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一根烟,泡上一壶茶,建筑师水雁飞能跟你聊上一整天。谈天说地,包罗万象,聊的话题从建筑出发,却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
建筑人记忆中水雁飞这个名字代表着“建筑系学霸”、“作品集男神”,而今,那个率真的他学成归来,异国的历练和依旧熟悉的双眸透露出对建筑、对艺术和对哲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也许对水雁飞而言,建筑是一个载体,一种媒介,经学这门手艺,可以通达更广阔的天地。这次在直造建筑事务所对谈建筑师水雁飞,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建筑思考,朴素与真实。
01
材料与建造
很直接的建造,这就是建筑师的工作
█ 您事务所的名字为 NATURALBUILD,曾在文章里提过“建筑师的自然的姿态”,请问您如何理解“自然”这个概念?
S:其实natural不是指的大自然的自然,也不是简单讲自然而然的一种方式。你得清楚的认识到外界总是大量的被人类重新塑造。
而今天已经到了整个全球范围,英国的生态学家Timothy Morton 提出的超体(Hyperobjects)的概念,全球变暖就是超体里面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全球的尺度来看它发生了一个非常剧烈的变化,但是在微观的尺度根本就感受不到。从这个角度你如何看待自然?
所以我们探讨的不是大家想象的自然界的那个意思。我们探讨的是在这个时代你怎么看待:你如何塑造外部整个的世界?作为建筑师的一个物化的表达,如何把你的思维物化出来?我们其实不是特别愿意直接解释naturalbuild,因为每个人对它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所以我们翻译的时候并没有翻译成自然建造,而是翻译成直造。你可以理解为:很直接的建造,或许,这就是建筑师的工作。
█ 您广为人知的作品大乐庾村是在乡村建造的,而您的教育背景、最初接受建筑学的训练是在上海这种大都市,您如何看待全球化和这种地方性的关系?
S:第一,我小时候其实在乡村呆过一段时间。第二,其实现在已经很难意识到城市和乡村的区分。现在的网络生活,现在的所有资本毫无保留的击穿一切剩余空间。比如说,莫干山乡村,里面还存有点大自然的东西,但是生活模式和整个资源都在资本链条里面,特别在长江三角洲是最明显,不存在还有什么剩余的余地,他一定是全面的击穿了你所有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这个不存在我们想象的一种全球化和地域的对抗。
就像我们现在不存在要选择回到古代,或是继续用科技产品。作为当代人,你得接受信息的爆炸式的生活,你得接受变迁式的迁徙生活。因为这几十年的改变,可能早就破坏了那种周而复始的关联。你是当代人,所以得忍受这种事情。就像我刚才讲的乡村的事情,其实还是关于城市资本,一个资本空间怎么介入到了你原来还没有介入的区域而已,然后你再跟随它发生变化。我们既不是一种未来主义的态度,也不是一种怀旧主义的态度,而是要活在当下,你怎么用一个很积极的态度面对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其实核心不是说真的存在两种物质,而是说一个东西有它的两面性,这个是最基本的逻辑。如何调度观者的位置将日常的提示转换为一种丰富的体验。
大乐之野庾村民宿 ©直造建筑事务所
█ 您的装置设计中也包含了对数字建造的探索,例如“柔物”中的发泡聚氨酯依托于数字化力学模型、以及阿那亚卷宗盒子与大界机器人合作,您认为数字化对材料的推动以及对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
S:柔物是一个力学模型,它其实是反数字化的。首先我们可以说点题外话,就是什么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它有两大类,一类是叫Symbolic AI,也就是编程。实际上是基于大数据和人类已经判断好的方式,去完善设计和流程,只不过计算机在处理巨大的信息量的时候比人算的快一点而已。这种不是AI未来真正的方向,他其实是假的人工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叫Connectionist,有点像人类的神经元的这种连接方式。他没有任何所谓大数据的数据,他是通过一种像神经元一样学习的模式。它通过无数的尝试,他建立了一种跟人类学习能力同样的模式,这种人工智能就是真正智能。最典型就是阿尔法狗(AlphaGo),他先自我学习了,然后再来跟你下棋。这种人工智能可能数字化哪一天可以突破的事情。我们做的“柔物”,其实当时它是一个反数字化的技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对数字化表象的理解是比较错误的,觉得有点曲线就是数字化,所以大家就觉得“柔物”这个东西形态很自然就是数字化。其实“柔物”并不存在数字化建模的事情。
我以前对数字化也比较感兴趣,受影响来自一个比较重要的人叫Bernard Cache,他写过一篇文章叫《Digital Semper》。Bernard Cache在Semper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电脑技术对建造影响的思考。其实核心是,数字建造还只是个工具,就跟以前运用工具的逻辑是一样的,你得理解工具是如何运作的。比如说,你现在看这个肌理,你觉得数字化建造的人会如何做这个肌理?
