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追寻一片校园山谷。
“在浙江义乌,我们设计了一所山谷学校,既是建筑群,也是自然景观。它有起伏的绿意,有依附的建筑,蜿蜒的路径塑造自然的肌理。学生们下课便能在校园山谷攀爬,嬉戏或漫行,尽情地释放自由的天性。”
—钱锡栋
虽然成长路上需要厚积薄发,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们在前进驻足时的感受,能否攒足继续前行的勇气。
所以我们以攀登为起点,把台阶做的较为陡峭,刻意营造一些小困难。走累时可以停留放松,看看风景,也看看走过的路。
开放的绿色空间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描绘出诗意的空间氛围。建筑或依山而立,或藏于山谷之下,学生们穿梭其中,去感受自然的空间趣味,追寻一种新的对话。
与山谷空间共生
我们摒弃平地,摒弃仪式感强的阶梯,选择营造一片校园山谷。当孩子们攀到峰顶,视野豁然开朗,而后的人生,眼里有了更为广袤的风景,也有了更多座山。这便构成标志性的核心空间,也是校园内的山谷空间。
建筑在此基础上,依附山谷空间行列并置,以连廊串联起分散的功能体量,发展为完整的树状空间结构。山谷空间布置适宜的垂直景观,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营造一座具有流动公共性的艺术聚落。
山谷空间以笔断意连之势,延绵的台阶依靠山势穿过校园。拾级而上,我们在两侧连续的建筑界面增设凸出的竖向平台,虚实结合,以白墙为载体,以竹木为点缀,形成强烈的材质对比,呈现空间可游可达的趣味感。
课余时分,师生从各个建筑出入口来到“山谷”,嬉戏漫行,便捷可达,为山谷空间创造活力的温度。
硬地、灌木、树丛、滑梯与塑胶坡道有机结合,打破空间的单调沉闷,塑造校园内的独特风景。
沿轴线的游行过程中,抬头极目瞭望,远山青翠,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空间尽而意无穷。艺术教育在此特定语境中,得到不同的诠释,就好像建筑生长于山谷,与山谷空间共生。
攀登的多元探索
整个校区由山谷空间分为东西两部分,布局紧凑,东侧为小学部,西侧为初中部,300米运动场位于轴线尽端架空层顶部。
特殊的环境改变校园生活的行为模式,不同于传统学校平地直达,课外活动时,学生们沿着山谷空间而下,陆续行至尽端运动场,产生新的空间现象。
教学楼沿轴线折线式错层布置,逐层跌落,与地势巧妙结合。作为规划结构的主要线索,连廊像树干一样在地块内自然延展转折,联系起场地内不同的功能区域。
为了鼓励学生艺术活动的交流,山谷空间之下设计足够的公共空间,成为各类艺术活动的聚合容器,让学生能在各学科教学楼间自由地接触与探索感兴趣的艺术形式。
不止于室内,设计同样思考多样化的户外空间营造策略。景观台地与室内空间相结合,构成多路径、多平台的交流场所。于高于低,于深于浅,户外活动空间调节着空间的节奏,形成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空间氛围。将环境融入童趣和艺术的元素,营造具有多重意义的公共空间。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无论在室内还是庭院,无论是校园还是周边,让孩子们享受攀登的过程,在眼里看到更多的风景。
在我们的设计构思中,以山谷聚落的方式创造多元化的活动内容,以一种简单的规则进行组织,为未来赋予更多的弹性。
在学校投入使用后,我们欣喜的发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遍布孩子们的踪迹,隐约听到来自远处的欢笑,他们沉浸在新的校园体验中。
结语
“享受攀登的过程,欣赏沿途的风景”,这促使我们构想一个层次多样的校园山谷。在义乌市艺术学校新校区中,容纳了教学、畅想和创作等空间,各类空间遵从场地,围绕校园山谷非常自然地联结在一起,又赋予场所艺术创造的浪漫。与山谷共生,建筑与自然环境互动,校园新体验,学子在艺术氛围徜徉。建筑成为学习与互动的载体,构成一幅幅生动活力的图景,成为创想、灵感的诞生地。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
设计总负责:殷农、钱锡栋
建筑设计:杜佩君、黄震华、余雪婧、吴晶晶、胡剑锋、赵超楠
结构设计:阚建忠、韩俊、王晗琦
给排水设计:易家松、沈腾飞、邵煜然
暖通设计:潘大红、易凯、李咏梅
电气设计:吴旭辉、沈月青、徐松杰
智能化设计:陈佳、张武波、倪高俊
室内设计:方寅、楚冉、孔祥
业主方:义乌市艺术学校
合作方:浙江翰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柯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