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line+ 朱培栋专访|从民营设计机构中成长迭代而来的、新型的、直面市场的创意工厂
2022/02/22
作者

朱培栋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2020FA青年建筑师 最佳实践奖

2019亚太区40位40岁以下卓越年轻设计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同济大学 建筑学博士

浙江大学 建筑学学士、硕士

浙江大学建筑系设计导师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 特许注册建筑师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合会员

对谈朱培栋

#赋能 #模式赋能 #类型赋能 #形式赋能


朱培栋与line+总有一种“自在恰如风”的少年气,他们积极地面对当下设计市场,持续研究,发挥创意,用设计真挚地服务场地。“赋能”不光旨在挖掘项目潜力,激发设计能量,更是为建筑师自己“赋能”——参与项目运作,获取话语权,完成职业使命。


1

朱培栋博士以研究型的工作方法,“空间赋能”的实践线索,积极而持续地介入设计的第一线,回应当代建筑学复杂背景下的设计需求及社会问题,并不断通过“场景构型”的方式,以建筑的创新和创作来实现空间价值的增溢及社会价值的平衡。

 

10003.jpg

朱培栋博士在2020FA青年建筑师奖决赛现场,最终获得最佳实践奖

 

640.png

朱培栋博士参加杭州求是社区微更新项目,接受中央一套采访

 

10004.jpg

朱培栋博士为浙江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分享“多义的边界”主题讲座

 

 

line+身份融合

 

 

朱培栋:我们工作室特别年轻,今年是第4年,对于一家建筑事务所而言,其实我们还处在婴儿期。但另一方面,在成立line+之前,其实我和凡浩已经在直面市场的多元化实践状态下积累了约十年的经验。所以如果要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来说,我们定位是一种从民营设计机构中成长迭代而来的、新型的、直面市场的创意工厂。

 

在我们的期望中,line+应当成为一个适应时势变化而不断生长的新型设计组织。我们介乎大型设计院与独立工作室之间,既有大院的服务和品质意识,同时兼备独立工作室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型工作模式。

 


 

 

空间赋能

 

 

朱培栋:我们希望有机会面对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多种多样的挑战,在这背后,我们有一条主线和逻辑,构成了事务所的工作方式及态度,即空间赋能。

 

赋能,是在商业逻辑下演绎而来的,但它不仅仅关注于商业。比如在面对城市时,我们往往会挖掘城市板块因为这个项目的建设会带来怎样的机会,或者造成怎样的潜在问题。这些是我们通过对于事物的感知,对场所的感知,对趋势的感知,来寻找、挖掘的一些机会。

 

在不同的场域中,我们所选择的策略是有所差异的,比如有模式赋能、类型赋能、形式赋能以及材料工艺构造赋能。

 

通过调整对于建筑师自身的定义和期待,改变我们的生态位,主动地链接产业的上下游的这种方式可以称为“模式赋能”。它颠覆了建筑师接到任务、开始设计、完成图纸、然后对现场进行管控的传统工作模式。

 

第二种是类型赋能,在建筑的使用场景下,不仅仅局限于以往定义的功能,它会随着人、时、地的原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它的一种空间定义也逐渐产生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比如在钱塘江博物馆项目中,我们探讨能否将独特的场地设计成在白天和夜晚具备同等生命力的模式,将传统博物馆的路线变成了两种功能的叠加,即一个24小时完全开放的城市观景台和一个日常开放的主题博物馆的叠合。所以博物馆即使在结束运营之后,也会为观者提供一个感知城市变化、钱塘江日新月异的公共空间。建筑中的两条路径交汇在屋顶的一个咖啡馆,它一方面作为中介,为整个空间提供了活力和载体;另一方面作为城市观景台,人们在这里偶遇,喝一杯咖啡,倚着夕阳余晖,远望钱塘江缓缓流淌。

 

 



钱塘江博物馆

 

