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黎奥运会日前正式收官,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再次落下帷幕。
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 ©Paris 2024 Olympic Games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被称为是最为“松弛”和“绿色”的一届。首次将开幕仪式在城市开放式空间举办,奥运会的各个场馆也分布在法国的“各大景区”:埃菲尔铁塔脚下的沙滩排球场、巴黎大皇宫的击剑场馆、协和广场的城市运动项目比赛、凡尔赛宫里举办的马术比赛……众多文化遗产地搭建起了一个个临时的比赛场地,将巴黎打造成了一座“开放的博物馆”。
巴黎2024标志性海报 ©Ugo Gattoni, Paris 2024 Olympic Games
通过采用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地标作为比赛场馆,不仅是在借这些代表性的建筑和地标作为展示舞台、宣传城市品牌,同时这些临时场馆也回应了“减碳”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全民奥运,省钱实惠,又宣传了一波城市文化。
埃菲尔铁塔下的沙滩排球比赛 ©Paris 2024 Olympic Games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事之一,奥运会不仅以其体育竞技比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其举办也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办城市如何利用和改造奥运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议题。
从交通改善到基础设施升级,从环境整治到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奥运会为城市规划带来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反映在城市发展理念和政策的更新上。今天,让我们一起盘点,聊聊奥运这几年给城市带来的变化。
2024巴黎奥运
城市即舞台
其实,巴黎在百年前举办“现代奥运会”时,就已经开始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
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田径代表大会上,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法国教育家顾拜旦首次公开提出用现代化形式复兴奥运会的设想。1900年,奥运会作为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在巴黎举行,这也是法国首次举办奥运会。
当时的奥运场馆分布在巴黎市区和郊区的多个地点,如何出行成了一个问题。借此机会,巴黎地下铁路以此开始发展。7月19日,巴黎地铁一号线完工并通车。地铁让巴黎能够承受大型节日赛事蜂拥而至的客流量,大大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
巴黎最早的地铁站之一——Concorde协和广场站。
地铁站的字母组合起来,构成了《世界人权宣言》 ©VIVRE PARIS
巴黎一号线贯穿巴黎城市的东西方向,将世博会场馆和奥运场馆连接在一起,观众可以通过地铁,在杜乐丽花园的击剑场、卡鲁赛尔广场的军事比赛场地、文森公园的射箭和自行车竞速场地中快速往返。便捷的出行提高了公众对于奥运会赛事的参与度,让人们对“复苏”的奥林匹克运动充满热情和期待。这个新颖又快速的交通广受好评,为巴黎的现代化公共交通带来了里程碑式的推动,由此也促进了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
1904年至1909年,塞纳河4号线河底隧道工程建设中 ©地铁简史
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城市人口增长,促进了巴黎成为现代化的繁华首都。1924年,当巴黎再次举办奥运会之际,并提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宣言时,巴黎的地下轨道也在快速发展。地铁轨道交通线路开的“更多、更远”,通向巴黎周边地区的科隆布奥林匹克运动场。
在2024年,百年之后奥运再次交棒到巴黎之时,法国人对办奥创意的信心,凝聚在了一句富有双关意味的口号之中:
“OUVRONS GRAND LES JEUX”
将“JEUX”(运动会)换成一字之隔的“YEUX”(眼睛),就是法国俗语“OUVRONS GRAND LES YEUX”,可理解为“大开眼界”,或者“玩点大的” ©Paris 2024 Olympic Games
早在申办阶段,巴黎奥组委就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可持续方案。巴黎在这次奥运会尝试设定一个新标准,希望既能展示对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承诺,又不削弱奥运会的庄严壮观。在谈到本次奥运会比赛的减碳目标时,巴黎奥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盖说道:“比近两届夏季奥运会减少50%的碳排放量,是巴黎奥组委对世界的承诺”。巴黎奥运会95%的比赛场馆都是现有场馆或临时场馆,全新修建的三个场馆,也是采用了低碳的环保材料和建造工艺打造的。在“奥运更开放”的方式下,举办“有史以来最具可持续性”的奥运会目标,在此支持气候行动项目,回应在这座城市签订下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新建的水上运动中心,采用模块化结构;观众座椅由回收塑料材料制成 ©Salem Mostefaoui
巴黎奥运村将被设计成一个新的住宅区,其中四分之一将用于公共住房,其余将为低收入工人和学生提供经济适用房 ©Worldmark
2012伦敦奥运
具有时序的东部再开发
巴黎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沃土。回顾1900年和1924年的奥运史,从最初的混乱到开拓创新,巴黎、奥运会以及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1924年之后,巴黎曾与伦敦共同申请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权。然而伦敦在竞选的最后一轮险胜,也成了世界上首个第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
时间倒转至12年前。2012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四年之后,英国经济发展整体趋于平稳,似乎重新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伦敦的东部城区一直未被充分利用,大多为旧工业区,尚未转型。借助即将举办的夏季奥运会这一催化剂,伦敦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城市东部衰败的下利河谷区,即斯塔拉福特地区。最终,这一地区的城市更新,在奥运会举办前后的10年内,实现了原本需要25-30年完成的城市规划。
