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陈旻&孟凡浩 neooold 新开物专访|假如设计是种语言,你如何说好“中文”?
2024/07/10
作者

今年的设计上海,neooold 新开物的探索更加深入,从竹到石,从柔弱到坚固,通过“演·艺”主题,探讨东方建筑中最为独特的元素——斗拱。陈旻还邀请建筑师好友孟凡浩担任展场设计,共同演绎一出现代东方的艺术实践。


我们有幸在“2024 设计上海”活动期间采访了策展人陈旻和建筑师孟凡浩。如今的流于表面或许是装饰主义的另一种卷土重来,“如何去装饰”再次成为设计师们探讨的话题......

1

在“短视频即世界”的当代社会,许多展览常常以打卡为噱头,追求表象的震撼,而忽略了深层的艺术探讨。如何将真正的艺术展览呈现给公众,并尝试摆脱社交媒体的繁华喧嚣,是“neooold 新开物”开展的初衷。


10005.jpg

设计上海采访现场 ©ArchiDogs


2023年,陈旻以“卧虎藏龙”为主题,将一片生动的竹林带入了设计上海展观众的视线。今年,neooold 新开物的探索更加深入,从竹到石,从柔弱到坚固,通过“演·艺”主题,探讨东方建筑中最为独特的元素——斗拱。陈旻还邀请建筑师好友孟凡浩担任展场设计,共同演绎一出现代东方的艺术实践,让观众在轻松的体验中感受深度的艺术洞察。 

 10006.jpg

‍©设计上海


2_1600_3000_gif-(1).gif

©设计上海


ArchiDogs 筑格传媒有幸在“2024 设计上海”活动期间采访了策展人陈旻和建筑师孟凡浩。如今的流于表面或许是装饰主义的另一种卷土重来,“如何去装饰”再次成为设计师们探讨的话题,而对于承载了千年智慧的中国设计精髓和语言的迭代更是一大挑战。

 

 

本期人物

 

 

10009.jpg


陈旻

Min Chen

 

陈旻出生于杭州书香世家,自幼学习中国传统书画。他曾就读于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和意大利米兰多慕斯学院。“设计是一种语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设计的世界里找到‘汉语’”,一只“杭州凳”,让世界看到了陈旻的理念。不仅是唯一连续十二年受邀参展米兰设计周的中国设计师,更被评价为"国际设计师中最懂工艺的人"。在他看来,手作的温度能够带回给人类很多文明的线索,然而一味只顾挑战工艺难度,也并非是创造的初衷。2020年起策划“neooold 新开物”展,主张结合"工艺、艺术和设计",为艺术家和匠人们提供发声平台。

 10010.png


孟凡浩

Fanhao Meng

 

孟凡浩,中国知名建筑师,从城市公建,文化地标、人居酒店到乡村更新、展陈空间、家具装置,长期致力于文化、艺术和商业领域的跨界、跨尺度的创作实践。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建筑师受邀参加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军械库主题展,历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杰出建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尝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挖掘建筑建筑本体之外的价值,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顶层领域释放建筑应有的力量。

 

 

“演·艺”

 

 

Q&A

今年是您和设计上海合作的第5年,也是 neooold 新开物的第4次展览。最初这个想法怎么来的?

 

CM:我本身是一名工业设计师,得益于“杭州凳”的成功,设计上海找到了我为他们新的主题展区策展。最初给到我的概念其实是“手工品(handmade object)”,但我认为应该把设计、艺术与工艺的边界去除,因此提出了“新物件(neobject)”,这也是第一届的名字。

 

但 object、天工开物这类的名词没法注册,因此后来有了“新开物 neooold”,意为新与旧(new and old)。但从第一届至今,核心理念一直没有变,就是希望透过这个平台,去挖掘具备艺术审美、设计思维的卓越匠人,展示传统工艺创新的多重维度。我一直认为安静做事的人应该被看见。

 

总的来说,新开物想做的是“传统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的特点、特征,也是身份认同,但不是回到传统,今时不同往日。


10012.jpg

杭州凳 ©Chen Min Office


10013.jpg

新开物 ©neooold X 2023 设计上海

 

10014.jpg

新开物 ©neooold X 2021 设计上海

 

Q&A

最近几年的 neooold 新开物展厅空间,开始和建筑师合作,这个契机是什么?

