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藏着老电影才有的市井烟火气
2024/10/08
作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保留与复兴古代街巷风貌,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保留与复兴古代街巷风貌,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

于是,一场场“穿越”之旅悄然上演:从仿古建筑的精心布局,到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展示;从特色小吃的飘香四溢,到民俗活动的热闹非凡……这些现代街区,通过借鉴或复原古代街巷的设计元素与生活场景,让历史与现代无缝对接,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现状格局和风貌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将沿着历史长河的脉络,一起走进这些古代市井与现代街区交融之地,感受其中的魅力!


作者|芥子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晋·福州三坊七巷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福州市内,源自历史悠久的南后街,往北延展,错落有致地铺展着十条街巷,这一区域广为人知地称为“三坊七巷”。尽管其名号中“坊”字居前,“巷”字随后,实则追溯其构建时序,乃是巷先于坊而兴。自汉代福州城垣初建之时起,城市便循北而南,逐渐铺展其版图。及至晋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历史洪流,为三坊七巷带来了众多显赫家族与深厚文化底蕴,这片区域因此人文荟萃,繁盛一时。

 

6348c45d6a54872452e91bb96aca5621.jpg

三坊七巷 ©《风景名胜》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如今,其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d02d561bd37d219f4ea76d63c619138c.jpg

历史上的三坊七巷 ©规划中国


18122ef997639fada44acf55bf188af3.jpg

更新后的三坊七巷 ©规划中国


2005年,福州市启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旨在恢复其“鱼骨状”格局、建筑特色及园林风貌,并活化利用名人故居,充分展现其“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

 

a87e0af9047905ff7121eae3c0b3b1f4.jpg

从空中鸟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主街夜景 ©中央广电总台



北魏·大同古城



“大同者,尧舜之治政,天地之化育,人世之理想,大道之直行也。”


大同作为北魏时期的都城,其城墙和城内建筑具有鲜明的北魏风格。现代大同古城墙保护工程在修复城墙的同时,也注重城内建筑的复原。一些历史街区通过仿古建筑的修建和改造,力求还原北魏时期的街区风貌。


d39502778d4a39d4306719430f01aace.jpg

大同古城的朝代记忆切片 ©大同市人民政府


7442f6f2b27ec53201254de8e90eae96.jpg

大同古城历史文化展示体系规划 ©大同市人民政府


1933年,梁思成先生与夫人林徽因携手,与营造学社中的杰出学者刘敦桢、莫宗江一同自北平启程,踏上了首次前往山西的征途,旨在深入调研大同地区的古建筑瑰宝与云冈石窟的珍贵遗迹。这次意义非凡的考察之旅后,他们倾注心血,共同完成了《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这一重要学术成果,为后世留下了关于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详尽记录与深刻见解。后来,在2008年,市政府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名城保护思路。

 

90cb8e18bb11204991cf47428997dd8f.jpg


8c947a267f8f0a768bba9a44bfce423d.jpg


f2fc21623e1f16c76699ac75952cb9cd.jpg

大同古城 ©芥子


“拓跋氏异军突起,问鼎中原。皇天后土,山川形胜,巍巍哉帝王霸气,煌煌魏都平城”

——《大同赋》耿彦波


45166cba9364f94d5ca8d828c3cee7f8.jpg

大同古城城墙上俯瞰 ©芥子


238b8a9bad1c57dc6569f5dd33ebc2c6.jpg


0c647dbd76e7b66d13fe1b1b8ce1f951.jpg

大同古城 ©芥子


c163bb1d820c545c27984ba8d81f8926.jpg


08f3236df60079f65c38337f2db9ce7b.jpg

大同古城内 ©mooool



隋·扬州东关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隋朝陪都扬州城,因大运河的开通,东关街繁华了一千多年。扬州东关街拥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它全长1122米,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这种“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a24e3fe1209baf415124f23743f253da.jpg


5c804368b1b26cb2a394852212a26315.jpg

东关街 ©图源网络


扬州这座古城,其命运与大运河的波澜壮阔紧密相连,共同历经了繁荣与沧桑。它不仅是南北文化交汇的璀璨明珠,遗产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更是以其动态不息的演变历程,保持着格局的完整与和谐。古城风貌古朴典雅,生动展现了往昔岁月的风貌,同时,这里的生活节奏依旧悠然自得,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在街巷间悠然流淌。2500多年的时光雕琢,不仅赋予了扬州古城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深刻烙印着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与文化情怀。