Objectile, door, Bernard Cache, 1998
大部分的人会先建出一个这样的模型,然后让机器去模仿这个肌理,把它生产出来。但真正理解数字化建造这个工具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他会只设计机器钻头的路径,而非肌理的形态。路径做出来的就是这个肌理。这就叫理解工具的运作,这是最基本的。
最高级的建筑师,艺术家,或者是各个行业里类似的人,他们所追求的都是具体回应时所创造的。所以我们的项目关于是不是数字化,用不用工具,用了什么样的工具,这些事情都不重要,我们在乎的是,当我们用上这些东西的时候,所带来的智慧的挑战在哪里?作为建筑师,你要找到设计思维,这个思维要能介入你生活周遭的所有的事情。
02
材料与空间
CADE2020 “材料的可能性”
在固化体系的材料中寻找更大的潜力
█ 是什么契机使您参与此次CADE2020“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
S:在这次展览中选择膜结构是因为我们在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最早运用在“柔物”上的是聚氨酯喷涂在救生网形成的一种材料。后来我们又在南京的一个项目上尝试用混凝土喷射在钢丝网上。
去年有方的一个应急项目,我们想做一种膜结构和帐篷之间的关系。因为膜结构满足所有的物理条件,它抗风性相对比较强。这些项目的核心,其实我们是在一些已经习以为常的固化体系的材料中寻找一些更大的潜力。
柔物©陈颢
聚氨酯喷涂作业 ©直造建筑事务所
过程模型 ©直造建筑事务所,深圳双年展临时展亭 ©陈颢
█ 这一次的材料主题跟您之前的其他展览有什么不同?
S: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会探讨空间深度和视觉的归属关系,以及材料本身的冗余(Redundance)呈现。我们有一个系列叫另一种氛围(another atmosphere)。这次膜结构选择的是一个声音相关的主题。大家看到的概念模型虽然是红色的,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特别“黑”的东西,就是要取消视觉、只用听觉来参与。
法拉利膜装置 ©直造建筑事务所
█ 为什么会选择织物作为最主要材料来构建您这次的建筑装置作品?灵感来源是什么?主要想与大家分享哪些思考呢?
S:首先,这次装置作品尺度比较小,场地也不是很大。其次,因为膜结构这种材料其实有它本来的优势:超尺度、超轻薄、反重力,但是因为场地尺度的限制,所以这些优势都没法被诠释出来。所以我们最后决定选择声音这个比较特别的切入点,同时也能回应会场比较嘈杂的环境。
█ 您觉得这个作品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现场安装的时候可能有不可控制的情况吗?
S:任何事情肯定都有不可控的一面。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把不可控的事情考虑进去,同时也要留下一些弹性的空间应对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所有项目都是这样,当然现在还没发生,所以也不能谈论具体的点,但是肯定会有。
█ 刚刚也提到尺度的问题,那么您如何看待建筑设计与装置之间尺度的转换,这是一种“微跨界”吗?
S:不算。建筑师的行业本来就不存在“微跨界”。所有的学习支撑起的是发展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击穿所有的尺度。
比如说,大到城市尺度,如何看待一个城市的形成?当我们去旅行时,我们脑海里可能有一个时间轴上的X射线,像扫描一样,从一些微观的事情去判断和了解一个城市的形态。小的尺度,具体到空间,到室内,到家具,到材料性,从几公里的范围到几毫米的体验。Eames夫妇曾经做过一个短片,从几微米到脱离开地球几光年的事情。它是在训练了一种思维的能力,可以穿越你看待问题的方式,同时每一件事情的物理呈现是有关联的。
Powers of Ten, Charles and Ray Eames, 1977 “Final” version
█ 参加展览其实是建筑师的一个实践和探索,那么对于参观展览的观众,你您有期望过他们的反应吗?或者说需要传达一个怎样的思考?
S:以城市类比,比如以前老的外滩或者像罗马这种城市,他们的原型其实很少,所以城市形成了一种你可以感知的整体的秩序;你再看上海浦东,建筑都在争奇斗艳各不相同。
我们在进一步考虑的是在设计里面如何平衡,在实现身份认同感的同时,也不用那么喧闹的去招揽顾客。我们逻辑很简单,用两个盒子,一个盒子实际上是一个大体量的结构配重,功能是把另外一个盒子悬浮起来。我们尽量用上它的高度,在展场里总会看到一个比较高的东西。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过多浮夸的形式了,运用方盒子上几个洞,让人有一个纯粹的声音体验。可能这种纯粹的体验会很特别,以致于能让人记住这个体验,以致于记住这个展位的品牌。
█ CADE致力于为建筑师和材料提供一个相遇交融的沟通平台,从这次参与CADE组织的“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活动经历看,您觉得CADE的举办对建筑行业的意义有哪些呢?
S: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除了展示新类型的材料,也是将设计与材料整合的一种示范,毕竟当今材料的表皮化(envelop),是建筑自身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03
建筑师的成长经历
建筑不是一个职业
█ 对于当下迷茫和面临择业选择的建筑学生和青年建筑师来说,您有哪些建议?
S:建议就是,要真切的理解这个行业,它不是一个职业。要更好的思考,你在学习中的时候那些思维方式上的改变。然后应该通过它在比较广的视野下,去了解各个行业是如何与建筑师渗透的,我们如何跟其他领域产生接口,打开一些新的可能性。
建道在直造建筑事务所采访水雁飞 © CADE
访谈|朱怡晨, Joya Deng
初稿整理|谢如珪
文案/编辑|Joya Deng,栗茜
审核编辑|Yibo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