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有站无城
20世纪50年代,火车站的规划设计经历了“有站无城”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车站建筑虽然宏伟壮观,但是环境艰苦,配有风餐露宿的站前广场,功能单一且缺乏与城市的互动,是比较疏离的“城市大门”。
该时期的工程包括北京站与长沙站等。
北京站-首都之门
图片源自澎湃新闻
1959年建成的北京站,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以内,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
图片源自网络
北京站站房大楼高耸而对称,是中华民族传统风格与斯大林式风格的集合体。站房以双曲扁壳的屋顶大堂和高三十余米的琉璃钟楼组成,建成后的北京站立刻成为了巍峨雄伟的首都之门。
图片源自网络
然而车站周边交通割裂的问题使其与城市之间存有一道缝隙,无法为旅客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这也是第一阶段——有站无城的弊端所在。
第二代:站城分置
随着客站的旅客运输量逐渐增大,新的火车站模式考虑将市内交通运输体系编织进站房规划,经过这样的策划,最终形成综合的交通枢纽体系,加强了通行的便利程度。
上海站、北京西站、郑州站等则是这一时期的杰出项目。
上海站——交通枢纽
图片源自澎湃新闻
1987年划时代的作品上海站正式启用,经过了几次的迁改,新建成的车站被上海市民称为“新客站”。新客站站房总面积9.7万平方米,前后广场面积达10万平米,设计上实现了南北开口、主楼采用高进低出、跨线候车的方案。
图片源自澎湃新闻
上海站将长途客运连入火车站,也设有专门通往地铁的快速进站口,主进站口前方的地下也设有出租车停靠站,乘客可以很方便的从城市涌入站台,站与城的联系逐渐被考虑进来。
图片源自新民网
上海站的疏漏在于其没有较为整体的前瞻性规划,但是它初步考虑了城市和火车站的联系,开创了站城分置的先例,这种形式随后逐渐风靡,被不断探索并加以实践。
第三代:依站建城
随着大型换乘枢纽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型的依站建城的策略浮出了水面,公交枢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组织交通,而是向旅客中心转变,以车站为核心,植入商贸文化等功能,这样的建设原则塑造了人群的活力与凝聚力,改善了地方经济。
北京南站、武汉站、广州南站、上海虹桥站都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
上海虹桥站——商贸平台
图片来源腾讯网
上海虹桥站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在2010年投入使用,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之一。
图片源自网络
客站总建筑面积44万平米,平面呈长方形,使用钢管混凝土柱-钢桁架组合的框架结构。
图片源自网络
上海虹桥站除了与轨道交通和巴士线路接轨外,由于引进了日本新干线和港铁的地产开发的思想,客站还有着丰富的商贸活动,100多个品牌在此经营,提供各类休闲服务设施,包括了餐饮、文化、购物等,由此产生了无数商业效益,上海虹桥站至今都是旅客购买力最高的车站之一。
图片源自网络
自此,火车站的巨大人流量被发掘并加以利用,被用来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代:站城融合
现下,伴随着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环境、资源、人地关系的矛盾进一步被激化,火车站期待着经济转型和智能化,迎来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该阶段站城融合的理念是TOD模式的分支之一,起源于日本,主张将站点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保证旅客们在一定的步行半径内到达所需求的功能空间,同时建立该车站综合体对周边城市的引导作用,实现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在这一阶段的优质工程包括有杭州西站、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站、广州白云站等。
杭州西站-”云”城核心
杭州西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近西溪湿地,作为杭州铁路发展的“西翼”,杭州西站自然而然成为了城市的门面之一。
©奥观建筑视觉
该客站于2022年9月22日启用,整体造型取自“云”的概念,在塑造多位一体的交通枢纽的同时弘扬江南文化。
© 筑境设计
从区域角度看,西站辅助了长三角一体化,为从上海到杭州的“G60科创大走廊”概念添砖加瓦。同时它的开通增加了湖杭、沪乍杭、杭临绩、杭温等新线路,加强了杭州西部的对外交通可达性。
© 奥观建筑视觉
图片源自杭州网
从城市角度看,它似乎补足了杭州东站的弊端,和周边环境的融合度很高,同时发挥了TOD的特质——将来会以杭州西站作为核心打造一个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云城”。
© 奥观建筑视觉
