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如果AI是摄影的未来,这是否意味着建筑摄影已死?
2024/06/24
作者

当人工智能(AI)和新型自动化成像技术杀入建筑摄影圈,一部分摄影师也选择放下摄影器械,转向“以图生图”的AI绘图。建筑摄影圈天翻地覆的变革仅在一念间……


111

10005.jpg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 Michael Wolf

 

以建筑为主体的摄影横空出世,为商业和工业并行的时代插上了“数字翅膀”,也让建筑从业者见识到了通过影像精准且真实地记录建筑落地全过程的方式。

 

“足迹到不了的地方,照片可以。”从广博的资料阅读中积累经验的建筑师们,运用各媒介传播的建筑摄影作品来寻找创作灵感、拓宽知识领域。随着建筑商业化竞争日益激烈,建筑摄影成为了一种无法被效果图所取代的营销和宣传策略。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摄影设备逐渐多样化,社交媒体上各类传播信息铺天盖地,建筑摄影也展露出了其作为“大众艺术”的自觉性。现代建筑摄影在“精确”的传统纪实之外,开始用镜头捕捉烟火气的人文风情,将潜在照片的事实性、永恒性和故事性相结合。

 

当人工智能(AI)和新型自动化成像技术杀入建筑摄影圈,一部分摄影师也选择放下摄影器械,转向“以图生图”的AI绘图。建筑摄影圈天翻地覆的变革仅在一念间…… 

 10006.jpg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by Olafur Eliasson © Iwan Baan

 

 

01 从纪实到表达,建筑摄影师的升级之路

 

 

1839年,法国科学院将达盖尔摄影法公之于众,这一年也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摄影元年”。摄影技术从初步研究发明,再到登上历史舞台,离不开对不同器械和媒介的大量测试。在1839年前,就有两幅建筑题材的摄影图像镌刻在了摄影史的长河中:最早的一幅是现存最古老的照片——摄于1826年的《在勒格拉的窗外景色》(Point de vue du Gras);另一幅是摄于1838年法国巴黎的最早银版摄影法影像之一——《圣殿大道》(Boulevard du Temple),又名《早晨8点》。


10008.png

《在勒格拉的窗外景色》原版(左)和彩色增强版(右)©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Jonnychiwa

 10009.jpg

Boulevard du Temple © 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

 

在1839年前的摄影“测试”阶段,有关建筑的影像不是被“刻意”留存的,而更像是为了测试感光性能,摄影师“自发”为之。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和城市化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人们逐渐意识到可以通过建筑体裁的摄影作品认识广阔的世界,“足不出户”欣赏各地风景,了解形色各异的风俗。19世纪40年代后,市面上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对历史建筑和遗迹进行记录的摄影作品。建筑工作者也开始将摄影纳入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一环,不仅会为已建成的建筑留影,也会将半成品建筑的各个“高光瞬间”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 

 10010.jpg

1845年的美国国会大厦 © John Plumbe Jr.

 

坐落于纽约曼哈顿的帝国大厦自1930年开始施工,直至1970年它始终保持着“世界最高建筑”的桂冠。摄影师兼社会学家Lewis Hine将这座建筑的建造过程通过镜头严谨记录了下来,也让世人得以在后世回顾“1年45天完成102层楼建造工作”的传奇。

 10011.jpg

 10012.jpg

建造中的帝国大厦 © Lewis Hine

 

彼时发展起来的美国费城、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等城市都成为了摄影师们所青睐的拍摄地。建筑题材摄影的兴起,让建筑成为了摄影集中的“常客”,进而促进了出版印刷业的发展。

 10013.jpg

Bridge and boats on the Thames, 1851 © Jean Baptiste Louis Gros

 10014.jpg

《老关门、街道及其他照片》 © Thomas Annan

 

再后来步入20世纪后期,摄影技术得到多次进步和完善,摄影设备不断淘汰和升级,最终数字摄影时代到来。1975年第一台数码相机问世,摄影印刷品市场不再占领垄断地位。伴随新摄影产品的普及,摄影创作者也将侧重点从记录历史性、标志性建筑有纪念意义的瞬间,转向延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将建筑作为“背景”,融入摄影者的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思想和情感。

 10015.jpg

 10016.jpg

“不可能”的建筑摄影作品 © Filip Dujardin

 

