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硖石,诗人徐志摩的故乡。
这里,曾经是北米南运的枢纽、浙江有名的五大米市之一。这里,承载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记忆,中丝三厂的白厂丝红极一时、享誉海内外。这里,拥有2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的载体。
诗人徐志摩故居 @志摩故居·硖石景区
这些曾经辉煌、带着深厚历史文化记忆的老屋、老街、老厂,迎来了“有机更新”,一颗颗遗落的珍宝,被集合成为“志摩故里·硖石景区”。
志摩故居·硖石景区 图片来源网络
2018年,“城市品质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在海宁开幕,探讨海宁历史文化街区新旧建筑如何有机共生等问题。同时,6位优秀的亚洲建筑设计师,以徐志摩诗歌为创作灵感,在诗人旧居前打造了6幢融合诗意与浪漫的现代建筑。
新旧建筑有机共生 ©相南建筑事务所
堆栈的合院 ©相南建筑事务所
6幢建筑分别是:青山周平作品《旧材料的重量》、吴镇麟作品《诗人茶舍》、邵唯晏作品《恋人絮语》、芦泽启治作品《漂浮的屋顶》、林渊源作品《墙与光线的对话》和相南作品《堆栈的合院》。
2023年下半年,“志摩故里·硖石景区”相继揭开神秘面纱,硖石老镇优雅新生。
从徐志摩到普希金
2024年夏天,“志摩故里·硖石景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的“中外联合设计”工作坊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在硖石景区进行了现场调研,举办专题研讨讲座,对现有历史建筑、文保点、工业遗存、滨水景观等进行个性化微改造更新设计;同时策划文化线路策划,提升空间感知,改造邻里公共空间及设施。
这次工作坊还特别邀请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海宁和圣彼得堡都通过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塑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灵感。海宁孕育了徐志摩、金庸等文学巨匠,以及王国维等国学大师;而普希金、高尔基等俄国文学巨匠都曾在圣彼得堡生活、创作。同时,两者都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实力,也面临着相似的需求变化。
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大学是俄罗斯建筑方面最古老的高等学府。
趁着这次工作坊,ArchiDogs 采访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大学的 Prof Ushakova Olga(乌沙科娃·奥利噶教授),与她聊了聊与历史建筑、街区更新的“俄罗斯”经验。
奥利噶教授在杭州弥陀公园「晓风·明远BOOK」接受ArchiDogs采访 ©ArchiDogs
ArchiDogs x Ushakova Olga
Ushakova Olga 乌沙科娃·奥利噶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大教授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大教授,俄罗斯国家注册建筑师,曾任 Petrostroyproekt LLC、Sberbankstroy LLC、Architectural Workshop Group A LLC 总建筑师,Geoizol LLC 建筑部负责人。俄罗斯美术家协会成员、策展人。从事波罗的海沿线区域历史建筑修复、大型城市工业区改造与更新,工业建筑改造,建筑心理学、生态建筑等领域研究。
时间会证明它们的价值
Only Time Can Confirm Their Value
Q&A
作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实践者,您对海宁硖石老城区的感受是怎样的?
海宁有着独特的历史、地理、建筑和文化遗产。我真的很喜欢这座城市如画的风景:它地处中国南方,对旅游业具有潜在的吸引力。
志摩故居·硖石景区 图片来源网络
Q&A
欧洲/俄罗斯和海宁项目有哪些的共性和差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俄罗斯以及欧洲保护建筑遗产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可持续发展、生态、解决交通问题和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变得更为重要。带着行李箱在无障碍环境中行走,能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便利性,这对行动障碍人群体尤其重要。只有时间才能证实那些“建筑遗产”的价值。
在决定是否需要拆除某些建筑对象或元素时,尽可能克制、谨慎和不慌不忙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严肃的科学方法。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过去没有历史价值的东西现在受到了积极的保护。
Q&A
您觉得有哪些和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相关的内容、业态、功能?
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后代很重要,这是我们传递和分享的经验。今天,我们使用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这两个术语,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重视建筑和景观,而且重视文化中无形的、微妙的方面,比如民间传说、舞蹈、歌曲。
在遗产保护项目中,建筑师要全面保护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比如可以打造露天博物馆剧场,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电影放映、剧目表演、文学晚会等。
乌拉尔作家联合博物馆 图片来源网络 乌拉尔作家联合博物馆,把一个历史街区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博物馆,既把整个环境恢复成了19世纪的样子,体现了历史感,又融入现代的功能,包括展览、演出、儿童教育、图书活动等。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生活融合,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乌拉尔作家联合博物馆露天剧场 图片来源网络
建筑师与环境一起工作并创造环境
He works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creates it
Q&A
在文化历史街区,如何让人文景观得以保存和延续,并被大众所感知?
