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青山周平专访|从空间设计到社群运营,建筑师如何为时代赋能?
2022/12/05

青山周平

Shuhei Aoyama

(下文简称为A)


事务所: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教育经历:

大阪大学建筑学士,

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出生于日本广岛县,1998-2003 毕业于大阪大学工学部,2004-2005年作为日本政府文 部科学省派遣交换留学生前往Sint-Lucas建筑学院和巴黎-国家高等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学习。2005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并获“最佳硕士论文奖”。


2005年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他就来到了中国,2005年起在SAKO建筑设计工社任设计师,2008年升任设计室长,同年获日本商业空间协会设计大赛奖银奖。2012年在清华大学修读博士学位,2012年成为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2013年起同时任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2014年创立了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01/向胡同学习,做自然生长的设计

01/向胡同学习,做自然生长的设计



█您现居CBD,早年曾在北京胡同中生活了很长时间。您在胡同中完成的改造项目被大家熟知。胡同生活带给您怎样的思考?


A:胡同是一种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城市空间,胡同和CBD二者带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CBD中任何元素都是被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包括道路、建筑、景观。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体现自然生长的状态,而非被设计师百分百控制的状态。在阿那亚的味从山海甜品店、杭州的失物招领、北京的木木社区项目中,我采用更多的自然材料,其中部分设计更加偏向手工建造。


640.jpg

阿那亚味从山海甜品店,2021


640.jpg

失物招领杭州天目里生活提案店,2020


640.jpg

北京木木艺术社区改造,2019

©B.L.U.E.ArchitectureStudio


当代的设计技术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的信息,高效地进行逻辑运算,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工智能技术在逐步超越人类才智。作为建筑师,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如何发掘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在胡同生活中得到的一个答案是:建筑师需要更好地识别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我在胡同中不断观察和学习共享和开放的生活模式。生活在胡同中的居民将心目中“家”的范围扩展到胡同中,所以有些居民在胡同里不穿衣服、不戴口罩。这种行为方式体现的就是共享和开放,在其它地方很难感受到。


640.jpg

南锣鼓巷大杂院住宅改造,2015


胡同中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一比一的平等关系。如果没有树,胡同这种居住环境是不存在的。胡同里房子的屋檐长度、房间深度和北京夏、冬季的日照角度有关。夏天,阳光被屋檐完全挡住;冬天,阳光能照射到房间最深处。在CBD,建筑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们通过空调、玻璃等新技术来控制自然。我想胡同里人和自然的协作关系能给当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这和目前推崇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契合的。


640.jpg


640.jpg


640.jpg

北京白塔寺大杂院改造,2018

©B.L.U.E.ArchitectureStudio


█您怎么看待CBD的发展?


A:我认为CBD未来会有较大的变革。CBD大约一百年前在西方城市中出现,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人们集中在此进行办公、消费等活动。今天,数字化经济高度发展,加上这几年疫情的出现,让人们越来越无需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进行集中活动。在我看来,CBD空间的核心价值正面临危机,需要转型。



02/弱化视觉形式,用空间连接彼此



█您在「阿那亚酒店社区」项目中强调了“共享空间”这个概念,能和我们聊聊吗?


A:做“共享空间”和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关。今天有很多“共享”的概念,比如“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这些概念背后是合理分配经济、便捷提供资源的考虑,而“共享”空间则是希望创造人与人之间新的连接。


█您特别关注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A:相比过去,今天我们并不强调人际连接,血缘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单位关系,这些原有的人际连接的平台和媒介正在不断消失和瓦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庭并独居生活。现在东京约有一半的家庭是单身独居。我们希望创造符合当下社会环境和科技的新媒介,能够增强人际关系。


今天人们更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个人审美、生活方式而相互联系。生活在北京、上海两地的人会因为都喜欢玩滑板而产生交集,进而在某个空间中产生连接,我将这类空间称为“新城市中的新村落关系”,这种“村落”是动态的,不像传统村落,存在于一个固定的空间里。我们希望能够为大家打造这样的“村落”。


640.jpg

阿那亚唐舍酒店,2021

©B.L.U.E.ArchitectureStudio


█如何用空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能用具体的项目聊一聊如何打造这样的“村落”吗?


A:阿那亚唐舍酒店所处的海边度假小镇距北京约3-4小时的车程,与大都市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距离,有营造“村落”般安全感的天然优势。在空间处理上,我们把唐舍酒店(二层之上的)整个平台抬高,使被抬高的客房空间呈现一种与外界隔绝的安全感。选择在这里下榻的客人在生活方式和审美上有某些共同点,这种共同点也可以使他们相互交流时更有安全感。


640.png


640.jpg

阿那亚唐舍酒店,2021

©B.L.U.E.ArchitectureStudio


成都的%Arabica咖啡店中,我们设置了一个环绕中庭四周的吧台,爱喝品牌咖啡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吧台座位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人们围坐喝咖啡的时候可以看到设在中庭的水面。客人之间不一定有语言交流,却可以保持舒适自如的状态。这样的体验在疫情开始后尤为珍贵。


640.jpg


640.jpg

成都·%Arabica(宽窄巷子店),2022

©B.L.U.E.ArchitectureStudio


疫情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虚拟化,但人们对与人相聚的渴望本能是不会变的,我们希望设计的空间能够提供与人相聚的体验和感受。


█您会在项目建成后进行回访吗?人们的使用感受和您在创作中的预期一致吗?


