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Thomas Heatherwick专访:什么时候,一切都变得如此乏味和千篇一律了?
2024/06/26
作者

托马斯·赫斯维克 (Thomas Heatherwick)

 

出生于1970年,是地道的伦敦人。他带着尺度、类型各异的作品被全世界所熟知,23岁成立个人同名工作室,30岁后荣誉勋章获奖无数,英国当今设计界的中流砥柱。如今他在多个设计领域有所建树——建筑、时尚、家具、工业、雕塑,以及装置等。


11

For The Passers-By



“写给过路人”

 

这是赫斯维克工作室 (Heatherwick Studio) 创始人、2010年世博会英国馆以及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的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 (Thomas Heatherwick) ——在其中文版新书《人本主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扉页的一句话。有别于大量置入自身作品的建筑书籍,本书不仅是工作室自1994年成立至今 — 正好30个年头 — 这位鬼才建筑师对世界的一次喊话,也是在鼓励全球设计师及行业人士将设计理念与人的真实需求紧密结合,创造以人为本、造福社会并可持续的建筑作品。

 

注:英文版名为:Humanise - A Maker’s Guide to Building Our World


10006.png

 

ArchiDogs 筑格传媒于“2024 设计上海”活动期间,采访了托马斯。《人本主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什么时候,一切都变得如此乏味和千篇一律了?

 

 

ArchiDogs x Thomas Heatherwick

 

 

Q&A

您书中提到有关建筑对心理的影响,就我们的观察,在面对混乱繁忙、快速急躁的时代社会与生存压力,大众似乎很接受“千篇一律”,仿佛简单不复杂,也是一种短暂逃离压力的方式。那么,您认为建筑真的有可能作为再次唤醒“人本”的媒介吗?

 

TH:严谨而言,人文(Humanise)议题,只是我发现整个社会似乎都忽视不谈,但又亟需正视的一个缺口,并不是我的工作(任务)。

 

我们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是文化相关的建筑,很容易被赋予创新、新颖、划时代、特别等标签,从而使建筑产生了距离感、被崇拜感。因此,我只能尝试在更贴近人的尺度实现人文,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Learning Hub)里原始图腾纹样般的混凝土饰面细节。事实上,我特别想接如住宅、医院等和日常,或说更贴近生活的项目。


10007.jpg

2024 设计上海活动访谈 ©ArchiDogs

 

Q&A

我们研究过伦敦高街(High Street)的同质化问题,这些代表地方历史悠久的街道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虽然从带状的商业街逐渐转型为更广泛的社区体系,但其结构却反而日趋单一。身为伦敦人,您如何理解这一转变?

 

TH:高街相较于刚才提到的建筑细节,有更丰富地方特色、文脉、三维空间、肉眼可见的复杂性,乍一看都一样,但细看会发现它们有些细微的不同。反观大多数新的商业街,它们有的只是玻璃幕墙以及展示橱窗,并不算是严谨意义上的街道。虽然我喜欢玻璃这个材料,但大面积的在地面层(人能触及到的地方)使用,只会减少人们的停留,从而使街道丧失人与人之间交往与互动的属性。

 

对我来说,就好比“成功的道路可以不同,成功的模式却完全可以复制”一样,只要这些形式语言是能让人察觉、起到好的效果并驻足和交流,那复制又有何妨?并不是所有高街都需要全然地与众不同。

 

事实上在英国,有一部分人更倾向于“古典复兴主义”般复制过去。但我个人认为,要塑造人文,并不是完整复制过去,而是向过去学习。可讽刺的是,更多的人选择只关注当下甚至还未到来的未来,仿佛古人都是笨蛋一样,毫无学习之处。但如果古人都是笨蛋,何来如今的社会?你会说你爷爷奶奶、曾曾祖父母们都是笨蛋吗?

 

A:只是时代的不同。

 

TH:没错,只是时代的不同,关注或拥有的技术与知识不同而已。所以我认为,同质化是一种可以并值得复制的正向、对社会有益的语言,但在这框架之下,仍可以有所不同。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创新”,是关乎人尺度的,而非简单粗暴、摒弃或切割过去的“全然的创新”

 

从某方面来说,我的工作是有点绝望的。我一直在尝试对抗同质化、缺乏人性的浪潮。因此,在我一些作品中,有点求好心切、用力过猛。这也是为何我一直对“日常”很感兴趣,愿意投入同等甚至更多心思在设计公交车(New London Routemaster)、旋转椅(Spun)、卸煤厂如肚脐般的电梯按钮(lift buttons at Coal Drops Yard)。我们如何使用当代科技、材料与技术设计“日常”,并且不复制过去。


