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活动家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爵士荣获了2023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项是国际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
2023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师,设计风格微妙而有力,低调而优雅,以“惜墨如金”的笔触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对现存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尊重。通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设计,无论是新建,还是翻新和修复的建筑,他对建筑的功能性和易用性进行了重新构想,并籍此应对气候危机、改善社会关系并振兴城市的发展。
“获得这一殊荣,能与那些曾经为建筑领域带来无数灵感的历届获奖者们列在一起,我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奇普菲尔德表示:“我把此次获奖视作一种鼓励,我将继续关注建筑的本质和意义,会更加重视建筑师在应对当下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方面的挑战中能做出的贡献。我们深知,身为建筑师需要扮演一个显著角色,通过不懈地互动互联,不仅要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更要去创造一个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必须超越这一挑战,并帮助和启发下一代,让他们有远见和勇气来担当责任。”
莫兰综合体, 照片由 Simon Menges 提供
他的建筑职业生涯横亘四十多年,所完成的一百多个作品纷繁多样,涵盖了市政、文化、学术建筑领域,还包括各类住宅和城市总体规划等,遍及亚洲、欧洲和北美。
2023年度评审辞中提到:“在公共领域,他致力于呈现和定义低调但充满变革的市政面貌——即使是私人委托,其风格精简,规避画蛇添足、远离潮流时尚,一切都在向当代社会传递出最切题的讯息。将淬炼出的设计方案以深思熟虑的方式付诸实施,虽然近年来不那么明显,这种能力是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可持续性即相关性,它不仅消除了多余的东西,而且是创建物质和文化上都可持久的建筑的第一步。”
奇普菲尔德充分考虑了建筑对环境和历史的永久性影响,接纳现有的一切,在与时间和地点的对话中进行设计和介入,并采用和更新每个地点的当地建筑语言。詹姆斯·西蒙美术馆(德国柏林,2018年)位于Kupfergraben运河沿线的一个狭长岛屿上,通过作为博物馆岛入口的宫殿桥与河岸连接。宏大却低调的柱廊令人叹为观止,将一个露台、一个宽敞的楼梯和许多开放空间围拢起来,可以让充足的光线射入宽阔的建筑入口。其设计让人们视野开阔,能够由内至外观赏到更丰富的景色,甚至看到相邻的建筑和周围的城市景观。
主办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他充满自信但绝不傲慢,从不跟随潮流;他直面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联,并秉持对历史负责和为人类服务的态度努力加以维护。他的作品优雅而精湛,但他对自己设计成就的度量却是社会和环境福祉,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特纳当代美术馆, 照片由 Simon Menges 提供
在翻新工程中,他精准的设计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敏锐的见解,他始终着眼于挽救原有的设计和结构,而不是完全用现代建筑取代。奇普菲尔德感慨道:“作为一名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建筑意义、记忆和遗产的守护者。城市是历史的记载,而建筑通过岁月的洗礼也会变成历史记录。城市是动态的,它们不会在原地静止,而是不断地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拆除了一些建筑,并用其它建筑取代它们。因为人们选择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只保护最好的建筑”的观念是不够的,对那些能够反映城市演变丰富性的特点和特质,还需要考虑对它们进行保护。”
柏林新博物馆(德国柏林,2009年)始建于十九世纪中期,在二战期间被摧毁并荒废,奇普菲尔德在修复过程中展现出他对保存和重建增建两者之间的审慎辨析。这是一场新与旧的对话,过去的建筑被放到显著的位置,从而营造出充满现代性的场景,例如,一个全新的、非常醒目的主楼梯,两侧的墙壁上显现出原有壁画和旧材新用的手法,甚至还带有被战争破坏的痕迹。宽阔的室外空间成为所有人的交流场所——包括那些从未进入过画廊的人。
胡美兹博物馆, 照片由 Simon Menges 提供
评委会主席、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阐述道:“当前,许多建筑师都将客户委托视为扩展其自身作品集的机会,而他却用精心挑选的技能、精准的工艺来应对每一个项目。有时需要一种张扬而具有纪念意义的手法,有时又需要他不能留下自己的痕迹。但是,他的建筑将始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他的终极目标是为造福更多人,不追随潮流反而让他的作品得以永存。”
旧行政官邸大楼(意大利威尼斯,2022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十六世纪,他对这座位于市中心的建筑的修复和再造重新界定了它的市政功能,首次对公众开放。他坚持建筑和工艺水乳交融的理念,通过自己的工作流程升华了两者间的伙伴关系。传统工匠复原了原始的壁画、水磨石和粉彩地面以及石膏装饰等,揭开了历史的层层面纱。经过修复的建筑现在可以从上方和内部欣赏到景色,露台、展览活动空间、礼堂以及由一系列拱门串联而成的画廊空间都一览无余。
