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UNStudio 合伙人专访|Hannes Pfau:中国朋友都说我比他们更像中国人
2024/07/15
作者

设计上海 Hannes专访“仿佛一口气跳进了冷水里,但我从没后悔过”

1

作为荷兰最早的一批先锋事务所之一,经过36年的发展,UNStudio 已经成长为全球范围内享誉盛名的建筑设计公司。流线型、参数化、知识创新...,我们很难简单定义 UNStudio 的设计风格,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荷兰设计的精髓:实用主义与创新精神的结合,风格鲜明且勇于突破。


10005.jpg

©Hufton+Crow

 

在千禧年之初就积极尝试在中国大陆开展项目的 UNStudio,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事务所之一,并在2008年成功中标杭州来福士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从而在中国及亚太市场扎根。

 

ArchiDogs 筑格传媒有幸在2024 设计上海的活动中采访了向展鹏。在中国生活了15年的他,亲眼看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并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作为在中国建筑业辉煌时期来华从业的众多国际事务所之一,UNStudio 如何在中国扎根与拓展的呢?UNStudio 如何在中国扎根与拓展的呢?


10006.jpg

2024设计上海采访现场 ©ArchiDogs

 

 

01  受访嘉宾

 

 

1721116193473224K33H.jpg


Hannes Pfau

向展鹏

 

向展鹏出生于奥地利,并于 1997 年加入 UNStudio 至今。他目前担任公司合伙人兼亚洲区管理负责人,并于2010 年成立 UNStudio Asia,在上海设立第一间亚洲办公室,随即于2014年成立香港办公室。向展鹏在中国和亚太地区领导了诸多大规模、高品质的项目,包括香港西九文化区演艺综合剧院,南京和杭州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以及马来西亚吉隆坡一个高端住宅项目。

 

 

02  职业路径

 

 

Q&A

您出生于奥地利,并在维也纳攻读建筑学。毕业后您加入了位于荷兰且当时还是新兴工作室的 UNStudio,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做出这样的决定?

 

HP:我在念书的时候,经常泡在图书馆里,有一次无意间发现了 UNStudio 创始人本·范·伯克尔(Ben van Berkel)的作品专著《移动的力量(Mobile Forces)》首版,我立刻被里面关于电子资讯时代的新建筑设计模式与方法所吸引。后来我很幸运地在毕业后加入 UNStudio。当时工作室还不到 40 人,团队成员均来自不同国家,我很享受这种多元化的氛围。我们经常在工作中碰撞出新的灵感,这也激励了我后来来到亚洲和中国工作。


微信图片_20240703141504(1).gif

2024设计上海

 

Q&A

回顾15年前,海外对中国的了解相对有限,而您却分别在 2010、2014 年成立了 UNStudio 的上海、香港办公室。除了项目本身,是什么吸引您来到中国,并决定在中国长期生活和工作?

 

HP:我一直是亚洲的超级粉丝。在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我结识了一些非常好的中国朋友。他们对中国的形容勾起了我的好奇,让我想亲眼来看看这个国家。我刚搬到上海时,对上海唯一的印象就是东方明珠。这感觉就像是一口气跳进了冷水里,但我从没后悔过。在上海成立办公室之前,由于时差的原因,我们和亚洲的沟通总是很困难。因此在亚洲开设分部对 UNStudio 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可以更好的服务业主和把控项目。而且,在现场工作的体验比远距离工作要强多了。

 

 

03  UNStudio 在中国

 

 

Q&A

UNStudio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有六个分部,我们很好奇,分部之间是如何协作的?尤其是对于中国项目,阿姆斯特丹总部是否扮演着设计指导的角色,还是说亚洲团队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拥有更大的独立性?

 

HP:UNStudio 的全称为 United Network Studio,因此我们将工作室视为一个整体,所有分支和员工构成了一个知识共享的网络,我们在项目上有密切的合作。比如,我们的上海和香港办公室经常同一时间做同一个项目。而在与总部的协作方面,需要利用时差,我们这边早上开始工作,下午欧洲那边可以继续推进项目。这种模式对于中国项目非常有效,使项目既能保持本土特色,又能融入国际化的理念和最新技术。这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全球网络的优势所在。


10011.jpg

UNStudio 阿姆斯特丹办公室 ©Evabloem

 

