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休耕建筑专访|有“耕”有“休”,才是建筑师自然的节律
2022/06/16
作者

从左到右:沈洪良/蔡玉盈/陈宣儒

休耕建筑设计工作室于 2017 年在上海成立,团队专业经验涵盖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学校、音乐厅、酒店等公建类项目,专注于对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在充分研究合理性的同时,追求具有突破性、创造性的空间使用方式及空间体验。

1

1

“休耕”是一种态度

 

 

当有节律地生活,

有余力和闲心去热爱和体察这个世界的时候,

我们或许能够做出更加动人的建筑。

 

█  “休耕”是否包含对乡村环境的理解?还是仅仅指您们的工作方式(工作节奏或者项目体量的周期性变化)?亦或是两者皆有?

Z:“休耕”和乡村没什么关系,不过碰巧我们做了一些乡村环境中的项目,所以有点莫名地应景。

 

休与耕,大部分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期许吧。

 

我们不仅仅是建筑师,更是完整的“人”。当有节律地生活,有余力和闲心去热爱和体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做出更加动人的建筑。

 

这是个快进的时代,业主往往期待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代价来完成项目。当我们无力抗衡的时候,“休耕”也是一种自我警醒——慢下来,有取舍,更有爱地去面对设计的机会。

 

█  为什么选择创立事务所,而不是去某大院或者加入大型事务所?您们携手合作,基于什么样的建筑设计信念与共识呢?

Z:(矶崎新算大的事务所吗?可能它在规模上不大,但影响力还挺大的。我们的一个合伙人也在如恩工作过,也是挺大的事务所。所以我们也算是“大”事务所出来的设计师。)关于创立事务所,或许我们都在寻找更自我更自由的工作方式。当员工的时候需要去实现老板的构想,只有独立创作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建筑师,毕竟建筑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表达方式。

 

至于携手合作,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加上一点机缘巧合。年轻时候的很多决定其实不需要多少的深思熟虑,当然能继续一起往前走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 休耕建筑

 

 

求学大师也收获挚友

 

 

一份不错的工作固然重要,

对一个人的建筑观会产生很多的影响,

但同时似乎又没那么重要,

做建筑或许还是要依靠自我的修行。

 

█ 几位主创曾在矶崎新工作室工作,这段经历是如何锻炼“您们的心智”的?

 

Z:直白地说,就是累。强度密度都很高,工作类型非常多,前期到后期,模型到图纸。对那个时候年轻的我们而言是一种迅速的积累,能够了解关于做项目的许多方面。当然后来也引起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种生活,我有没有真的这么爱建筑,爱到不用睡觉?

 




于矶崎新工作室 @ 休耕建筑

 

█ 矶崎新是人们口中的天才吗?您们眼中的矶崎新是怎样的存在?

Z:公司的高级合伙人都是矶崎新的忠实追随者,在他们眼中老先生应该是“神”一样的存在。虽然我们对老先生没有这种情感,但这种敬仰也很有感染力。

 

那时候做项目,在一些空间或是节点的处理上,合伙人常常要求参照老先生的某个项目的某个做法,这是似乎致敬和追随矶崎新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一点都没有感受到他本人有这种执念。从很多层面而言,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先生,是公司里那个对设计保持最开放态度的人。

 

█ 在事务所最大的收获、与意料之外分别是什么?

Z:最大的收获,可能是一段有点热血的青春,毕竟觉都睡得很少。

 

遇见一起创业的队友应该算意料之外的事吧。

 

█ 世界那么多大师中,为什么会选择去矶崎新的事务所?如何看待海归学子首选大师事务所?

Z:刚毕业的时候,当然希望去更加有名望的、项目有趣的事务所,但至于是哪一家其实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面试的时候觉得胡倩小姐又美又知性,所以去了矶崎新。

 

不管是不是海归,大师事务所应该是很多年轻人的首选,毕竟能够接触到更好的项目资源。当然国内新崛起的大师级事务所和年轻事务所,也逐渐成为不错的选择。

 

一份不错的工作固然重要,对一个人的建筑观会产生很多的影响,但同时似乎又没那么重要,做建筑或许还是要依靠自我的修行。

 


@ 休耕建筑

 

 

建筑的生长无需特殊预设

 

 

即便那里还没有建筑,

却已经有了“空间”。

这令人感动又震撼。

 

█ 您们的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现代的、在地的,如何用现代的、几何化的设计语言传达在地性?比如您们贵州山地木屋用了3个完全不一样的几何形,其它项目中也常常出现几何形的纯粹体量,是有什么考虑吗?

