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2021/11/02
作者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对影像需求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快速及时和多元化

我们对影像内容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并且通过视频形式呈现了多位大师的专访

此次,ArchiDogs受邀参加了在杭举办的

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我们未来也计划将视野转向

与建筑和空间相关的纪录片的制作与产出

01


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The 5t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2021”)是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是集纪录片推优、提案展播、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本届年度主题为“感·知”,于2021年10月22日-25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



年度主题——“感·知”(Perceiving,Knowing)



上古以感为因、知为果,中古以知为因、感为果。在电与核的当代,知经由实验抵达,感并非生成知。两者相互隔离、相互支撑。手握摄像机和话筒,指尖调动软件万千指令,纪录片工作者始于感,抵达知,纪录片始于对物质世界的复制而抵达生成。


纪录片大会是与公众共享“感”与“知”的平台。这是IDF的集体理想。


IDF组委会引用陆九渊语录赠予各位:


“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


“事·情”“世·界”“东·西”“生·活”“感·知”,IDF 试图以一种延续性的主题引导,不断建立与普及纪录美学本体精神。



“记录之光”展博单位——展播数量历年之最 多部作品首映登场



“纪录之光”展播单元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培养全城市民观影习惯、聚焦国内外优秀纪录片艺术思想而设置的纪录片阅读单元,旨在围绕国际优秀作品的展播与映后交流、传递学术视野、培育纪录片观众、形成前沿话题的讨论,将全球优秀纪录片的文化魅力渗透至百姓生活中,以此打造一场全民分享的纪录片艺术盛宴。


“纪录之光”作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窗口,是最具公共性的版块,将高质量的展播片目与深层次的映后交流相结合。本届“纪录之光”展播单元共展播纪录片47部,为历年之最,其中长片28部,短片13部,系列片6部。

本次展播片单兼顾了海内外成熟导演和新锐作者,多位知名导演新作在中国首映,展播片目风格多样、话题多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片单中,全球首映5部,亚洲首映11部,中国首映15部。本届“IDF提名”评优单元所有入围的纪录长片均为中国大陆首映,又如《1970》《堡垒》《山寨屏幕》《瓶装歌曲》等多部优秀纪录片则为亚洲首映,长片与短片首映率达95%。

此次展播场地包括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象山校区,并首次与杭城文化地标之一的蝴蝶剧场合作,拓展了西湖周边公共空间的展播场地。在注重防疫工作的同时,本次展播活动将延续线上线下结合的映后交流方式,增设部分场次的导赏和映后对谈环节,入围导演将通过网络,越洋与西湖的观众交流创作感悟。

其中纪录杭州城中村拆迁的短片《瓜山》让人印象深刻:



《瓜山》

The Drifting-Away Surroundings

导演:周佳鹂

摄影:谢逸杰

中国|40min|中文

瓜山预告片:https://v.qq.com/x/page/h3304af0es8.html



内容简介:⼀个城市在成长着,总会有它的滞留物,瓜山就是这样⼀个被折叠了的城中村。影⽚通过⽆⾔的群像、散开的视⻆,以平静克制的语⾔记录下⼀个乏味的小村⼦和那⾥平凡的⽇常,在⼀次搬迁中,它们静默地消失。“最深邃的是表⾯的⽪肤。”当摄影机以⾜够的耐心去擦拭空间、凝视⼈们,⽣命和时间的动⼈,会像⼀个个漩涡⼀样翻涌⽽出。




导演介绍:


周佳鹂,电影学博士。学者、编剧、导演。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教授,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纪录片作品《瓜山》《建筑的身体》,编剧作品《一次虚假的告别》《云霄之上》《雨落屋瓦》,著有《生成的两重面向——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等。



导演阐述:


2018年我第⼀次到杭州城北的⼀个城中村调研,这个村⼦有⼀个很诗意的名字“瓜山”。 ⽠⼭的四周是林⽴的⾼楼,它被城市围绕,像⼀⽚洼地,好像是城市⽣长过程中的滞留物。它是过渡的状态,是“即将消逝“和“还未到来”的并置。尽管表⾯看起来,瓜山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和事,但它的“乏味”恰恰是吸引我的地⽅。我没有主动赋予任何镜头以涵义,我想⽤影像本身的耐⼼,去反复进⼊⽠⼭,去擦拭这个空间,与那⾥的平凡待在⼀起。