Q&A

UNStudio 在欧洲的项目类型非常多元,涵盖了从住宅、商业、基础设施到展览、室内、和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相较之下,在中国似乎更倾向于商业或混合功能项目,例如杭州来福士广场、上海新天地,以及新近开业的华为旗舰店等。这种项目选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事务所基于战略考虑做出的决策,还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

 

HP:过去,在欧洲我们主要专注于单一功能的建筑类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当我们进入亚洲,特别是中国,我们发现这里的运作方式与欧洲截然不同,中国的社会环境非常特殊,它几乎是近年来唯一以最快速、最大规模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国家,正是这种城市化进程催生了市场对混合功能开发的需求。如何将不同空间尺度与类型进行有效组合,对我们而言既新鲜,也是一种挑战。


10012.png

荷兰阿纳姆火车站 ©Pieter Kers


10013.jpg

Echo,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综合教学楼 ©Evabloem

 

我们并不认为商业项目是负面的。我们积极地将商业用途与文化、教育等功能相结合,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全天活动的综合空间。以杭州来福士广场为例,人们可以在那里度过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因为那里应有尽有,比如酒店、住宅、购物、办公、体育、教育设施等。中国的15分钟城市理念比欧洲发达得多。在欧洲,或是其他西方国家如美国,人们需要长时间通勤。而中国的这种综合开发模式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替代方案。

 

此外,我们在沿海剧院项目上也享有盛誉。目前正在香港建造一个世界级剧院。因此我认为我们的亚洲业务类型丰富,项目也很有趣。


10014.jpg

杭州来福士广场 ©Jinxing


10015.jpg

杭州来福士广场 ©Hufton+Crow

 

Q&A

相比于专业的商业建筑公司,UNStudio 在商业项目上有何优势?

 

HP:我们遵循一种由内而外的设计策略,关注空间,并始终从用户的视角出发,考虑如何将材料、技术,与人的社交需求融入设计之中。因此我们的项目着眼于人们如何在空间中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需求——比如上班路上需要吃早餐的地方,能给手机充电的地方,或者可以收取快递、送洗衣服的便利设施等。这些需求共同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我们在混合功能项目中所擅长的领域。

 

这样的策略也让我们能更自然地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元素融入设计中,构建一个充满幸福感的社区。毕竟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交往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擅长的,正是在设计中不仅满足客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整个社区的需求。


10016.jpg

上海久光中心 ©Aaron&Rex

 

Q&A

在数字时代,人们的购物习惯正在经历显著变化。首先,新商业空间的需求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许多老旧的购物中心为改造和更新提供了机遇。此外,随着Z世代的兴起,设计师需要不断创新购物体验,无论是在业态功能、建筑形态以及人与空间互动的方式等方面。那么,您是如何将这些变化融入到设计中的?能否分享一些具体的实例?

 

HP:事实上,我认为您说的这些现象反倒是商业建筑项目的魅力所在。在过去,中国项目往往进展得非常快,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建筑师来说是有利的,因为用户会很快给出反馈。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零售项目的原因。这类项目可以与人们产生直接的互动,你能很快地看到人们如何使用空间、是否喜欢这个空间。


10017.jpg

华为太古里旗舰店 ©Wen Studio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用户反馈融入设计中,以创造我们称之为“Future-Proof(适应未来发展)”的建筑。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设计易于管理、建造,并具备再生能力的建筑,它们可以被轻松拆解并且所拆卸的材料、部件可以在未来的其他建筑中重复利用。同时,这些空间需要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不光是社会层面的变化,还有技术的演进。

 

例如,你之前提到的新天地广场项目,我们着力于为不同人群提供与之匹配的生活方式和购物体验,使人们在这里不只是购物,还愿意在此消磨时间。我们的设计驱动力是以人为本。我们努力使设计不仅迎合当代人的需求,更希望打造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变化、技术创新、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用户的多功能空间。


10018.png


10019.jpg


10020.jpg

上海新天地广场 ©Terrence Zhang

 

Q&A

说到再生,UNStudio 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我们在 UNStudio 的许多项目中都看到了这种努力。这一点也在你们的最新著作《知识赋能(Knowledge Matters)》中有所阐述。我们好奇 UNStudio 在中国的项目是如何运用这些前沿技术,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HP:我们一直在研发可以辅助设计的数字化工具。我们相信借助科技,可以更高效的进行设计、计算设计过程中的碳足迹并及时更改策略,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我参与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或杭州来福士广场等项目中,建筑形态是与功能紧密联系的,比如特定造型有助于结构的稳定、改善人们在空间中的移动方式和方向感,起到引导作用,使他们无需依赖标识系统。

