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加入澳大利亚全球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丹顿·廓克·马修(Denton Corker Marshall, 简称DCM),2007年成为合伙人,曾担任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亚联邦建筑师协会奖评委,擅长跨文化的建筑设计和规划,担纲主持了大量的中澳两国的规划建筑项目。他主持设计的项目曾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建筑部的金奖,这些项目包括:南宁欧景城市广场、北京王府井乐天百货、西安汇诚国际、九江学院体育馆和逸夫图书馆改造、成都麓湖住宅等。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上海立达学院智慧(教育)综合楼、广州骆驼总部、西安欧亚学院学生中心、九江学院智能制造中心等。
DCM 建筑事务所
█ 作为澳洲头部建筑设计事务所,DCM一直保持着高品质的产出,属于DCM的方法论是什么?
G:DCM是澳大利亚获得国家奖和国际奖最多的公司之一,在英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设有分部。今年是DCM成立的50周年,迄今为止,我们在37个国家完成了近600个项目。从设计上来讲,DCM遵循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在经营方面,三位创始人John Denton、Bill Corker和Barrie Marshall分工明确,各有所长。他们长达40多年的合作,使DCM的设计具有非常强的连续性。在今天,年轻一代的合伙人已经成为了事务所的中坚力量,我们努力地在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DCM墨尔本办公室 © DCM
DCM合伙人-50周年庆典现场 © DCM
设计的维度
█ DCM的建筑作品都高度抽象,背后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什么?抽象形体如何回应自然、城市、历史文脉?
G:DCM深受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但又有明显不同,从设计细部来看,我们的作品非常注重机械美和构成美。常规的建筑设计追求体量感,而DCM时常是反过来的,我们将三维转化成二维,追求轻盈的、薄的感觉。
从设计上来讲,我们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有独特的理解。例如英国巨石阵展览馆的国际竞赛方案(2008,未建成),我们考虑得更多是对比关系。首先,巨石阵是天然石材,我们使用的是金属,构成材料的对比;巨石阵给人的感觉是高涨的,我们的展馆做得很扁平,这是水平和垂直的对比;展馆还有一半空间在地下,形成地上和地下的对比。
英国巨石阵展览馆国际竞赛中标方案(未建成,2008)
效果图:整体鸟瞰 © DCM
效果图:地上和地下空间 © DCM
模型 © DCM
如果说第一个巨石阵展馆的选材是永久的,那么第二个巨石阵展览馆实施方案(2013,建成)就给人一种临时的感觉。建筑轻盈地落在地面上,像铺盖一样随时可以卷走。二者产生永久和临时的对比、厚重与飘逸的对比。
巨石阵展览馆(建成,2013) © DCM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澳新军团厅位于堪培拉的中轴线上,建筑体量庞大,但通过非常“二维”的薄翼屋面,变得十分轻盈。同时,利用地形改造,建筑被半埋起来,原本10米高的展厅只露出地面4到5米,成为原有建筑环境的衬托。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澳新军团厅:
首都堪培拉中轴线鸟瞰 © DCM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澳新军团厅:
轻盈的薄翼屋面和墙体 © DCM
DCM的建筑给人极强的理性感,是因为建筑背后有非常强的逻辑,并且这个逻辑是所有人能读懂的。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墨尔本博物馆,它的对面是澳大利亚世界建筑遗产、迄今仍在使用的墨尔本皇家展览馆。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希望展现每一处建筑,反映出我们的时代的特点。
墨尔本博物馆 © DCM
█ DCM创造了众多城市地标类项目,同时也参与城市设计。您如何看待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G:我们的建筑思路往往从城市开始:到底要为城市提供什么?这样的出发点使我们做的不是局部的工作,而是城市的工作。布里斯班总体规划是一个代表项目,世博会以后怎样恢复城市的生机?我们用9个部件做了一条1.7公里长的长廊,将世博会场地串联起来,使这里成为有名的地标。一个设计,如果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就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重要部分。
总体布局 © DCM
长廊 © DCM
█ 对于新加坡亚洲广场这样的项目,DCM如何突破地域限制,赢得重要国际竞赛?
G:新加坡的规划理念是高密度路网小地块分隔,亚洲广场占据两个地块,中间是城市道路,同时又是消防通道。新加坡是一个非常热的地方,如何创造出白天和夜晚都舒适的环境,是我们规划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在两栋楼的底层罩上白色屋盖,把它叫做“冰块”,它有点像广东地区的骑楼,但我们把整个广场都罩起来了,它变成城市尺度的巨大“客厅”,有6000平方米。我们说服当地规划部门接受屋盖这个设计,同时让消防通道保持畅通。亚洲广场有了“冰块”以后,地面永远是凉的,光线舒适柔和,人们中午都在这里休息。这种处理不同于中国南方城市的大量“城市广场”,充分地反映了“人”在设计中的意义。这个项目建成后,立即成为新加坡规划当局最推崇的城市设计典范。
新加坡亚洲广场:“冰块”屋盖 © DCM
新加坡亚洲广场:城市客厅 © DCM
█ DCM有亮眼的桥梁项目,从墨尔本城市之门、塔斯曼纪念大桥到金沙湖步行景观桥、网桥,似乎从结构为主的简洁干练,逐渐偏向景观化设计。可以聊一聊桥梁的设计理念吗?