《瓜山》剧照


后来瓜山拆迁了, ⼀度我有些沮丧,心想拆迁真是⼀个令⼈厌倦题材。我们没有改变拍摄⽅式,⽠⼭的⼈们,也像往常⼀样,他们⽆⾔地承担着⽣活的往复,好像再沉重的东西,都可以静默地消化。⽠⼭被封住了,不被再允许进⼊了,我们也感觉镜头可以停在这⾥了。


我想这是⼀部所有期待的故事都没有发⽣的纪录⽚,也是⼀部需要抱着良善的⼼愿去观看的⽚⼦。总想到瓦莱⾥的诗“最深邃的是表⾯的⽪肤。”我试着通过事物⾃身的涌现,看到⽣命和时间本身。



影片短评:


观看《瓜山》的过程,是非常令人惊喜的。面对“拆迁”这样一个经常被镜头聚焦的主题,《瓜山》呈现出了非常不同以往的影像,在这部短片中,故事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人的故事,也不是拆迁这种社会议题下的冲突奇观,而是人生活在这样的空间中,与空间作为整体所共存共生的平淡真切的生活叙事。


《瓜山》剧照


片中的镜头大部分都以一种旁观的,遇见式的感觉在呈现,平静且克制的写就了时空错行的无言诗篇。虽然面临拆迁,但瓜山生活的一切都还在继续,菜市场依旧熙攘,孩子依旧在巷间穿行,人们工作后的傍晚还是会在路边打上一杆台球。


《瓜山》剧照


时间仍在慢慢地向前走,直到搬运和破拆的出现,才让人真正地意识到这里的人们正在逐渐离开,这里的空间正在逐渐破碎。


《瓜山》剧照


时间不会停下,久存过往的空间轰然倒塌,最后水泥砖墙砌起,曾经鲜活的这一方空间已然消失。这种消逝在静默的影像中,反倒变得更有力量,直抵人心。



《瓜山》现场映后谈:

嘉宾:周佳鹂(导演)、谢逸杰(摄影师)、肥内(影评人)

主持人:苏七七


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苏七七:为什么以“瓜山”这个城中村作为拍摄对象?


周佳鹂:瓜山是杭州城北黄金地段的一个城中村,它必然地面临了拆迁的命运。当时的开发商特别有情怀,想要记录点什么,于是我受到他们的邀请前去调查。在调研过程中,我接触了到很多人与事,对瓜山的这个地方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所以虽然后来开发商的这个项目没有进行下去,但是我个人还是决定把它拍摄出来。我觉得瓜山太值得被记录了,这种值得是因为它太平凡了,像每一个我们生活过的地方,像每一个我们熟悉的城市的角落,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有很日常的生活本身。


苏七七:我们能在这部片中感受到一些影像上的探索性,所以想请问导演关于影像的观念与方法是怎样的?


周佳鹂:其实我是一个电影理论的研究者,主要做的是德勒兹的影像理论。在拍摄纪录片之前,我正好遇到了理论研究的瓶颈,所以我希望以实践的方式继续去验证和探索,我也希望努力拍摄出一部能够呈现德勒兹电影观念的纪录片。


左:谢逸杰  右:周佳鹂

西湖纪录片大会


在拍摄过程中,我和我的摄影师(她是我多年的学生)都特别容易被某种微小、朴素的事物吸引,也很容易被材料本身打动。虽然我们认为这些内容不一定能打动别人,但是我们觉得只要坚持用影像去洞见,影像本身也会显示出力量。我不想赋予发生一切的内容太多解释,影像本身就够了,表象自然也生成了隐喻。


当然我们也拍到了瓜山相对戏剧性的一面,比如拆迁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最终我没有选择在片中放入故事线的原因,首先是我不太想关注拆迁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事件的意义,其次我认为杭州人的生活本身不是戏剧性的,是很静默的。就像片子那个扛柜子的镜头——特别重的柜子压在人物很单薄的身型上,他在楼梯上慢慢往前走。图像直接呈现出来的这种状态,是我心中最符合瓜山的那种克服矛盾时安静的、内在的力量。


-


以上就是本期在场的全部内容

此次西湖纪录片大会之行

让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也会继续与大家分享更多

与建筑和空间相关的优秀影像作品

还请期待~


作者|郑凡琪

专栏编辑|Yihan

发文编辑|Yiwen

审核编辑|Linq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