 

CM:决定跟建筑师合作,一方面是受舅舅(赵辰,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知名建筑师)影响,我本身就对建筑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我认为设计哲学应该都是通的,无论你是做展览、杯子还是空间或房子,大致路径是一样的。因此应该勇于跨界,和不同设计领域的人去碰撞。

 

在我看来家具其实就是微缩的建筑。很多建筑师也做家具,例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对家具设计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空间影响物品,而物品也反过来影响空间,彼此相辅相成。因此去年我们找了陈浩如(山上建筑),今年找了孟凡浩(line+)。

 

我对孟老师在乡村的不少实践项目也印象非常深刻,虽然视觉上很现代,但或许是同为设计人的感应?你能感受到他的设计是从历史、古建、文化出发的。这样的价值观和我们不谋而合,因此就把他拉来了(笑)。

 10015.jpg


10016.jpg

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 ©章鱼见筑


10017.jpg

松阳·飞蔦集 ©杨光坤


10018.jpg

松阳·飞蔦集 ©唐徐国


Q&A

孟凡浩老师做了不少乡村改造、修复项目,而对于细节的推敲,你们办公室甚至有一个小展间专门展示节点的研究与思考。不过我们好奇这些细节的必要性与性价比如何?

 

MFH:我认为品质和造价不一定就成正比。如何通过一些巧思,在表面肌理、材料特性等细节上,创造每个项目独有的和谐感,同时还能控制成本,也是我们作为建筑设计师的职责与本事。人有五感,有时候未必只有聚焦在视觉上,只要你用心刻画细节,一定都会在不同层面与程度上被人感知,就像彩蛋一样,这也是我们愿意花大量时间打磨细节的原因。

 10019.jpg

 

10020.jpg

line+工作室展陈空间 ©潘杰

 

10021.jpg


10022.jpg

图片丽水古堰画乡艺术中心 ©苏圣亮

 

10023.jpg

贵州龙塘乡村激活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Q&A

面对今年的主题“演·艺”,两位如何解读?

 

MFH:真正让我感兴趣的其实是“新和旧”,我认为这是整个设计圈都绕不过的话题。事实上,“neooold 新开物”的理念和我们最近研究的主题“记忆的未来Future Memories”不谋而合,因此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的邀约。

 

当然,快速搭建、拆除、设计布局、空间流线等等,要面临的展场限制条件也很多,因此我们选择以东方特有的传统建筑元素“斗拱”为出发点,虽然运用了标准化的模块设计基本单元,但通过类型学的组合,我们重新解读了斗拱,尝试重现其古典美的同时,更赋予它现代功能,而且展后还可完整回收重用。肉眼看到的是现代钢构杆件和阳光板等复合型材料,但空间氛围能让人感受到中式美学的存在与关联。

 

A:一种没看见,但又看见的感觉,视觉上看到了 new,而感受上是 old。

 

CM:我觉得眼睛看到的可能见仁见智,但所有东西在被重新诠释后所形成的氛围,我认为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需要传递的信息,这也是我们能真正塑造中式设计的方式。当你走在展场空间中,你会有种“游园惊梦”的感受。 

 10024.jpg

 

10025.jpg

©设计上海

 

 

“传·承”

 

 

Q&A

对于所谓“非遗”技术的延续,大众或许理解了你的本意,但相应的产品势必是限量的,这很容易导致价格不亲民,从而使这件事仍旧停留在特定圈层中,您如何面对这样的现象?

 

CM:我们虽然都是人,但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而工业的本质在我看来其实是“消除多样性",但这是反人性的。我认为"传承"才是中式独有的可持续。从师徒的传承,再到匠人与消费者的传承,最后是家族的传承,它既是物理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关于价格,例如杯子,3块钱 vs 300块钱,价差100倍,但仍是多数人负担得起的。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与其每年买新的便宜但不耐用且不具备任何意义的流水线产品,何不多为自己想想、为环境想想、为文化想想,不要等到它消失了才再后悔。


10026.jpg

©设计上海


Q&A

您出生在书⾹世家,但本科却选的英文专业,似乎没有"传承"(笑)?

 

CM:我虽然从小受到文艺的熏陶,但同时也是受应试教育的一员,刚准备上大学那会还是特别迷茫,家里给的建议也都是外贸、律师这些社会约定俗成地定义“成功人士”的专业,所以最终选了实用性高的英语。但也是因为英语,在一次翻译的工作中认识了两位德国教授,从而开始学设计。

 

事实上婚姻也是一个我很想研究的课题,我认为"集体无意识状态"是当代中国人的特点,当你问他们为何要结婚,你可能会得到:因为周围人都结了、时间到了这类的答案。但怎么女孩超过30就剩女了?这是一种对女性的侮辱。

 

你会发现我们的形式在进步,但精神却非常老旧。旧社会肌理不存在了,但思想却仍被禁锢在旧社会里,这也是另一种 new 跟 old 的碰撞。


10027.jpg

日珥 ©Chen Min Office


10028.jpg

沙发 DS-319 ©Chen Min Office

 

Q&A

近年来,透过展览、流线、陈设等方式,营造更高情绪价值(对美好生活、好的产品的想像与向往),并最终促使商业的发生的“策展型商业空间”越来越多。你们是否有遇过“买家秀、卖家秀”的问题?