Z:现代的、几何的,这种描述会有点标签化,我们其实没有对设计这么归类过。当然我们很关心场地的情况,设计中会有对应的意图,有时是关于如何融入环境,有时是关于如何和景观视线发生联系,有时是关于人如何在其中移动……作为这些意图的回应,加上一些积累的设计直觉,自然就会有形态的具体化和材料的选择。至于是否是现代的、几何的,其实我们没有特别的预设。

 




贵州山地木屋项目 @ 休耕建筑

 

█ 木屋外墙选择淬火木是因为贵州当地的气候条件吗?还有什么其它应对气候条件的设计策略呢?(不限于该项目)

Z:选择淬火木一方面是因为它非常自然,能使建筑和周边环境的状态相契合,另一方面在室外使用的木材当中,淬火木耐候性相对较好,成本可控。

 


现场制作外墙淬火木 贵州山地木屋项目 @ 休耕建筑

 

█ “与景观呼应”在事务所的多个项目里似乎都是设计的基点。在贵州大发天渠游客中心这个项目中是如何通过策略达到高差处理和呼应景观的双重目标的?

Z:大发天渠游客中心的原始场地在陡坡上的一处平台上。这个平台是天然的观景场所,人和对面的巍巍群山对望;但当站到这个平台边缘的时候,人又似乎被群山环抱了。短短几步的距离,人和自然经历了从相望到相拥的变化。

 

10017.png

现场勘察-原始场地的平台

 

即便那里还没有建筑,却已经有了“空间”。这令人感动又震撼。 

 

当我们去做建筑的时候,就想抓住那个天地之间、大山之间能被人感知的“空间”。所以,最终游客中心的建筑就是把人们一步一步、由远及近、由高及低引向大山,从相望到相拥的一个过程。

 





走向大山的建筑 @ 休耕建筑

 


大山里的音乐节 贵州大发天渠游客中心项目 @ 休耕建筑

 

█ 江西仙女湖的蘑菇木屋出于气候和视线原因完全抬升,但它的基础却比较“笨重”,是怎么考虑的?有什么建构上的考虑吗?

Z:底部的混凝土基础和钢柱本意是应该消隐的,在自然植被长得更好之后希望能够缓解这种“笨重感”。建构方面,我们希望横向的长窗带出无边际的视野,空间尺度上会更聚焦,更能强调景观的延伸。因此研究结构之后,在景观侧仅设置了两个不对位柱,并与窗分隔结合,在形体有上部漂浮的错觉,与融入场地、更为稳重的底部形成对比。

 




江西蘑菇木屋项目 @ 休耕建筑

 

█ 仙居酒店从效果图上来看,是以石材为主。据说这是您们新研发的立面材料,可以介绍一下吗?

Z:未来如果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再和大家分享,现在先保留点神秘感。

 




台州仙居酒店项目 @ 休耕建筑

 

 

用建筑进行社会实践

 

 

小事务所也能奉献微薄的力量。

 

█ 据了解,贵州团结村的这几个项目(大发天渠游客中心、木屋酒店、山间餐厅与酒吧)都是政府推动的扶贫项目。这些项目从方案到过审到落地的过程与其它项目有什么区别吗?(比如和当地的工艺团队合作上)

Z:团结村项目是由贵州当地的龙头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落成的,业主的负责团队是一帮实干的年轻人,从方案到落成,他们给予我们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远远超越我们经历的大部分项目。我们和业主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这也是这个项目最终完成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当然作为扶贫项目,会有很多工期、预算方面的挑战。比如由于预算有限、工期紧张,当时游客中心的内装、外装、景观、机电、主体结构、木屋酒店的钢结构及木结构,都分包于不同的施工单位,并且由于地处偏远,施工工艺水平普遍落后。为了能够有效率的与业主及各施工单位协调,我们在现场长期驻扎。“设计师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啊”是每天都要听到的问句,因此我们只能尽量在保持设计效果的情况下,一再地简化施工难度。最终的建筑,就是在设计效果、施工效率和施工经费中平衡的结果。

 

█ 在贵州大发天渠游客中心的材料选择上,为了唤回当地的集体记忆选择毛石等,而木屋酒店、江西蘑菇小屋都是用现代木材料。在乡村实践中,是否遇到过传统技艺与现代建造方式的矛盾?在设计阶段,如何考虑材料的选择?

Z:传统的材料通常是需要和现代的施工方法结合的,落地过程可以说是每天都碰到矛盾。在乡村中就是要抓个平衡,能够在当下完成的技术细节才是好的技术细节。

 

材料方面以建筑师的话来说就是“因地制宜”,要去决定吸取多少当地的文化记忆,并且还是可以在造价控制及技术水平保持下呈现的。

 

█ 您们做了一些乡村建筑后,对于乡村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Z:在乡村中做设计与城市不同,红线、退界或是间距从来不是最重要的考量,而是各个乡村特有的约束。比如基地的选址要考虑公共流线以避开不可迁移的山庙,景观方案要兼顾代表村里家族气运的树与岩石,以及场地的约束的也会影响了很多设计的决定。做木屋酒店的时候,地形陡峭复杂,布满原始岩层,我们只能通过反复的现场勘察,去决定每一栋木屋的定位、朝向和流线。同时所有建材都需要人工搬运上山,这也最终决定了我们用钢基座加木结构主体的建造形式,外墙的淬火木则以现场制作的方式完成。这些都能够减少运输成本,并且用简易的工法来达到设计效果。

 

640.jpg

木屋酒店场地勘察

 

另一方面,在独特的约束之下,没有城市密集肌理的乡村又给予了建筑师极大的空间自由。比如大发天渠旅客中心放线之后,我们在现场仔细地判断各个空间的位置是否适宜,并确认对望大山最好的视角后,将整个建筑旋转了15度。这是在拥有充分自由的场地空间中才能获得的结果,也最终成为决定建筑观览景观效果的关键点。

 

█ 除了乡建这个方向,事务所是否还有别的关注点?您们之前参加了一个社区美空间竞赛,对现代城市社区营造的关注点在哪里呢?