G: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我们在设计桥梁时,也很注重时间因素。Melbourne Gateway是墨尔本最有名的地标之一,如果时速100公里驶过桥梁,全程需要13秒,在13秒的时间里,桥梁展现给人的形象是不断变化的。南宁城市之门也突出这种时间性,700米长的道路,一侧是一朵完整的花,另外一侧的花朵则由十几个散落的花瓣组成。在城市入口,可以看到完整的花朵,随着开车驶过,这朵花就在人们的视线中散开了,形成非常强的动态感。
墨尔本城市之门 © DCM
墨尔本城市之门:构件细部 © DCM
南宁城市之门 © DCM
南宁城市之门:构件细部 © DCM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把三维转化成二维,桥梁设计则相反,我们希望把二维的平面变成三维的空间。例如网桥,立体造型搭配灯光,原本在远处不可见(扁平)的桥梁变得可见(立体)了。
网桥夜景 © DCM
网桥日景 © DCM
桥梁设计还涉及到结构问题,像金沙湖步行景观桥,它必须由庞大的结构支撑,这个结构应不应该藏起来?我们的观念是:结构既然是桥梁的一部分,那就应该把它展示出来,甚至是利用起来。这也是化消极为积极。
金沙湖景观步行桥效果图 ©DCM
在中国的40年
█ 西安汇诚国际项目获得国家最高建设奖——鲁班奖。西安文化底蕴深厚,该方案又富于现代感,这个设计的核心与亮点是什么?
G:汇诚国际的意象源于“碑林”和“手机”,当业主表达出希望用石材造一栋高层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碑林,因为它是西安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再者,汇诚国际的业主从事移动通讯业务,回国沟通方案时,我身上刚好带了三台手机。这三台手机立在我手上的瞬间,概念自然而然出现了。
设计理念 © DCM
汇诚国际外观 © DCM
这个项目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好形体,如何通过体量变化改变体量比例。如果把它比喻成“面包”,中间体块的颜色变化后,正对人们的立面变成“三片面包”,整体就变得更加修长。修长立面上变化的窗户犹如中国书法,由110个立面方案层层筛选、优化而来。
立面 © DCM
窗洞 © DCM
夹在两个石碑中间的金属体块采用穿孔铝板,它是东西两侧的遮阳构件,不仅避免阳光直射,而且使室内享有通透的景观,在室内外均形成了独特的效果。
塔楼中间金属体块的室内效果 © DCM
在读书的时候,陈从周教授我们园林课,他说中国园林是“七分主人,三分匠人”。我过去的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有好的业主,才可能有好的设计。汇诚国际就是这样的典型,业主有极高的要求和认真的态度,这个态度贯穿全过程,甚至延续至后来的物业服务,这也是项目获得鲁班奖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部大堂 © DCM
█ 您在中国有很多高端住宅项目落地,包括成都麓湖住宅、广州骆驼总部等,精品项目的关键是什么?
G:“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从生活出发,让住在里面的人更舒适,对设计师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在过去的商业化时代,很多开发商把主要精力用在宣传上,大家很重视形象问题,但实际上,形象和内在是并重的。近几年,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房子就算设计得再好,都不一定卖得掉。这个时代可能又是一个新的时代。
广州骆驼总部 © DCM
成都麓湖住宅 © DCM
█ 中国建筑竞赛市场还比较“年轻”,您觉得国际设计竞赛应有怎样 “游戏规则”,才能真正吸引优秀的事务所参与?
G:公正,透明,专业。
█ 20世纪80年代,DCM以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的项目进入中国市场,DCM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未来有望成立中国工作室吗?
G:中国的建筑市场在过去20年间发展迅速,很多地方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有条件和机会在中国做出一流的作品,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们对开设分部持有开放的态度,DCM曾经在世界各地有超过10个分部。实践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水准的设计,设计集中在总部是有绝对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获得重要的大型项目委托,也会成立项目分部来指导施工。我们一直有这个准备,只是等待时机!
DCM首个中国项目: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 © DCM
建筑就是建筑
█ 2002年,您结束了从事十年的顶端私宅设计和建造工作,以中国项目经理的身份加入DCM,后来又成为DCM合伙人。这个时间节点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身份的转换对您之后的设计带来哪些影响?
G:我30岁来到澳洲,40岁加入DCM,45岁成为DCM合伙人,这都是重要的人生节点。加入DCM于我而言,是我专业生涯黄金时代的开始,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也有可以发挥的专业技能。成为合伙人后,我的责任变重了,不仅关乎设计,还涉及管理问题,以及市场和客户关系的问题。
龚耕住宅代表作:Villa No.5, Armadale House, 工业厂房爆改 © Greg Gong
█ 您在建筑行业深耕多年,您个人的职业发展轨迹基本上是留学生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能否为当下年轻建筑师们提供一些职业发展建议?
G:欲速则不达。爱因斯坦20多岁就可以写相对论,但建筑师似乎不可能,像弗兰克·盖里和路易·康这些大师,都是50多岁才真正“开窍”。中国的速度太快了,给人营造出很快就能看到结果的假象。建筑设计要经历很漫长的过程,只有耐心沉下来做,才可能有机会成为好的建筑师。
工作照(从左至右:John Denton-DCM创始人, 冉宇-汇诚国际项目业主, 龚耕-DCM合伙人)© 汇诚国际
█ 您有多年教书经验,可否为年轻建筑师推荐1-2本设计相关的书籍?
G:我看的书非常多、非常杂,但就建筑书籍方面,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学问在书外”。如果说有一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应该是汉斯立克的 《论音乐的美》。这本书告诉我们,音乐就是音乐,同理,建筑就是建筑。
西安汇诚国际立面 © DCM
成都麓湖住宅立面
发文编辑|Yiwen
审核编辑|Zy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