10009.jpg

钱塘江博物馆工地照

 

在形式和材料工艺方面,才能凸显建筑师的基本功。建筑对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甚至是传播力,在当下我们常说的“颜值就是正义”往往也来自于形式、材料或是构造,这些是构成建筑的营造层面的底层逻辑。这方面也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不排斥建筑在当代作为一种媒介的职能,它使得建筑打破静态空间,成为一种流动的、有传播可能的图像。控制材料、控制工艺、控制形式,让他们发挥除了完成建筑本身场域空间营造之外的更轻的能量,也是我们探索的一个方向。

 

比如在伞之丘项目当中,一开始业主的意图只是做一个沿街商业,但是在整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只是用一种传统的策略和思路,会为项目带来很多遗憾。最终这个项目我们通过形式语言、材料,构造直接的叠合,使得形式更具有视觉张力和媒体传播性,为整个项目带来超乎预期的关注度和流量,同时我们也在这个空间中探讨新型的集成商业的原型。

 

刚刚提到的这4种类型,我们在不同的项目中都进行了实践。土地作为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和空间当中挖掘更多潜能,成为建筑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建筑师的一种责任。

 





“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

 

 

line+新的挑战

 

 

朱培栋:在项目的类型上,当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三个板块。

 

首先,除了我们本身在深入实践的乡村领域、高端的人居领域,文旅板块和小型公共文化建筑之外,针对城市的存量空间再利用,也即城市更新板块,我们正在做一些布局和探索,这一方面是城市的特色风貌和记忆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对既有空间的赋能激活。最近我们针对上海的老里弄空间如何在保留城市记忆和空间格局的同时向前发展,以及苏州的老工业遗存空间如何适应当代的复合功能,做了一些工作,今年应该能部分呈现。

 

10015.jpg

苏州平江街道H266文博园

 

同时,我们也在做一些海外的布局,正在尝试跨文化的实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工作节奏。今年我们赢得了美国的一个国际设计竞赛(美国旧金山湾区大型棕地开发项目),在接下来的时间跟北美的LDI 团队一起推动这个项目落地和最终实现。

 

10016.jpg

旧金山“FOREST”森林社区

 

第三个板块是在超高层领域,建筑师总是在对抗或者回应着地球的重力,而超高层往往是这种关系的极致反映,从想象空间到技术整合,对于建筑师都是极富挑战的课题。当下我们在5个城市有超高层的项目正在推进,也会考虑在城市高密度人居情况下,这样的空间形态如何从内在体验到社会外延,产生一些更积极的可能性。

 

10017.jpg

长沙南湖新城超高层综合体

 

建筑师有各种各样的实践模式,line+用在中国市场的独特实践证明:积极面对当下市场,充分发挥设计力量,建筑师可以通过为建筑“赋能”,使其在市场上获得极强的生命力。这多少能鼓舞很多青年建筑师——这依旧是一个对设计友好的时代。

 

 

line+建筑事务所

 

 

line+建筑事务所由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和朱培栋创立,是一家拥有国际声誉的多元化新锐设计事务所,目前分别在杭州、上海设有办公室。“line” 即边界,以建筑设计为基点,"+"旨在突破传统行业领城的明晰界限,以“空间赋能”作为研究与创作的核心策略,回应时代背景下城市与乡村的现存问题,从而实现建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价值迭代和释放。

 

从城市空间塑造到乡村文明振兴, line+始终坚持批判性思考,营建根植于地域和文脉特征的设计作品,回应并诠释当代文化的多样内涵。在保证高品质完成度的前提下,积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高端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实践、文化度假旅游等多种项目领域,深入挖掘商业逻辑下的潜在价值,致力于成为文化与商业缝隙中的摆渡者。

 

采访|栗茜

文字|激清  校对|栗茜

视频拍摄|郑凡琪

拍摄助理|侯玥

视频制作|郑凡琪

审核编辑|Yibo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