Z:我们倾向于关注社区当中的“人”。比如人的习惯,人的日常,人的记忆,人关心什么,人因为什么而快乐,等等。

 

我们参加的社区美空间竞赛当中,有一个是将旧的社区剧场改造成社区中心。当我们进入那个剧院的那刻,都不由自主屏住呼吸:成排的圆形吊灯下面是大片红黄蓝绿复古配色的座椅,漏雨的舞台墙上贴着村内投票写满“正”字的红纸。昏暗的剧院充满人的痕迹,这个空间制造出的回音里,仿佛有二、三十年前穿越来的场景。

 

因此当把剧场更新成社区中心的时候,我们希望不是以伤感的“抹去”作为更新的方式。

 

最终我们的方案是所有入围方案里面,唯一保留了这个剧场空间的。通过轻巧的改动,剧场变成了社区图书馆,茶馆,展览馆。谁说我们不能坐在剧场的椅子上看一本书,喝一杯茶,再到舞台上看个展览呢?正因为在本地人的集体记忆中有这样的剧场空间,他们值得拥有一个最特别的、围着一个剧场空间展开的社区中心。

 

最后我们的方案没有被选中,不过也不妨碍我们热爱自己的方案。

 






社区美空间竞赛-剧院的重生 @ 休耕建筑

 

█ 您们觉得小型建筑事务所在社区营造方面能发挥什么样的力量?

Z:微薄的力量而已。社区的营造依靠社会文化的养成,需要时间及大环境的更新,小事务所能贡献一点激活的可能,可能也仅此而已,毕尔包古根海姆的奇迹不是随处可见。

 

当然我们这样的小事务所,对于很多社区更新的项目而言应该是不错的性价比之选。

 


社区美空间竞赛-水波上的社区中心 @ 休耕建筑

 




社区美空间竞赛-大屋顶菜市场 @ 休耕建筑

 

 

当下即未来

 

 

朋友,家人,美食,美酒……

人生的维度很多,

可能在我们用心生活之后,

才能给出那种最不狭隘的答案。

 

█ 作为年轻事务所,迅速获得专业领域与大众认可的原因是?

Z:这……我们没有这么看自己。被问到这个问题只能说感谢肯定。

 

█ 当前特殊的市场与社会形势(地产下行、疫情影响)下,对于年轻事务所的挑战是?如何面对?

Z:曾经在在同行的帖子中,学到两句话。

 

一句话是“有尊严地活下去”,这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很大挑战,疫情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我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尊严”和“活下去”,缺一不可。

 

另一句话是“学会放过自己”。业主也好,竞赛也好,总会有人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成果。内卷之下一定有人上,而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要放过自己,不要为丢掉的项目惋惜。业主也是我们的伙伴,耐心等待合适的伙伴出现,是件困难但重要的事情。

 

█ 目前有没有您们比较关注的建筑事件类型?(可以用最近的项目分享一下么)

Z:向公共打开,与社区共存是现代建筑的主流话题。常常看到一个又一个希望融入普世生活的建筑概念,比如开放的大平台、屋面,不需要买票就能进入的内部公共空间。但在中国成功实现的还是少数,大多都成为一个“禁止进入”牌子后面的不公共空间。

 

怎么去把控私有及公共的空间过渡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场域研究,我们在成都的学校竞赛在这个方面做了一点点突破,是一次将社区空间以理性及感性的方式融入到学校规划的尝试。

 

10049.png


10048.png

 

橘色的步道是深入校园的一条公共流线,与校园活动共享空间但并不交叉。市民可以随时通过边界走入校园,散步,遛狗,遛娃,观看操场上的一场比赛,穿梭于校园中的树林与山丘,或在预约时段借用学校的报告厅和图书馆等设施——校园即公园。

 



成都竞赛图纸 @ 休耕建筑

 

 

█ 有什么想对仍在建筑界耕耘的青年学子和青年建筑师说的吗?

Z:享受生活吧。

 

朋友,家人,美食,美酒……人生的维度很多,是不是要做建筑,如何才能做好建筑,可能在我们用心生活之后,才能给出那种最不狭隘的答案。我们与各位同行们共勉。


专栏编辑|Jiqing

作者编辑|林之茜

审核编辑|Yibo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