人们开始重新定义建筑摄影的艺术和建筑价值,是为了广告宣传和印刷图册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建筑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面而拍摄,抑或是让两者相互融合。一时建筑商业摄影市场百花齐放,涌现了大量优秀建筑摄影师。像是以“不可能”的建筑摄影闻名的比利时摄影师菲利普·杜雅尔丁(Filip Dujardin),他通过数字拼贴技术将相似的建筑局部照片重组,形成挑战力学原理的非常规建筑。他的摄影作品有着不拘泥于死板现实的荒诞感,颇具趣味性。

 10017.jpg

 10018.jpg

© Matthias Heiderich

 

方框式的构图、清晰的几何线条和橘子汽水般的清爽配色,构成了德国摄影师Matthias Heiderich的建筑摄影作品。Matthias善于捕捉镜头所及之处的建筑细节,再普通不过的物件在他的演绎下也充满着故事感,引导人们进入他营造的清新又干净纯粹的梦境。


10019.jpg 

10020.jpg

© Pavel Kozdas


捷克摄影师Pavel Kozdas则是城市空间的“仰望者”,因为他总是以极具张力的仰视透视视角,表现城市中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他的作品为这些原本理性和冷峻的建筑披上了城市的流光,以乍现的艳丽色彩点缀出城市不为人知的俏皮一面。

 10021.jpg

© Laurent Dequick

 

建筑摄影同其他摄影一样,都是通过镜头语言,将三维的空间形式呈现于二维的图面上。然而同是拍一栋建筑,则有千千万万种表现形式。若将建筑作品比作一篇乐章,那建筑摄影师则是“凝动音乐的演奏者”。他们在建筑设计师的心血之上,融入了对建筑作品的二次艺术创作,放大建筑个性化的形式美,而不是重复建筑图纸的绘制一样,将其创作过程标准化。这也正是建筑摄影的魅力所在。

 

 

02 “买家秀”和“卖家秀”,建筑效果图和摄影作品

 

 

建筑表现离不开三巨头——(实体/三维)模型、效果图和摄影。模型可以带给观者三维立体的整体空间感,效果图可以化三维为二维、体现建筑的美好愿景,但是它们再趋近真实,仍不能靠真实性服众。摄影和效果图两者不可相互替代,更是缺一不可。建筑效果图通常用于项目概念和深化设计阶段的宣传,竞赛项目都以惊艳的效果图先发制人,以视觉冲击力博得评委青睐。

 10023.jpg

大兴机场渲染图 © Zaha Hadid Architects 


10024.jpg

大兴机场摄影 © Hufton + Crow

 

但是摄影作品是建成项目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就宣传工作而言,建筑摄影作品是必须项。既能迎合商业和流量诉求,又易于在社交网络传播。就连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都曾说过:“一个好的建筑在刚刚建成的时候,摄影作品往往比建筑本身更美。”可见摄影作品之于一个建筑的意义是无可比拟的。

 10025.jpg

© Candida Höfer

 

早期建筑摄影师的身份与“抄写员”无异,因为初期摄影设备的限制,建筑摄影呈现在大画幅胶片上的形式类似于建筑效果图,是被摄影师理想化的影像。彼时无论建筑摄影是忠于“写实”还是“写意”,很少有人把建筑摄影师和“艺术家”和“诗人”相提并论。而在多元化交融和审美升级的当下,建筑摄影师不仅懂得如何运用“抓拍”等手法将建筑摄影更赋人文和艺术色彩,更是能通过一张照片,将人与建筑的关系演绎得更加生动。 

 10026.jpg

© Fernando Guerra

 

Iwan Baan是一位将纪实建筑影像和人文风情相结合的荷兰摄影师。Baan擅于以镜头捕捉建筑中的生活和互动场景,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纪实摄影专业毕业的他更是拥有发觉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眼睛。许多摄影师都是在等完美的光线,等“无人叨扰”的建筑,而Baan却在等待酝酿在建筑环境中的瞬间迸发的叙事感。

 10027.jpg

CCTV总部大楼 © Iwan Baan 

 10028.jpg

Bocconi University-SANAA © Iwan Baan

 10029.jpg

Sou Fujimoto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Library © Iwan Baan

 