A:我们会去做实地考察,但可能不会特意针对业主或使用者进行具体调查。上海的%Arabica咖啡馆项目完成后,我们去过好几次,路过项目附近的时候,我会专门停留十到十五分钟。更多情况下是我自己去感受空间氛围。


█方盒子和平台空间似乎是您常用的空间原型?弱化形式、从原型出发的设计是否会缺乏辨识度?


A:我比较在乎的是我们从表面上看到的视觉造型背后的逻辑:联合人的关系,或者联合空间的关系。方盒子是建筑学中最纯粹的形式。数学意义上最纯粹的形式是圆,但是在建筑施工中会很麻烦,因为建材都是方形棱角。我不太在乎建筑表面的形式,更关心建筑空间背后的形式关系,所以我用方盒子造型多一些。


我运用抬高的平台来体现建筑空间的隔离感。比如昆山的半舍民宿和阿那亚的唐舍酒店,这两个度假酒店同属一个品牌,一个是离上海比较近的江南水乡,一个离北京比较近的海边小镇,客人都是从大城市来休闲度假。我们通过抬高的平台这样的空间格局来实现距离感和安全感,营造更舒适的空间体验。


640.jpg


640.jpg

昆山半舍民宿,2021


640.jpg

阿那亚唐舍酒店,2021

©B.L.U.E.ArchitectureStudio



03/捕捉身心感知,拓宽“家”的边界



█刚刚您在对胡同的解读中提及“家”这一概念。您在实际项目中多次延用“家”的概念,您如何理解“家”?


A:首先,我认为“家”的概念会越来越重要。传统概念里家是由血缘、婚姻关系形成的,具备婚姻、血缘关系的人们同住一个屋檐下,形成一个家。现在这种传统的概念已逐渐弱化,而未来的“家”会更加多元化,不一定与血缘或婚姻关系有关,甚至不一定与房子有关。“家”可以被延伸到城市的各个地方,比如图书馆、咖啡厅,等等。现在很多办公场所结合“家”的概念,增加了厨房和休息空间;很多汽车也强调移动的“家”这个概念。以日本为例,以原来的传统家庭形式,现在很多老年人无法生活,于是同龄老年人按照实际的生活需求出发,一起生活,这构成了新的家庭形式。


640.jpg


640.jpg

“生活之内”艺术展——城市寄生家具计划,2019

©B.L.U.E.ArchitectureStudio


另外,“家”的概念与感官感受有关。比如当我们闻到类似童年妈妈做的饭菜味道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家”的意象。平时生活中,我们通过视觉感官获得关于外界环境大约85%的信息量,其它的信息是我们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其它感官获得。互联网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信息来自视觉和听觉,所见所闻管控着我们对外界的整体感受。我们设计线下实体空间时,会强调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比如材料的质感,光线、温度和声音的变化等等。这些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应该是实体建筑空间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640.jpg

阿那亚唐舍酒店,2021


640.jpg

昆山半舍民宿,2021

©B.L.U.E.ArchitectureStudio


█比如在您的宁波的「蔚来中心」项目中,以“家”为概念创造了令人留恋的空间体验。能和我们聊聊吗?


A:蔚来是非常强调社群的一个品牌,他们非常在乎车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村落”,能够为因蔚来这样的品牌而相遇的人提供相遇共处的空间,促进大家彼此认识、交流。在这个空间里,大家能有比较自然、舒服的感受。宁波蔚来中心的二层空间就是为蔚来会员提供的类似“村落”的空间。我们把入口设计得很隐蔽,隐藏在不起眼的小径之后。这种路径很重要,像阿那亚酒店项目,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是一种营造心理和物理距离感的天然“路径”。由于该项目位于商场内,我们设计的入口比较隐蔽,产生一种物理上的距离感。从商场非常热闹的空间经过小径进入到这个相对私密的空间,能产生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感受。我们通过平面布局和细节设计来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


640.jpg


640.jpg


640.png


640.png

宁波蔚来NIOHouse,2021

©B.L.U.E.ArchitectureStudio


█您在很多作品中为使用者设计了理想的聚集空间或居所。如果设计自己的家,它是什么样的?


A:我希望自己家的室内空间和户外空间有比较好的连接。理想情况下,我可能会将家散落在不同自然环境中,比如在海边、山里、河边、城里,不同地点各有几十平米的小空间,我会移动生活。


█似乎您更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


A:是的,虽然这个和现实还是有矛盾的,如果我不上班,不是建筑师,或许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生活(笑),但作为建筑师,需要和团队一起工作,不像作家可以一个人在自然环境里生活写作,城市还是更方便些。



04/超越“乙方”角色,研发空间运营规则



█我们关注到您的“400个盒子社区”计划已经在多个地点落地,包括福建泉州的一号盒子。能和我们聊聊吗?