在文化方面,保存历史名人及其作品的记忆很重要。建筑师的优势在于,他们与环境一起工作并创造环境,从而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事物上,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日常习惯。当我们要保存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忆时,我们首先要保存事件发生的环境。你可以通过博物馆、故居等,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诗人的作品,带走属于自己的记忆。
在旅游方面,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条件来感知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定制详细的旅游路线,打造标志物和信息驿站。回到海宁硖石,如果能以“徐志摩”为主题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游学路线,会很有趣。
硖石景区一角
Q&A
乌拉尔作家联合博物馆的伊万诺夫豪宅是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能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做吗?
因为房子原来所在的街道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因此为了保护它,决定将建筑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在那里它将继续生活并被人们识别。
伊万诺夫豪宅是文学区唯一一座从另一个地方搬到这里的建筑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有效缓解历史建筑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压力,我们在不破坏原有肌理的基础上,会将历史建筑迁移至与之年代风貌相匹配的历史街区中。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历史建筑在城市核心区域造成的开发阻碍,如限制周边土地的经济利用、影响交通流畅性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升级,还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保护与展示。
在迁移过程中,建筑师还会对历史建筑进行细致评估,替换掉已损坏或无法再使用的木构件等部分,确保建筑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具备安全稳固的结构。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
Q&A
市民如何参与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公众参与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重要部分,市民应该有权选择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样子。在我们的项目中,市民、建筑师、社会学家等会一起参与方案的选择和讨论,公众提出的建议也会被吸收到项目方案中。
这样的讨论会议要开展好多次,如果无法达成统一,这个讨论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当然,在设计的最开始,就需要考虑到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比如乌拉尔作家联合博物馆项目就把居民需要的儿童设施和图书馆等功能考虑在其中。
乌拉尔作家联合博物馆开始进行环境改善,叶卡捷琳堡政府网站会公布方案,让市民进行投票,可以选择不同的开发商。图片来源网络
赋予建筑物第二次生命就像给朋友送礼物
Giving a second life to a building is like giving a gift to a friend
Q&A
随着城市化进程放缓,一定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活化,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的从业者、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建筑师负责创造一个整体的环境,必须具备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背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和艺术文化修养,也很重要。建筑师的职业是如此复杂,大学里的建筑“理论”只是基础,为进一步的实际工作做准备。
实践技能是随着时间推移而累积的,是在处理各种事物和与人交流中增加的。建筑师从不停止“对新事物的学习”。
普拉夫伦斯卡娅街 Pravlenskaya Street项目,建筑师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除了环境设计(铺地、栏杆、入口檐篷、绿化等),还有药房标志、古董灯等。图片来源网络
Q&A
您怎么看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同质化问题?
采用统一的方法设计多个对象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值得记住的是,每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它的历史、形式和目的。每个项目都需要对建筑物以及所在的区域进行复杂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为采用统一的方法提供了基础,也为项目的独特性提供灵感。
赋予建筑物第二次生命就像给朋友送礼物——你越了解他,礼物就越独特。你对建筑了解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为项目找到合适的亮点。
Q&A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涉及到古城社区原有居民、新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的关系,容易出现士绅化问题,对于这点您怎么看?
我们也经常遇到,某些地区的居民不接受对他们栖息地的改变。但是应该记住,生活不会停滞不前——它正在向前发展,我们必须找到改变现有状况的现代方法。
我们希望这些改变不会演变成“当地居民的流离失所”,就需要借助社会传播。有必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讨论,寻找折衷的解决方案。建筑师需要的另一项重要技能,是与人沟通的能力。
Citywalls.ru 是一个致力于圣彼得堡房屋建筑的网站,由一群喜欢建筑的人创建,致力于让每个圣彼得堡居民都可以了解他所居住的房子的历史。网站向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它的合著者。
结语
通过对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大学乌沙科娃·奥利噶教授的采访,我们深刻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独特见解。教授强调了在保护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
“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世界价值。” 海宁硖石景区的“一岛三街区”规划,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这次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的“中外联合设计”工作坊,不仅为海宁硖石景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角,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积极探索。
发文编辑&网站审核|Yirou
采访/撰文|二宏
校对|Sherry Li 摄影/记录|Carl
本文特别感谢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李爽、戴晓玲、陈炜老师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