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成为服务社会的公共事业,例如当初主要作为参赛队伍和赞助商临时接待场所的美洲杯大楼(西班牙瓦伦西亚,2006年)。建筑室外空间比室内空间更大,悬挑的观景台十分宽敞,分布在每个错落有致的平台周边,有些观景台的进深可达15米。奇普菲尔德利用二层的零售商店和无障碍平台为公众设置了一个活动场所,在那里可以纵览运河和城市的美景。通过这一层的一个坡道可直通场地正北侧的公园。他对莫兰综合体(法国巴黎,2022年)进行了翻新和扩建,涵盖了高档住宅和经济适用房、零售和餐厅场所、酒店和青年旅社、装置艺术空间和城市屋顶花园,为社区重新注入了活力。建筑师沿着原有建筑的底部设置一系列承重拱廊,将新建体量托起,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聚集空间,吸引人们进入或者穿越这段从莫兰大道通向塞纳河畔的全新视觉通道。
猪名川陵园礼堂和访客中心, 照片由 Keiko Sasaoka 提供
无论是公共还是私人建筑,他的作品都为社会赋予了共存和交流的机会,既促进了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又保护了个体独特性。
爱茉莉太平洋总部(韩国首尔,2017年)就实现了个体与集体、私人与公共、工作与休憩的和谐统一。玻璃幕墙上的垂直铝板提供遮阳功能,帮助调节温度和自然通风,并呈现一种半透明感,促进了建筑的使用者、周边和观察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公共中庭、博物馆、图书馆、礼堂和餐厅等公共设施使得办公空间得到平衡。中央庭院可让视野延伸至附近的建筑,而多个空中花园则进一步促使了社区内部与外部元素的互动。
在位于北摄山脉的猪名川陵园礼堂和游客中心(日本兵库,2017年),在这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融合,兼具独处和聚会的场所,既可觅得平静,也可参访探寻。这些相互联系的元素,在拥有红色泥土般质感的整体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室内外的楼梯和小径顺应地势,营造出连绵不断的空间体验,隐蔽的无教派礼堂和游客中心彼此呈对角线排列。
2023年度评审辞中写道:“在不同的城市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座一眼就认出来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而是看到了针对每种不同情况而设计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尽管他的每座建筑都彰显着自己的存在,同时又能与周边社区建立新的联系。他的建筑语言既遵从基本设计原则,又能灵活地适应本地文化,实现了真正的平衡……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将欧洲古典主义、英国文化的复杂性,乃至日本的精致风格融为一体,是文化多样性的结晶。”
奇普菲尔德的重要作品还包括河流与赛艇博物馆(英国泰晤士河畔亨利镇 ,1997年)、美洲杯大楼(西班牙瓦伦西亚,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苏格兰总部(英国格拉斯哥,2007年)、特纳当代美术馆(英国马尔盖特,2011年)、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密苏里州,2013年)、Joachimstraße园区(德国柏林,2013年)、胡美兹博物馆(墨西哥城,2013)、潘克拉斯广场办公楼(英国伦敦,2013年)、西溪天堂·悦庄(中国杭州,2015年)、皇家美术学院总体规划(英国伦敦,2018年)、霍克斯顿公馆(英国伦敦,2018年)、西岸美术馆(中国上海,2019年)、苏黎世美术馆(瑞士苏黎世,2020年)、洛克·外滩源(中国上海,2021年)和陶溪川文化区(中国景德镇,2022年)。
奇普菲尔德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52位获奖者。他目前居住在伦敦,并在柏林、米兰、上海和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开设办事处。2023年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将于今年5月在希腊雅典举行。
评审辞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为了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反映出的天赋、远见和责任感,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人类社会和人居环境所做出的持续和卓著的贡献。戴卫·奇普菲尔德的职业生涯以持久专注、风格严谨和作品的一致性而著称,奖项宗旨中的两个核心诉求在他这里实现了无缝地整合与平衡。
基于建筑师本人对这一学科深入和持续地领悟,他对自己在建筑中所追求的目标所做出的回应谨慎、精心、准确而冷静。这些回应从来都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也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相反,他从始至终关注的是更长远的目标,对公民和公共利益的不懈追求。
爱茉莉太平洋总部, 照片由 Noshe 提供