伦敦奥林匹克场馆及整体布局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伦敦奥运会场地在规划时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后奥运时代奥运遗产合理利用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摒弃了传统奥林匹克公园中多个竞技场馆集中分布的方案,其将各部分划分成不同空间,便于奥运会后更广泛的应用。此外,在奥运会开始之前,伦敦政府就决定为城市留下一百多年来最大的公园,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奥运遗产——由奥林匹克比赛地改造的伊丽莎白女王公园。
伦敦奥运公园的规划 (赛前、赛时、赛后)©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这个场地最初是一片棕地,即东伦敦重工业区所在地。自工业革命以来,下利河谷 River Lea 河两岸,一直是化学品和重金属企业的聚集地,导致多种有害物质渗入土壤和地下水。随着工业革命逐渐衰退后,关注重工业的下利河谷区的发展受到限制,一度成为伦敦的“边境”。借助奥运举办的契机,这块土地成为了伦敦奥运会主场馆的承建区,以此回应《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2004)中提到的东伦敦复兴计划。在进行了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壤清洗工作后,这片土地上逐渐恢复了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的场馆也相继建成,最终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奥林匹克公园。
(左)19世纪的下利亚山谷重工业区(右)下利亚山谷清洗“毒地”工程 ©DEME官网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奥林匹克公园 ©Olympic Park Legacy Company/PA
赛事经济的催化作用,使得伦敦奥运会为城市带来了超过10亿英镑的经济效应,加速了奥运板块——斯特拉福特地区的城市改造,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使得下利河谷区这个旧工业区转变为宜居宜业的新城区,板块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激发。这片地区已成为一个集体育赛事、文艺活动和商业演出为一体的城市文体新中心,奥运会的各大场馆及配套设施,也成了全民化的体育场馆和数字产业园。
由媒体中心改建的Here East数字创意园 ©Here East
2016年,城市决策者对这里的绿地和外部公共空间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并规划了连续的下利河谷公园体系:以伊丽莎白女王公园为核心点,从奥运赛事区域斯特拉福特地区向上下游进行衔接,沿着下利河谷的滨水步道,将沿线的开放空间进行串联。这一规划延续了奥运契机带来的城市规划布局,并为周边带来了滨水生活社区,同时也为东伦敦地区建立了独特的线性绿道空间。
下利河谷区公园及公共空间规划 ©London Legac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2008 & 2022北京
“双奥之都”的奥林匹克传承
时光再次回溯到2008年。“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三大理念贯穿了我国初次申奥,宣传,开闭幕等全程,展现了我们历史悠久,科技强劲的大国形象。2022年冬季,北京再次举办奥运会,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办奥理念,更新为“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
从2008年北京夏奥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北京冬奥的“一起向未来”,对比奥运理念,唯一不变的是“绿色”,排在第一位的还是“绿色”。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办之时,北京奥运就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口号:国家体育场“鸟巢”临时更换方案,取消了可开启屋盖;座席数由原来的十万个减少了10%左右;同时对结构进一步优化,减少用钢量1万吨。
鸟巢国家体育馆 ©2022 Getty Images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投入巨资兴建一系列的高水准运动场馆和基础设施,如“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北京南站等,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方便,也在奥运会后成为了举办各类赛事和服务市民的服务场馆。2022年冬奥会继承了夏季奥运会的“奥运遗产”:北京赛区中总共规划了12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其中8个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颁奖中心将临时建在鸟巢与水立方之间;大部分场馆经过改造后将直接投入使用。
原有的夏季奥运场馆与场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再次承担功能 ©奥运之家
除了“双奥场馆”及崇礼冰雪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之外,北京冬奥会奥组委所在地——首钢西十冬奥广场,是感受冬奥绿色及“再利用”的独特案例。这个百年工业园在新时代“重生”,从工业时代走入了奥运时代。
东奥首钢园,谷爱凌正在进行比赛,与身后Logo相呼应 ©澎湃新闻
作为冬奥会赛场之一,首钢园的改造充分考虑了赛后发展和利用,以及文化属性的挖掘和延续。在这里,特色鲜明的工业遗存获得了新功能,曾经用于存放炼铁原材料的西十筒仓,如今成为了冬奥组委最早入驻的办公空间。原本上下贯通的内部空间被巧妙地分割成6层,依靠外壁上的大小圆孔进行采光通风,成为紧凑实用、功能齐全的办公楼。
首钢园冬奥组委办公区 ©图虫创意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首钢园其中唯一的竞赛场馆,其规划设计将冬奥会场馆与原大型钢铁厂的改造结合在了一起。考虑到跳台运动的专业性和大跳台的专门性特征,以及客观存在的可持续难点,促使设计师在前期就对于场馆及附属设施的可变性规划设计作出考量,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方面积极回应超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场馆规划设计的可持续问题。百年历史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奥运场馆及冰雪产业发展与首钢园工业遗产直接结合,回应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全面可持续性的诉求,更带动了北京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钢园群明湖北岸看滑雪大跳台中心 ©清华建筑设计院,建筑学报
奥运效应与奥运遗产会给城市带来什么?