 

事实上我们也曾面临过质疑,但我们用实际成果证明了我们可以在中国创造高品质的建筑。为了做到这一点,在项目所在地拥有合作伙伴至关重要。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本地知识和材料资源,这些都是实现可持续建筑的关键要素。我们也会和当地的工匠合作,以延续建筑传统,确保我们的建筑与本土环境紧密相连。我们避免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和技术,因为它们可能并不符合当地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建筑即使在建成10年后,仍然保持开业时的风采,这需要我们与承包、运营商们共同努力。


10021.jpg

UNSFutures ©UNStudio


10022.jpg

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 ©Evabloem

 

 

04  展望未来

 

 

Q&A

您在中国工作多年,也见证了中国建筑产业的发展,您认为中国在建筑领域的哪些实践和经验,能够对欧洲或是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动力?

 

HP:在中国,你可能会看到一家新开的商店,三个月后被完全不同的新店铺甚至新场所取代。因此,如何在设计中融入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中国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另外,随着城市密集化的加剧,如今的欧洲也开始面临综合开发的需求,而中国在混合功能开发上已经非常专业。

 

目前中东等地区正在大兴土木建设新城,中国在这方面所提供的知识和技术是惊人的。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建筑师和建设公司正在全球不同地区开展工作,我认为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Q&A

您最初来到中国时,欧洲的城市发展已经放慢了脚步,更多地转向了城市更新。如今,中国似乎也正朝着这一个阶段迈进。你们怎么看待这样的市场变化?UNStudio又将如何迎接这一挑战?

 

HP:我们最近终于完成了香港和上海办公室的翻新。工程从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初完工。对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翻修工作,更重要的是表明我们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当然,目前的行业环境对每一家公司而言都充满挑战,但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也看到了其中的优势。随着行业的整体放缓,我们有更多机会与客户合作,开发更优质、更具创新性、更高品质的产品,因为放慢的步伐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尝试。

 

另外,我们也有时间更好地为社区服务,更多地了解和接近年轻一代。这一代人与之前的几代截然不同。代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它能帮助我们设计出满足所有年龄层需求的项目。


10024.jpg

UNStudio 上海办公室 ©UNStudio

 

Q&A

UNStudio 亚洲区目前正在做什么项目?有没有什么新的动态想在这里和我们的读者分享?

 

HP:我们在杭州奥体博览城核心区的海威安铂中心项目已经快完工了。当我一开始考察基地的时候,我发现那里缺失了人的尺度。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组高密度的高层建筑,裙房则由小体量建筑体块组成,形成类似于村庄中的街道和广场的空间序列。这是一种与国内常见的“裙房+塔楼”综合体完全不同的布局,我们将它称之为“城市客厅”。日前我们在韩国赢得的一个生态度假村竞赛项目也开始推进,项目坐落于海滩、森林和山脉之中。

 

另外,位于香港水滨的演艺综合剧场也即将完成。我们在设计中引入了餐馆和商店等商业功能,这不仅能够吸引不同背景的观众走进剧院,体验和欣赏舞蹈艺术,还可能培养出新的艺术爱好者。我们致力于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可以全天候运营的建筑,在剧院没有活动时,空间不再闲置,人们可以在这里聚会和碰面。

 

A:就像刚才提到的“城市客厅”理念。

 

HP:是的!我们非常期待项目竣工和大家见面。


10025.png

杭州海威安铂中心 ©海威置业


10026.jpg

香港演艺综合剧场 ©DBOX

 

Q&A

最后,我们很好奇长时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之后,您在心境或工作方式上有哪些变化?

 

HP: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或许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我的中国同事和朋友们总是对我说 “你比我们更像中国人(笑)”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社会环境,我享受这里充满人情味的氛围,目前我实在想不出有哪个地方能比这里更适合我开展工作。即使现在面临一些挑战,我对未来发展仍然非常有信心。我相信经济会复苏,而我们将创造出比以前更优秀的作品。

 

 

 

采访/撰文|Yaya

发文编辑|吴秀秀

校对|Sherry Li,Ming

Yibo,UNStudio

审核编辑|Ming,Yibo

主编 | Sherry Li

摄影/记录|Yibo

网站审核|Zhong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