戴卫·奇普菲尔德不辱使命,他很好地平衡了每个项目的相关性和地位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他谨遵建筑学科的知识和原则,这既需要智慧,也必须谦逊;在特定的项目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需要同时具备才华和经验。在经手的每个案子中,他都巧妙地选择了对项目最有帮助的工具,而不是那些可能只会标榜建筑师艺术天分的东西。因此在修复或翻新现有建筑和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这位天才建筑师有时几乎“隐身”了——比如翻新柏林博物馆岛上的建筑,而对密斯·凡·德·罗标志性的作品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修复则更为甚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接受全新的建筑创作项目时,他可以把广博的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建筑特点总是优雅的、内敛的,具备永恒感,并辅以干净利落的结构和精致的细节,每个作品都彰显出清晰的风格、令人惊喜、蕴含丰富的底蕴并自信地存在着。在这个过度商业化、过度设计和夸张的时代,他始终能实现平衡:无论是在现代极简主义建筑语言和表达自由之间,抑或在抽象陈述和严谨优雅之间——而且从不缺乏复杂性。
旧行政官邸大楼, 照片由 Richard Davies 提供
保持着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的设计质量,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涉猎广泛:涵盖从公共市政和商业建筑,到住宅和零售建筑等各种类型。但从职业生涯的早期起,博物馆就一直是他的特别关注点。无论是景区里的小规模独立作品,还是城市中显著而又往往复杂而精致的大型纪念物,他的博物馆作品向来无视“博物馆是精英文化场所”这一观念。他一次又一次地诠释了博物馆设计的真实要求:不仅要为艺术创造一个展示场所,还要与所在城市交织为一体,打破界限,邀请广大公众参与其中。他的博物馆建筑一再地创造出新的市政空间、新的城市动线,以及整合城市现有肌理的新路径。
在奇普菲尔德手中,博物馆从建筑学和博物馆学的“金丝雀”转变为能给市民生活带来改观的场所。宽阔的室外空间使它们不再是艺术品的堡垒,而是交流、聚会和观赏的场所,建筑本身也成为送给城市的一份礼物,一个共享之地,即便那些从不进博物馆的人也乐在其中。简言之,他的建筑在看似矛盾的理念之间实现了大局的平衡,既作为建筑设计自身必须是完整的,整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同时创造出了与城市和社会的关联,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地区风貌。
海浦沃斯美术馆, 照片由 Iwan Baan 提供
戴卫·奇普菲尔德坚持不懈地追求多样化、坚实和具备连贯性的作品,他时刻进行着对“本地特色”的严肃思考——或称之为“地方精神”,也就是建筑所在地日益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城市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座一眼就认出来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而是看到了针对每种不同情况而设计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尽管他的每个建筑都彰显着自己的存在,却能与周边社区建立新的联系。他的建筑语言既遵从基本设计原则,又能灵活地适应本地文化,实现了真正的平衡。他将柱廊元素纳入到欧洲项目,在中国项目中则融合了庭院元素,他使用当地材料的手法相当高级又巧妙,而在复杂结构中则能运用常规技术。从他的建筑作品中始终流淌出的诗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将欧洲古典主义、英国文化的复杂性,乃至日本的精致风格融为一体,这是文化多样性的结晶。
在公共领域,他致力于呈现和定义低调但充满变革的市政面貌——即使是私人委托,其风格精简,规避画蛇添足、远离潮流时尚,一切都在向当代社会传递出最切题的讯息。将淬炼出的设计方案以深思熟虑的方式付诸实施,虽然近年来不那么明显,这种能力是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可持续性即相关性,它不仅消除了多余的东西,而且是创建物质和文化上都可持久的建筑的第一步。
皇家美术学院总体规划, 照片由 Simon Menges 提供
在体验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时,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特质之一往往就是经典,这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特质。经典不在于风格,而在于对建筑行为和艺术责任的忠诚,对维特鲁威三个基本原则的忠实:坚固、实用和美观。奇普菲尔德并没有着眼于创造标志性的、孤芳自赏的建筑表达,而是交替运用内敛和大胆,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诠释着建筑的角色。
戴卫·奇普菲尔德坚信,在地球这个人类家园变得日益脆弱的时代,建筑师的角色就是培育新的方式方法以改善人们的生计和生活。他的愿景已不仅仅是把单个建筑融入其所在地点和文化,而是拓展到对地点和文化更广泛的定义和理解。
近年来,戴卫·奇普菲尔德履行这一职责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建筑,而是将他有关空间和环境的专业知识用来规划和保护他的第二故乡——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的景观。在这里,他设立的RIA基金会希望能为保护这个地区相互交织的景观、土地传统以及农业和生态出谋划策,在未来几十年间帮助保护和拓展生态系统,以应对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
鉴于戴卫·奇普菲尔德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严谨、正直和切中肯綮,已经超越了建筑学领域的范畴,彰显了其对于社会改良和环境改善的执着精神,我们将2023年普利兹克奖授予他。
获奖者简介