同时,摄影师也在拍摄过程中,认同建筑、深入建筑师的想法并加以自我理解和感受。夏至就是这样一位寻求建筑师、摄影师及观者之间视觉和情感的“共鸣”的职业建筑摄影人。建筑拍摄虽然有“命题”成分,但是人文元素赋予了整个场景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每张照片有了独一份的特性。


10030.jpg

深圳妇儿大厦改造-MVRDV © 夏至

 10031.jpg

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园区-普罗建筑 © 夏至

 

坚持大画幅摄影不动摇的德国摄影师Andreas Gursky更是以“上帝视角”展现那些往往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当观者立于一面墙一般大的巨型画幅前,如全知全能的上帝般观察着建筑内外的各色场景,那是任何一个无限缩放的模型和效果图都无法带来这样的视觉表现力和心灵震撼。

 10032.jpg

Paris, Montparnasse © Andreas Gursky

 10033.jpg

Hong Kong Shanghai Bank © Andreas Gursky

 

建筑摄影师可以是建筑师的“知己”,可以是满怀抱负的艺术家,更是一个善于讲述建筑故事的人。而建筑摄影帮助建筑师更好地实现建筑本身的价值,在全生命周期内续写建筑的故事,并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其附加的价值。

 

 

03 AI让建筑摄影被“创作”,还是被“模仿”

 

 

伴随AI技术的发展,建筑效果图甚至摄影图可以完全用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生成的提示词(prompt)构建,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新闻媒体和公众群体对AI的态度一直是两极分化的。而始终站在纷争前线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也在2023年12月26日发布文章——《人工智能是摄影的未来。这是否意味着摄影已死?》

 10034.jpg

纽约时报网页截图 © The New York Times

 

这一问题困扰摄影师已久,2022年有AI“摄影”作品斩获摄影比赛殊荣,再次引发了AI生成的图像配不配得起“摄影”之名的大讨论,AI和传统摄影间的矛盾也被进一步激化。摄影师本应忠于纪实,为真实发生过的影像正名。AI的出现却挑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底线,通过“抓图”、“喂图”等形式收集和索取所需资源,再吸收并合成,化为己用。这样的AI绘图只是一味精准地模仿摄影师的风格,而未能超越摄影师自发的创新性,以及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所涌现的情感共鸣。 

 10035.jpg

90 Miles © MCB/Blockbird

 10036.jpg

© SPAN

 

同时,纽约时报在对其员工群发的邮件中提到:“AI于我们只是一种补充人类专业知识的数字工具。” 虽然传统建筑摄影也会对原片进行P图和修饰,但是AI绘图更像是一种“摆拍”的摄影作品,它生成了一些纪实摄影师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以留念的场景,将其艺术性融入了虚无和不可能场景的创作中。这类观点和Filip Dujardin 的“不可能”建筑摄影不谋而合,与其说建筑摄影因此而覆灭,不如说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生。 

 10037.jpg

© Paula Cano on Midjourney

 

新技术的诞生通常以旧工具被无情地代谢为代价。然而,与其彻底抛弃,不如兼收并蓄。传统摄影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摄影师们也会进一步训练AI模型以求更好地服务于商业市场。

 

摄影是让平庸的事物变得深刻的一门艺术,相信建筑摄影师们会坚守住这门有人类精神追求的艺术,让建筑“有灵魂”地在留存于影像之中。

 

 

作者|CNN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吴秀秀

审核编辑|Zhong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https://photomichaelwolf.com/#architecture-of-density-2/14

https://iwan.com/

https://www.sohu.com/a/192350574_721554

https://www.archdaily.cn/cn/988199/she-ying-zhong-de-jian-zhu-jian-sh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071483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8928

https://flipermag.com/2020/04/22/matthias-heiderich/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883661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5f69d97e8f

http://www.e-spaces.com.cn/%E5%BB%BA%E7%AD%91%E6%91%84%E5%BD%B1%E7%9A%84%E6%83%85%E6%84%9F/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12620283150441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0525104647

https://www.archdaily.cn/cn/1007939/shen-zhen-fu-er-da-sha-gai-zao-mvrdv

https://dc.pconline.com.cn/1703/17030868.htm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N51SD7E0512830U.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3/12/26/opinion/ai-future-photography.html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