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urian Ghinitoiu
「温哥华之家」位于温哥华的主要入口处,正是固兰湖街桥 (Granville bridge) 到达市中心时的三叉口处。由此形成的三角形地块一直未得到开发。开发商 Westbank 邀请BIG在现状复杂的此处设计一栋高层住宅,BIG 首先绘制了场地的限制条件,包括街道退线、距离桥梁至少30米的安全距离,以及保证邻近公园采光不受建筑遮挡的硬性要求。在考量所有的限制之后,可用土地只剩下一块小三角,几乎无法用于塔楼建造。
© BIG
© Laurian Ghinitoiu
© Laurian Ghinitoiu
按照当地规范要求,建筑物在低于30米处时需与周围的桥梁保持30米的安全距离,30米以上的高度则不受影响,所以 BIG 将高于30米的楼层楼板面积加倍。因此,温哥华之家在低楼层段表现出轻巧精致的姿态,随着楼层向上生长,体积不断增大,看上去像一只从瓶子里放出来的精灵。 看似超现实的大胆造型源自对环境的尊重和高度回应 。
© Laurian Ghinitoiu
BIG创始合伙人Bjarke Ingels说,“「温哥华之家」传承了纽约曼哈顿的熨斗大厦,塔楼避开了地面的交通和噪音,重获了失去的生活空间。继承了熨斗大厦的传统,温哥华之家不是形式过剩或刻意追求风格的结果,而是其所在的环境的产物,是对三叉口的狭窄场地、对邻近建筑物和公园空间的关注。”
© Laurian Ghinitoiu
© Laurian Ghinitoiu
「温哥华之家」是温哥华短暂但极其成功的城市政策历史新阶段的一部分。塔楼和裙楼的设计是对本土“温哥华主义”建筑类型学的新诠释:一个新的都市主义裙楼搭配一座细长的塔楼,在激活步行街的同时保留穿过城市的视野。住宅大楼的高度和滨水的优越位置,使住户能够同时看到山与水,收获温哥华壮阔的自然风景。
© Laurian Ghinitoiu
作为获得了LEED绿色建筑铂金认证建筑,「温哥华之家」满足了社区对真正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渴望。它在居住密集的社区中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可持续中心。连接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可以满足住户多元的出行需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 Laurian Ghinitoiu
© Laurian Ghinitoiu
© Laurian Ghinitoiu
© Laurian Ghinitoiu
作为城市设计的典范,「温哥华之家」对充满挑战的地块条件进行了创新性的升级利用,展示了在城市基础设施周围被遗忘的“灰色地带”是如何通过设计的巧思成为富有价值的公共空间,为艺术和群体活动提供发生和分享的场所。通过将桥底区域改造成公共艺术空间,弥补了城市文化活动空间的短缺。「温哥华之家」不仅仅是一座醒目的文化设施,它更象征着温哥华这座城市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为温哥华人的健康与生活谋求更大的福祉。
© Laurian Ghinitoiu
© Laurian Ghinitoiu
© Laurian Ghinito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