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山本理显: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从住宅开始破局…
2024/07/19
作者

在建筑中,如何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共同决定。

11

2024年3月5日,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被授予了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他是该奖项的第五十三位获奖者,也是继矶崎新、坂茂、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人之后,第九位获此荣誉的日本建筑师。


10006.jpg

©美联社

     

山本理显注重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建筑的社会性一直是他作品的重要母题。其中,从住宅出发而产生的对建筑空间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贯穿了他五十年建筑实践的始终。设计“家”,既是设计人生活的最小单元,也是设计由无数个“家”构成的所有人的空间。


10007.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10008.jpg

©Tomio Ohashi

 

 

设计师的局限

何为民主的建筑?

 

 

建筑师是否跟随自己的意愿设计?在山本理显眼中,答案是否定的。无论设计者本身是否意识到,一条隐形的锁链串联了设计的开始和结果:现代建筑是一种从上到下的设计。


10010.jpg

©Eugene Hoshiko

    

“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定义了建筑的形式,而建筑的形式无形间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空间是剧场,人们要排排坐好;这样的空间是博物馆,人们要流动地行走。其背后隐含的逻辑是:人们怎样使用空间,是可以被规定、被设计的。

 

小到单体空间的功能,大到整个城市的规划,一直以来都遵循人为设计的秩序。人民作为使用者无权参与设计的过程,建筑师作为执行者遵照任务书的要求,真正决定“是怎样”“想怎样”的,是上层的公权力。


10011.jpg

©Nacasa & Partners


10012.jpg

©Flughafen Zürich AG

 

在2019年的一次讲座中,山本理显追溯了这一局面形成的过程。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们自发形成的、代表自治的“中间集团”(行会、教会、政治团体等)逐渐消失,让国家和个人直接站在天平的两端,形成了二元对立的结构。


10013.png

The ropemakers' banquet ©图源网络

 

地位上,“中央集权”的政府代表全体公民行使权力,国家权力支配了个人权力。这种关系体现在空间上,则变成政府接管了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外部空间的设计,留给建筑师的只有内部空间的自由。设计师无权把路边划为自己设计的一部分,只能在布置房间上绞尽脑汁。


10014.png

1889年,第一张东京城市区域改造规划图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另一方面,这种对立导致了“阈空间”的消失。“阈空间”被山本理显定义为“存在于私人空间里的公共空间”,比如常见于世界各地民居中的招待客人的空间,或者前店后居模式中店铺的空间。某种意义上,“阈空间”与“中间集团”存在着联系,都是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过渡层。


10015.png

©山本理显《权力的空间/空间的权力》


10016.jpg

©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原研究室


10017.jpg

©山本理显

 

然而在如今的住宅里,“阈空间”已不再存在。人们已不需要在家里工作或者讨论事务,此类的空间自然也被放弃。打开门,门内的部分都是一家人生活的、私密的部分。一户与一户之间被严格地分隔开,保证私密性的同时也禁锢住了人们的生活,让步给劳动效率的最大化。


10018.jpg

日本的团地住宅(密集廉价住宅开发区)©图源网络

 

面对这样的情形,建筑师如何重新思考自己的职责?是否存在一种空间上的民主不受由上到下的支配,交还给人们以民主的空间?

 

 

从住宅开始的破局

山本理显的理念和住宅设计

 

 

理解山本理显的设计,可以从他提出的两个基本概念入手:“细胞城市”和“地域社会圈”。

 

“细胞城市”是山本理显对于建筑与城市关系的解析。站在20世纪末回望,城市和社会都面临着危机和转型。建筑师敏锐地意识到,基于20世纪初生活方式的现代主义城市形态已不再适用于当下,但依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10020.jpg

©Ludwig Karl Hilberseimer

 

因此,他不赞成继续发展由上到下的城市规划和纪念碑式的建筑单体,而是追求古代阿拉伯城市一样、迷宫般的城市网络,和“微缩城市”一般混合功能的建筑。城市被视作有机体,它会自然地扩张和收缩,产生不同的形态;作为“城市细胞”的建筑们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不需要对它们的功能刻意规划,使用者自然会带给它们合适的用途。


10021.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地域社会圈”则是对“阈空间”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思考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日益严重,而建立居民多样化、平等互助的社区是一种可能的解法。如何通过提供对应的空间促进此类社区的形成则是建筑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阈空间”成为了社区空间的理想表达。它介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属于居民而非政府,也并非规划出的空间,能帮助居民提升归属感,形成紧密连结的共同体。山本理显希望通过“阈空间”的回归来创造适合当今社会的空间模式,同时探索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新的关系。


10022.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10023.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概念都与住宅的设计密切相关,而山本理显的建筑实践也从住宅设计开始。

 

1977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山川山庄(Yamakawa Villa)。建筑位于长野的树林中,大跨度的屋顶下是分散排列的白色体块,最中心的空间却完全向四周敞开,与树木和草地融为一体。或许有些难想象在这样的家中居住会是怎样的体验,但空间上的暧昧和模糊也确实展现出建筑师对住宅中功能分区的思考和反叛。


10024.jpg

©山本理显


10025.jpg

©山本理显


10026.jpg

©山本理显

     

作为自宅的GAZEBO(1986)预示着山本理显其中一个设计原型的诞生:一个底层用于出租、最顶层是露台的家。拱形的屋顶提供荫蔽的同时,创造了开敞的、便于邻里互动交流的空间。相似的形式还出现在保田洼第一住宅区(Hotakubo Housing)(1991)和ROTUNDA(1987)中。