71775b0324e66e56b59718c07f862355.jpg


9750377d516f3c414c86de54fcd0e018.jpg

东关街 ©图源网络



唐·西安大唐不夜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大唐不夜城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北起大雁塔北广场,南至开元广场,街区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500米,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它以唐风元素为主线,建有大雁塔北广场、玄奘广场、贞观广场、开元广场等四大广场,以及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西安美术馆、曲江太平洋电影城等四大文化场馆。街区内的雕塑、建筑和景观都充满了盛唐文化的气息,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雕塑景观街区。

 

c95c093594fafc44d6e08edb4671c1b8.jpg

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改造提升 ©清华同衡西北分院


c333a0b6c57aa0fb0a2c401c094885fd.jpg


8e1c59c32d27ff772ab48fc91699591e.jpg


694d06aa3da0424791f56f1b8dec24d6.jpg

大唐不夜城 ©摄影 虎北北



唐·临夏八坊十三巷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甘肃临夏,古称河州,是历史上沟通中原、青藏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临夏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临夏回族人民世代生活的老城区。这里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的商人和宗教人士来到此地经商、传教和定居后形成的回族民众聚居区。

 

964d35629f52fe5a16fbd455e0ff54fb.jpg


b0996f5c0ad6689230b0b4214fec00d9.jpg

八坊十三巷 ©新华社


从唐朝至今,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元朝时期,这里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即南关清真大寺。明清时期,八坊十三巷达到鼎盛,后渐渐沉寂。

 

7ee515a6402e384860da97736f341c6b.jpg


4729309aa26ab3eac7aeb82dd3861e3f.jpg

八坊十三巷 ©新华社


2015年,临夏市委、市政府实施八坊十三巷综合改造项目工程,在保留原住居民不搬迁的前提下,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街巷进行了改造,并于2016年10月完成改造并对外开放。

 

561b43831595016e29404719c8979c03.jpg

八坊十三巷景区一角 ©临夏市委宣传部供图


八坊十三巷的建筑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等建筑特色,堪称西北民族文化建筑的博览园,也是民族团结融合的“大观园”。


18b966d109654b736f6ef9ccd7a51e23.jpg


a092c9e971cd2769e3d02dd5604e8cde.jpg


591ba98e34b4f1dbbfddbc12662c8aa5.jpg

八坊十三巷景区街道 ©搜狐



宋·杭州南宋御街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南宋御街,这条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道,自古以来便是南宋皇室专享的通行要道。其两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众多古色古香的宅邸、庄严的庙宇以及繁华的店铺,它们如同时间的低语者,静静地向世人展示着南宋时期的市井繁华与都市风貌。


追溯南宋御街的起源,其历史脉络可延伸至公元1127年之后的南宋时代,正值宋室南渡,定都于风景秀丽的杭州(彼时称临安)。随着都城的确立与扩建,南宋御街作为临安城的中轴线与灵魂所在,全长约4185米,经由太庙、朝天门、众安桥、观桥转向西面到达景灵宫,逐渐成形并繁荣发展,路线和现在杭州中山南路、中山路、凤起路基本重叠。它不仅是一条连接宫城与市井的通道,更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区域,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变迁。

 

b440af1cf9d5cb9369716bed974fad4a.jpg

宋版《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复原图 ©中国新闻网


据记载,宋朝的城市化率达到20%~30%的水平。“如果说,唐代是中世纪的黄昏,宋代则是现代的拂晓时辰。活色生香、充满烟火气的宋代城市生活,折射了宋人在政治、文化、个人生活方面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00ab13f2176ebc320a4aec5817e69c3c.jpg