从建筑角度看,西站高大宽敞,四面通达,占地15公顷,规模为11台20线,采用“上进下出”模式。客站共9层,其中地上5层,地下4层,从上到下囊括了城市花园、候车服务、进出站、综合交通设施和城市轨道与停车设施等,服务全面,筹划得当。
© 奥观建筑视觉
西站的设计无疑是新颖的,它提出“云谷”、“云厅”、“云门”等概念作为“云”意向的表达,无论是对建筑内立面的理解还是流线的规划,都能令建筑更好的服务于城市。首先,它拉开了两个站场的距离,在中间形成了28米宽的进站通廊,名为云谷,纵向连接了地铁层、广场层、站台层和候车层,使建筑实现高效通行,通透的无柱空间高大而宽敞。这样的设计颠覆了以前对火车站外立面的重视,而是呈现出一种新型内立面,这也是顺应了如今进出站流线都设置在建筑内部的趋势。
© 杭州西站枢纽
© 奥观建筑视觉
图片来自浙江新闻
其次,云门作为城市综合体形成站前的公共空间,它不单单是一个代表城市意象的立面,还是连接站房和周边的综合开发项目的功能体。
© 筑境设计
云厅的创新则是把传统的单调的线性空间改成了更为开阔的、向四面延伸的空间,十字天窗筛下充足的阳光,改善了旅客候车体验。
© 奥观建筑视觉
不仅如此,该客站还开创了高铁线雨棚上盖的先例,引入办公和酒店功能,不仅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还将核心与周边城市编织在一起,打造了更高效的动线。
© 奥观建筑视觉
杭州西站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科技而创新的、散发着场所精神的城市纽带,亚运会来临之际,西站将成为杭州的门户之一,带领杭州进一步迈向国际化的舞台。
嘉兴新站-旧城新生
无独有偶,由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嘉兴新火车站也生动诠释了站城融合的理念。
© CreatAR Images
图片源自MAD官网
嘉兴新站位于嘉兴主城区南湖区的核心,原建筑建于1995年,曾经承载着建党的重要历史,经过时间的洗礼设施变得老化,且与城市逐渐割裂。2019年,MAD着手新火车站的扩建工程,将城市公园体验延伸进车站,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全下沉式的火车站。
© 奥观建筑视觉
©CreatAR Images
新改造的火车站工程没有仅仅停留在火车站本身,还包括了对站前几十公顷的人民公园的升级改造,拆除了围墙,加强了公园的南北轴线和通达性,修复了植被,以此重塑人民公园在嘉兴人心中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火车站带来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 MAD
同时,MAD注重老房子历史的保留,设计没有大动干戈,1:1复建了老站房,同时引入一些当地烧制的砖窑作为建筑立面,并将交通、站前枢纽以及车站配套都藏于地下。新站使用了具有漂浮感的金属屋顶和大片玻璃幕墙,屋顶天窗引入明亮的自然光来确保室内的舒适。
© 奥观建筑视觉
© CreatAR Images
此外,MAD还在站前广场植入了商业文化业态和酒店功能的建筑,丰富了人文互动的空间。
站与城
随着时间与城市化的推进,居民生活、出行、交流方式,以及日常节奏的加快,都逐渐影响着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而火车站作为一个客流量极大的载体,其公共空间的塑造更为重要。如果火车站在过去的作用是处理来往客流,而21世纪,火车站又如何能满足社会和经济的目标,和城市一同成长?
作为城市的第一张脸,不同的城市脉络、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火车站的设计,让体验升温,让记忆回归,让生态主导,或是连结区域的主题塑造城市名片,或是通过参与式的设计方式实现亲民和活力,都是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站与城的关系,从疏离到缠绕,昭示了一项理论从稚嫩走向成熟。
新的站城关系会是什么?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专栏编辑|Yihan
发文编辑|Yiwen
审核编辑|Zy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750862877479026&wfr=spider&for=pc
https://www.gooood.cn/jiaxing-train-station-china-by-mad.htm
https://www.gooood.cn/hangzhouxi-railway-station-by-cctn-design-china-railway-siyuan-survey-and-design-group.htm
https://www.gooood.cn/daqing-west-integrated-highway-passenger-station-by-had-architects-studio-a05.htm
https://www.gooood.cn/sungang-choochoo-garden-shenzhen-by-urban-planning-design-institute-of-shenzhen.htm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8P8AP7K0532KV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