10027.jpg

GAZEBO©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10028.jpg

保田洼第一住宅区©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10029.jpg

ROTUNDA©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这个设计源于山本理显对于自己所在社区的观察:在主干道由4米被扩宽至25米后,原本的街道和社区关系遭到破坏,留下来的居民倾向于出租底层,自己住在最高层。因此,顶层的露台是最容易见到老邻居的地方。


10030.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2010年完成的板桥住宅区则是对“地域社会圈”的又一种诠释。利用地形的起伏,建筑师将每一栋住宅单体设置成三层楼,“自下而上,第一层是客厅,第二层是玄关空间,第三层是非透明的隐私空间(寝室空间)”。


10031.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10032.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最重要的其实是第二层的玄关空间。作为“阈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连接了外部的公共广场和一层的内部庭院,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它既是进入上层卧室的“门槛”,也是社区和住宅主人可以分享的广场:可以变成室外餐厅,咖啡厅,庭院,甚至工作室。


10033.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从由住宅展开的探索

山本理显的公共建筑设计

 

 

住宅之外,山本理显在多年的实践中还设计了许多出色的公共建筑。尽管二者的功能要求大相径庭,但后者仍然可以被视作前者的延伸,“细胞城市”与“地域社会圈”的概念也引导了公共建筑的设计方向。

 

不同于我们对一般消防站封闭的印象,2000年竣工的广岛市西消防站(Hiroshima Nishi Fire Station)呈现出一种难得的通透性。建筑四边被玻璃百叶包裹,轻质的钢结构中布置着零散的建筑体块和巨大的中庭,阳光和空气能轻易达到建筑的最深处。


10035.jpg

©Tomio Ohashi

 

山本理显认为,“消防局里的人24小时都在活动,然而里面的人究竟都在做什么,外面的人似乎一点都不知道”。让消防站的内部毫无保留地展示给街区的每一个人,不仅能提升社区的安全感,也能成为防灾教育活动的场所。巨大的中庭里,时时见到消防员练习走钢索的身影。


10036.jpg

©Tomio Ohashi


10037.jpg

©Tomio Ohashi

 

任职名古屋造型大学(Nagoya Zokei University)校长期间,山本理显接手了这座学校新校区的设计。结合已有的大学项目经验和与教师们的会谈,建筑师决定将校园设计和大学改革同时进行。

 

过去的大学设计以各学科的特点为先,设计与之对应的建筑空间;而山本理显希望打破学科与学科、大学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壁垒,让大学成为学生、教师和社区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


10038.jpg

©Shinkenchiku Sha


10039.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山本理显将专业上易于交流合作的学科合并,形成了五个学科领域,并设计了整层的“工作室空间”鼓励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工作室空间”是“8m×8m网格,高度8m的大空间”,俯视下方的艺术商业街。而艺术商业街贯穿了整个校园,其中交错布置着大学的公共建筑和店铺,方便师生使用的同时,也吸引了周边居民来此聚集。


10040.jpg

©Shinkenchiku Sha


10041.jpg

©Shinkenchiku Sha

 

大家更为熟悉的或许是位于国贸附近的北京建外SOHO项目。1998年,北京市政府计划将这片工业区域改造为北京的中央商务区,而场地被要求设计为可以提供2000套住宅的巨型住宅区。山本理显提出,信息化时代年轻人的创业生活允许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合二为一,拥有建立新型社区的可能。


10042.jpg

©Tomio Ohashi

 

建筑师放弃了封闭式小区围墙的设计,通过十三条小街将城市道路引入社区,形成社区与城市融合的街道网络。网络中布置店铺、办公区、住宅和休憩广场,并插入20栋高低错落的小楼,将庞大的建筑体量打散为人的尺度。在建筑和街道的交织中,项目成为了古都中心的迷你城市。


10043.jpg

©Tomio Ohashi


10044.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结语



1945年,山本理显出生在被日军占领的北平。他的大部分成长时光在母亲的家乡横滨度过,童年时居住在日本的传统町屋。童年的家兼具住宅和商店的功能,多个房屋紧紧相连构建了紧密的社区关系,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他作为建筑师的设计。


10046.jpg

山本理显的家庭合照©山本理显

 

山本理显的设计理念基于大量的观察和调研。他成长于二战后日本大规模重建的时期,大学时代正逢欧美左翼思潮盛行,日本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学生运动和社会运动。

 

大学毕业后,他跟随导师原广司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住宅调查,探寻不同聚落的空间形态。1973年他正式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10047.jpg

©Chibeysh,Irap,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原研究室


10048.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在作品集中,山本理显说自己“不擅长设计”。这或许是一种自谦,但亦是一种反思:作为建筑师,我们是否有权“设计”别人的生活?又或者像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所言:

     

“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


10049.jpg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作者|Ziyue

发文编辑|Heloise

专栏/审核编辑|Heloise

网站审核|Zhong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s

Klauser, Wilhelm, and Riken Yamamoto. Riken Yamamoto. Basel; Birkhäuser, 1999.

李江,“做建筑就是做城市——浅析山本理显“营造友善街区”的策略”,环境与艺术学刊第十七期(2016),85-102页。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262096

https://www.archdaily.com/1014080/who-is-riken-yamamoto-16-things-to-know-about-the-2024-pritzker-architecture-laureate?ad_medium=office_landing&ad_name=article

https://mp.weixin.qq.com/s/vVfJrNw2Ab_AVG_KKVxRGw

https://www.toodaylab.com/82662

https://www.sohu.com/a/211353167_644713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