《清明上河图》(部分)宋 张择端


御街是南宋皇帝到景灵宫朝拜祖宗时的道路,历经近九百载春秋的更迭,南宋御街依旧保持着其独特的韵味与风采,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漫步其间,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与皇家气派,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历史沉淀与文化魅力。


f99d0f86c99e72c1486b161de06d0e9f.jpg

南宋御街 ©杭游通


89e223e62d6f70e97a8e705561833693.jpg


03da5ef2d389b4fcf756bc110f606f11.jpg

烟雨江南之南宋御街 ©杭游通



金·洛阳金元老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我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著名古都。洛阳老城的形成时间与金朝的历史紧密相连,金兴定元年(1217年),金朝在隋唐东城遗址上兴建了洛阳老城,这也是“老城”之名由来的重要时间节点。自此以后,洛阳老城经历了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承和不断改造,延续至今。在这个过程中,洛阳老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9aa5f73c9b3c02088f267321957a6dd3.jpg

洛阳老城 ©精彩老城


元《河南志·宋城阙古迹》中明确记载了金中京筑城一事:“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据瀍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一里。” 据上所述,洛阳老城始建于金哀帝(完颜正绪)正大元年(公元 1224 年),它建成后即为金朝的陪都,名曰:中京金昌府。金朝在洛阳建城后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奠定了今天洛阳老城的格局基础,影响非常深远。

 

6649a3e1a49cedcfaa61ba910bcf6139.jpg


f2e1a5672acecbed400a4a5dfba3c96b.jpg


4180e8eece2d67ce9a1d1140801a9ca5.jpg


cc8d053eb60ee9d2655049e46a966227.jpg

洛阳老城 ©精彩老城


此外,洛阳老城作为洛阳千年城建历史中唯一一座尚有实物遗存并仍在发展的古城,其地下还保留着隋唐文化层、宋金文化层、明清文化层等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从地下至地上展现了洛阳老城连续性的城市历史变迁过程,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洛阳老城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元明清·北京南锣鼓巷



“万户千门气郁葱,汉家城阙画图中。”


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元朝,当时这里是作为大都城的南部重要区域,现如今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里坊制”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明清时期,这里成为皇城的一部分,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b8ef53a023f3f043bd6a8a5f628739e0.jpg

元大都格局示意图 ©周良霄著《忽必烈》


“南锣”繁盛,与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格局有关,“南锣”就是“后市”的一部分。

 

a0eb7c2f04afd3299ae1a7ab1f987c0b.jpg

北京南锣鼓巷 ©中国旅游报


cc190af853989026da70e4cedf8aa2c4.jpg

雨儿胡同鸟瞰图 ©人类居住


129f21324d577dca69dbfb7ff2d6fcea.jpg

南锣鼓巷文化创意商户分类表 ©南锣鼓巷管委会


2006年7月,东城区政府正式颁布了《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规划(2006-2020年)》(简称《规划》)。该规划从历史传承、空间布局、文化内涵及未来发展四大维度出发,深刻而全面地为南锣鼓巷勾勒出一幅崭新的发展蓝图,将其定位为“大都之心·元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的综合性文化地标。


c963d704ae49cf4c627264464d83305f.jpg

阶段性战略指标 ©《规划》


“大都之心”这一称号,不仅凸显了南锣鼓巷作为元大都时期城市几何中心的显赫地位,更赋予了它承载历史记忆与现代活力的双重使命。“元生胡同”则是对其作为城市历史脉络中不可或缺部分的深刻诠释,展现了胡同这一独特城市肌理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深度,每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岁月的痕迹与文化的韵味。


3f8876140abd57e948b97d8a9675f911.jpg

南锣鼓巷胡同 ©图源网络


83fd3ccfd2290a777587c35007b593d2.jpg

南锣鼓巷 ©东方文化杂志


“民居风情”板块,聚焦于那些承载着官府文化精髓的名人故居与洋溢着浓厚民俗气息的普通民居,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动的民居风情画卷,让游客在漫步间便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


1dabee43eac9ffa629dfbcedc8312235.jpg

南锣鼓巷 ©图源网络


而“创意空间”的定位,标志着南锣鼓巷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先锋阵地,不仅为创意产业的孵化与成长提供肥沃土壤,更致力于将文化创意元素巧妙融入街区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丰富的体验空间中感受到文化的创新魅力与无限可能。这一规划不仅为南锣鼓巷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结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定义了现代城市的天际线。然而,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古代街巷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因,依旧以其独有的韵味,诉说着过往的烟火故事。


它们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珍贵遗产,更是居民情感与记忆的载体,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发文编辑/网站审核|Yirou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