 

MFH:定装照肯定是需要美好、漂亮、摆拍的,但这往往有别于生活。很多时候建筑师不会碰到室内设计,对于空间的松弛感、颗粒度,以及对生活、真实使用的感知,相较于室内或家具、产品设计师而言,是比较低的。我们在设计空间的时候也很常反思这个问题。

 

CM:不过我反倒认为这是件好事。设计师和摄影师营造的画面,跟你生活场景的感觉不同,那不就是你改变的契机吗?正好借此思考为什么不同,从而让生活更有意思。有的时候所谓的场所精神,反而是需要透过物体来体现的。

 

 

“语·言”

 

 

Q&A

您的“语言”理念我们很受触动,建筑设计中也很常用到“dialogue”、“language”这类的词,有的时候也确实能达到寰宇(universal)的境界。但如何透过“语言”,让西方人读懂东方的同时,还不会被刻板印象禁锢?

 

CM:这个问题质量很高。事实上,我多次被问及“风格”的问题。我觉得风格是很封闭、固定、不会发展的,它代表特定形式和绝对性。风格只是让行业外的人能快速理解我们的标签之一,而不是牢笼。

 

MFH:有时候态度、创作方法、研究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标签。

 

CM:语言是会发展的,千年前的中文跟当代中文必然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中文。兼容并包地发展,才是符合生活的,而设计源于生活。我有一个执念就是想证明中国也能做到像其他文化那样,工艺、生产、过程虽然现代化,但氛围却是中国。我时常思考,如何让中国正确地赶上“传统的现代化”的步伐,究竟现在社会在做的,是 old new,还是 new old? 

 10030.jpg

有冇用 ©Chen Min Office

 

10031.jpg

旻式椅 ©Chen Min Office

 

MFH:诚然,形式语言是建筑给予外界的第一印象,但其深层的逻辑与叙事才是灵魂所在。我们在徽州地域的实践中,虽常被马头墙这一视觉符号所聚焦,然而,我们主张超越符号的浅表层次,深入挖掘马头墙背后蕴含的工艺、雕刻及材质的匠心独运。这些不仅是往昔商人财富的象征,更是时代技术与审美前沿的体现。我们的目标是传承并活化徽派建筑的精神内核,而非简单地复刻其外在元素。通过现代设计语言的诠释,让徽派建筑的精神特质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每一位体验者都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10032.jpg

 10033.jpg

云南东风韵艺术中心 ©是然建筑摄影

 

Q&A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中文远比其他语言来得复杂,叙述同样的东西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形容词,甚至这些词还有程度上的不同,导致如今在思考 “传统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复杂?

 

CM: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它的复杂性,而是暧昧性。中文是一种很“间接”的语言,很多事情在中文语境里并不那么直接。所以我们属于网状思维,而英文或日文相对而言,是比较线性的。语言是会影响思维逻辑的,这也导致我们很擅长 1-∞(突变),但对于 0-1(创造),大家更多地是望而却步。

 

Q&A

相较于产品,建筑其实在尺度上是更大的,也因此面临到的社群、问题也更复杂、矛盾,你们如何平衡这之间的 new and old?

 

MFH:其实建筑也是可以产品化的,例如标准单元,而这也未必就不是一个好的建筑。革新有的时候也可以体现在结构、系统、技术、材料、建造上。对于大尺度项目,用这样的方式是相对合适的,但在面对小尺度项目时,就会以定制化的方式去体现艺术与文化。事实上同样的时间跨度,你能看到同一个产品的变与不变,相较之下建筑的发展就慢很多,这点值得建筑师们思考与学习。 

 10034.jpg

 

10035.jpg

科大讯飞全球总部 ©line+

 

Q&A

关于海外参展,两位老师都很坚持且积极地持续参与海外展览甚至联合设计,这是出于什么考量?

 

CM:重要的事情说3遍,那对于设计而言,想让更多人听见、获得更多的反馈,说30遍可能都嫌少。此外,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透过不断地重复自己,不仅能自我审视,还能发现一些新的点。另外,跨界的好处是你能听到更多不同视角的声音。

 

MFH:你如果一直做建筑,对不同尺度的敏锐度会下降,但家具、陈设,才是真正跟人发生关联的,若建筑师不关注这些,那你只是在做一个毛坯房,那不是建筑(Architecture),只是建物(Building)。并不是说建筑师全都要亲力亲为,而是需要有把这些阶段都整合起来的意识与能力。

 

CM:最后我想提出一个问题给读者:“假如设计是种语言,你要如何说中文?”

 微信图片_20240705134748.gif

©line+

 微信图片_202407051347481.gif

©Chen Min Office

 

 

 

采访/撰文|Ming

发文编辑|吴秀秀

专栏编辑|Sherry Li

审核编辑|Ming,Yibo

摄影/记录|Yibo

网站审核|Zhong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