10008.jpg

设计公交车(New London Routemaster)©Heatherwick Studio


10009.jpg

旋转椅(Spun)©Heatherwick Studio


2dc8f2ce-a174-453e-8fc4-854be7bae4d2.png

卸煤厂如肚脐般的电梯按钮(lift buttons at Coal Drops Yard)©Janeslondon 档案馆

 

A:吸取并学习“过去”的优劣,思考“现在”的需求,并塑造“未来”。

 

TH:对,“尝试”塑造未来(笑)。

 

Q&A

刚才提到的底层商业街,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一层会有砖石立面、座椅等面向公众与城市的细节设计,似乎和您提到的“让人停留”不谋而合。我们好奇,这次出版的人本主义(Humanise),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Renaissance humanism)、现当代人文主义(Humanism)等之间有什么不同?

 

TH:人工智能的出现开辟了超级数字化(Hyper Digital)的时代,也很大程度改变了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它没有独立观点、没有情感(至少在当前时代而言),虽然许多人害怕未来被AI取代,但我更倾向于视它为加速我们搜集、承载信息与知识的载具。

 

这也是为何是人文(Humanise)而非人类(Human),若人类之于人工智能,而人文则赋予人类的存在、意义与真实性,是后者所没有的。人工智能能建造很多事物,但它没有情绪价值,无法形塑人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多地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而现当代人文主义则更多地关注于个人的发声。书中所指的人本,则更希望回归最纯粹的感知,一种透过建筑对“人性”“灵魂”的再次唤醒,摆脱千篇一律、理所当然的价值观。


10010.jpg

2024 设计上海活动访谈 ©ArchiDogs

 

Q&A

对于建筑师究竟该做自己,还是服务业主或公众,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乃至中国许多建筑师探讨的话题之一。支持前者的认为业主找建筑师正如委托艺术家般,应当接受建筑师的提议;支持后者的认为,建筑师仍旧是服务业,应当遵循业主的想法。您认为哪种更有可能实现“人本主义(Humanise)”?

 

TH:在某种层面来说,建筑师确实可以算是服务业,但有意思的是如今建筑师这个职业,常用上帝视角看待项目或事情,认为自己能掌控世界,这导致我们很难时刻保持谦逊,也导致公众认为建筑师需要负责的范畴很多。这样的心态对职业或社会来说并没有太大帮助。

 

因此相较于“服务”,我倾向于用“谦逊”这个词来鼓励大家重新思考“如何服务、如何帮助”。就好比军人一样,不是服务,而是贡献。身为建筑师,我们能透过设计,为每位过路人(passes by)、公众、社会做出贡献。但这样的服务,并不表示要全然听从他们的表象需求(want),而是透过我们的专业,思考底层的真正需求(need)。

 

举例来说,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说过:如果我要问公众想要什么,他们会说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但我给了他们汽车。福特先生并没有纯然服务地给出快马,而是向公众推出了汽车。建筑师可以带着引领、前瞻、启发与人本的视角去服务。


10011.jpg

2024 设计上海活动访谈 ©ArchiDogs

 

Q&A

2021年建成的纽约55号码头“小小岛(Little Island)”公园,不仅改变了曼哈顿的城市轮廓,也成为后疫情时代人们重新回归城市的重要引力。这个划时代作品背后,也有类似的博弈故事吗?

 

TH:我们最初接到的任务并不是设计一个小岛,而是一个和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相似的城市舞台。委托方在看过英国馆后说:“我喜欢这个作品,也帮我们在曼哈顿做一个吧”。

 

A:一个新的城市地标。

 

TH:对的,一个新地标。所以回到刚才的话题,我们应该只是服务,直接按照任务要求那样给他一个英国馆吗?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曼哈顿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对城市、游客、居民、生活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带着这样一个从人本切入的视角,重新说服委托方,与其拓展更多车行道、增加新地标,让纽约变得更急促焦躁,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创造这个城市真正需要的东西,从而有了脱离城市喧嚣的“小小岛”。

 

如果你只带著“服务”的心态,那你会陷入“我想让大家都开心”的奇怪逻辑里。而我们都知道,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但公众眼睛是雪亮的,当你真心诚意为他们考虑,他们也会逐渐接受变化。


10012.jpg

纽约55号码头“小小岛(Little Island)”公园 ©Heatherwick Studio

 

 

采访/撰文|Ming

发文编辑|吴秀秀

校对|Sherry, Ming

摄影/记录|Yibo

网站审核|Zhong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