc09bf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