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显示,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来的11届奥运会中,有八届显示出了“奥运效应”,即奥运会筹备阶段,主办国大量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与体育场馆的建设会显著拉动经济发展;在奥运会当年,旅游业与居民消费也会明显拉动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奥运会赛事结束收官,汇聚全球的目光的关注点开始消散,奥运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在奥运会举办完成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显著下降。尽管奥运品牌效应仍能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是经济增长却会在奥运会后明显放缓。这一特点在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举办的11届奥运会中的9届都得到了验证。
截至2021年东京奥运会,奥运举办前四年与后四年各东道国GDP增速对比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vanbratti,城市星球研究所
奥组委和城市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延长奥运带来的新机会,开始思考奥运场馆、奥运村以及奥运地块的后续利用与开发。过去,城市为了适应奥运会而进行转型和发展,随着《奥林匹克 2020 议程》(2014)战略路线图的出台,国际奥委会将可持续性置于核心地位,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战略主题之一。可以看出,无论是2024巴黎、2012伦敦,还是举办夏(2008)/冬(2022)两届奥运的北京,“绿色”“可持续”都是首要的办奥理念。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蓝图的实现模式已经发生转变,奥运会成为更加适应主办国/城市长期需求的存在。“奥运遗产”随之而出。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官网对于“奥运遗产”的解释为:“奥林匹克遗产指的是每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举办之前、筹备期间和结束之后为主办城市、当地人民和奥林匹克运动创造的长期利益。”其可以表现为“有形的奥运遗产”和“无形的奥运遗产”。有形的奥运遗产即为前文提及的赛场及周边环境的城市更新,包括新的体育或配套基础设施,城市区域的翻新和美化,城市综合环境的规划等。主办地可以借有形的运动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在奥运城市中也存在着无形奥运遗产。这类奥运遗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精神或意识层面的影响,并有可能导致个体行为的改变。例如,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劳工的劳动技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重新发扬民族文化,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提高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等。
结语
“奥运会的花费代表了一种机会成本,也赋予了城市一个机遇。”除了奥运会为城市带来的巨大声望之外,由奥运会带来的“遗产”同样具备着极大的诱惑力。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已不再是主办城市的最终目标,如何可持续的再利用资产成为了城市公认的“办奥”新策略。
赛场上一如既往地“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人类极限,到赛场下地球村公民“相亲相爱一家人”,奥运赛事不仅在宇宙中心和全人类目光中呼唤爱与和平,也呼唤起了人类对于地球和“气候变化”“可持续”的关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期积极影响。
期待下届“奥运”再会。
发文编辑/网站审核|吴秀秀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https://mp.weixin.qq.com/s/u0PLoH3tCz4l3cEW9_5uMg
https://olympics.com/zh/news/discover-iconic-sports-history-venues-paris-2024
https://mp.weixin.qq.com/s/t5skpRUfRiEX2MKvcSxbzw
https://new.qq.com/rain/a/20210813A08B3G00
https://vivreparis.fr/la-station-de-metro-de-la-semaine-concorde/
https://mp.weixin.qq.com/s/ovnTAPd7LALShRPidfYs5w
https://mp.weixin.qq.com/s/QwMJFn5wjDY87QWnNy_LVg
https://mp.weixin.qq.com/s/iLvjtJqNmd1JmmTpTELdEA
https://mp.weixin.qq.com/s/jsTCIeDNTScYBxyhrVBf7A
https://mp.weixin.qq.com/s/iHzcoTYzxFmcCOkgCE9B1Q
https://mp.weixin.qq.com/s/dTO2LPkceWX68J6XtBAGGQ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42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