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爵士1953年出生于伦敦,在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的一个乡村农场长大。大量的谷仓和各种农舍建筑给他带来的惊叹充溢在童年回忆中,他对建筑的最初而强烈的实物印象由此形成。
“我认为好的建筑会提供一个环境,它在那里,但它又不在那里。就像所有意义重大的事物一样,它们既是前景又是背景,而我一向对前景不太感兴趣。建筑可以对我们的仪式和日常生活进行强化、支撑和帮助,我最喜欢也是最享受的生活体验是让平常的东西变得特别,而不是让特别的事物成为所有。”
他1976年毕业于金斯顿艺术学院,1980年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毕业,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具有批判思维的建筑师,学到了如何重新构想每个元素的潜力,从而让每个项目的意义都超越建造任务本身。
照片由 David Chipperfield 提供
“设计不是用颜色和形状来堆砌,而是要发展出一系列兼备严格性和结果的问题和想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选择哪条路径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并且在过程中取得成果。”
他曾效力于建筑大师道格拉斯·斯蒂芬、1999年度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和已故的200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理查德·罗杰斯。1985年在伦敦成立了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后来又在柏林(1998年)、上海(2005年)、米兰(2006年)和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2022年)设立了办公室。
他的早期职业生涯始于伦敦斯隆街,为三宅一生的门店做室内装潢设计,后来在日本从事建筑工作。河流与赛艇博物馆(英国泰晤士河畔亨利镇,1989–1997年)是他在自己故乡承接的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此后他继续在海外从业,早期成功作品包括柏林新博物馆(德国柏林,1993-2009年)的重建和再造,以及詹姆斯·西蒙画廊(德国柏林,1999-2018年)。他把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归结于在职业生涯的成形阶段,在海外为当地文化建造建筑的经历。
Joachimstraße园区, 照片由 Simon Menges 提供
合作一直是他的从业实践的基础,他坚信:“事实上,好的建筑来自于好的流程,而好的流程意味着你要与多种力量接触与合作。”四十年间,他创作了一百多个纷繁多样的作品,涵盖了市政、文化、学术建筑领域,还包括各类住宅和城市总体规划等,遍及亚洲、欧洲和北美。
柏林新博物馆,照片由 Ute Zscharnt 为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提供
随着他的建筑实践变得越来越丰富,他对社会和环境福祉的倡导也越来越鲜明,他谴责那些不为当地社会服务,而臣服于全球经济大鳄的建筑商品化行为,谴责就此形成缺乏永久性的意识,导致气候危机。“建筑师不能置身事外,需要与社会同行。诚然,我们或许可以挑衅和抱怨,我们也能够找到可兹效法的东西。但我们首先需要一个规划框架,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有优先次序。从本质上讲,我们现在不得不期盼,环境危机能让我们重新思考社会事务的优先顺序——追逐利润并不应该成为激发我们做出决策的唯一动因。”
近年来,他对加利西亚社区赋予厚爱,奉献热情。加利西亚是西班牙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但这里却以高品质的生活而著称。2017年,奇普菲尔德成立了RIA基金会,赞助相关研究和理念推广,协调规划未来的发展,沿着阿劳萨湾的海岸线推动以当地为核心的自然和建筑环境保护,籍此应对全球挑战。
旧行政官邸大楼, 照片由 Alessandra Chemollo 提供
奇普菲尔德曾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奖(英国,2011年)、欧盟当代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西班牙,2011年)以及海因里希·特森诺奖(德国,1999年)等奖项。他曾入选皇家美术学院院士(2008年),被授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绩勋章(2009年),被日本艺术协会授予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建筑)奖(2013年),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成员,也是美国建筑师学会和德国建筑师学会的荣誉会士。
2012年,奇普菲尔德主持策划了以“共同基础”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6年至2017年被选为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的建筑学导师;并于2020年担任Domus的特邀主编;他曾于1995年至2001年在斯图加特国立美术学院建筑系担任教授;2011年在耶鲁大学担任建筑设计专业“诺曼·R·福斯特”客座教授。
他于2004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2010年被封为爵士,并被授予名誉勋位。
专栏编辑|Yihan
发文编辑|Shixin
审核编辑|Zy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来源普利兹克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