A:最开始我们其实没想到这个概念设计能落地。我们的运营也是一点点开始尝试的,由于疫情,进展不是特别顺畅,有各种问题出现,我们也是边实践边学习。

福建泉州的一号盒子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和业主建立的新的合作模式。我们这几年接触很多类型的业主,包括国企、私企,还有政府,他们手里有大量的物业,包括原来的一些厂房和商场,因为产业的转移、商业模式的变化、疫情以来线上办公的普遍化,城市里越来越多的物业空置出来。我们收到很多与过去不同的合作邀请,业主方会免资与我们合作,我们不需要建造房子,合作运营然后利润分成。泉州的项目就是这样。它位于泉州的一个老城区,由企业牵头并负责老城区的整体更新,我们做的是其中一个项目。


640.jpg

"400个盒子社区"


第二个特点在于新的诉求。项目本质是空置物业的内容更新,这是我们较少接触到的需求,且我们之前没有考虑过社区项目可以有多样化的商业收入结构。如果盒子社区只是作为一个青年公寓,收入只有每月的房租。但泉州的社区,除了公寓租客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比如会员,几万名会员的会员费会产生一部分营收。另外因为这个社区已经吸引了很多年轻群体,有些品牌方会在这里举办活动或合作,咖啡店酒吧、游戏厅等商业区域会产生营收,例如举办跨年庆祝之类的活动,这是另外一个收入来源。目前我们也在做一些线上小程序、APP之类的互联网产品,将来完成后也会提供一定的营收。


在这几年的运营过程中,我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最近我们和原来的业主、几个项目赞助人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以推进更多这样的合作。常规的项目中,我是设计师,作为乙方给甲方提供设计的服务,只是一个服务方。但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超越了单方面提供服务的乙方角色,变成自己推进项目的甲方,这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


640.jpg

400个盒子社区设计

©B.L.U.E.ArchitectureStudio


█在后期建筑和运营的维护层面,泉州一号盒子社区遇到过棘手的问题吗?

A:盒子社区并没有百分之百完成,我们现在还处于继续研发的阶段。比如最开始的时候每个盒子的内部是没有空调的,但后来发现很多使用者需要在自己的盒子里面装空调。我们选择把小型空调与盒子的内部空间设计结合。同时让空调的供电方式更理想:最初我们采用电池供电,但电池还是比较麻烦,所以后来采用插座模式。现在还在继续推进盒子内部家具的模块化和盒子本身的模块化。我们希望“盒子”成为像乐高一样的小部件,易于组装,不需要很多高级的技术和工具。


我们需要考虑怎样通过运营使得这个社群变得活跃,如何组织活动来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让使用者快乐、积极地融入到社区中。我们也在尝试用互联网技术来完善我们的运营模式,比如用手机小程序、APP发起活动,招募参与者。


640.jpg


640.jpg


640.jpg


640.jpg

泉州一号盒子社区

©B.L.U.E.ArchitectureStudio



05/在中国,直面文化差异下的机遇和挑战



█您接手的酒店、居住等类型的商业建筑中,在空间审美、材料选择、尺度把控等方面的室内设计有浓厚的日式风格。作为日本建筑师,是否会因这种设计风格占有市场优势?


A:我觉得中国现在主流的审美风格已经不是日式的,可能前几年日式风格稍微受到更多关注。现在流行的“网红风格”已经和日式风格有一些距离了。我更想讨论的不是这种视觉上可见的“日式风格”,而是不直接可见的部分,比如室内外空间的通透感,这是日本建筑空间中很常见的感官体验。我小时候在日本长大,受日本传统建筑的熏陶,很喜欢这种感受,已经深入骨髓了。


我做设计的时候会注意室内外的通透性,模糊室内外的界限,比如上海的%Arabica咖啡馆项目。疫情期间,我们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大家对户外空间的向往。每周末,不少人去露营,在阳台、露台这些有户外感的地方喝咖啡放松。


在日本现在很多年轻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也会看到大量的户外空间设计。我觉得这种室内室外结合,半户外空间的设计和控制,是建筑设计创作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过去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室内空间,建筑师通过建筑的形式做一个室内的空间,但接下来建筑师应当多关注连接室内、室外的半户外空间。


640.jpg


640.jpg

%Arabica咖啡上海建国西路店,2019

©B.L.U.E.ArchitectureStudio


█作为外籍建筑师,在中国实践有没有什么困难?如何通过感知与理解场地,实现建筑的“在地性”?

A:我是外国人,很难通过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来了解项目的在地性。我对文字资料的理解跟中国建筑师相比还是很浅的。所以理解项目场地特点时,我会运用所有的感官来感受场地空间的氛围和特性,像动物一样去感知,就像猫,猫对空间是非常敏感的,它会很快地找到令自己舒服的地方。我经常在第一次去看场地的时候,闭着眼睛感受。我不是“看”这个场地,更多的是感受场地的氛围。


另外,我会寻找项目所在地的地方特色材料或工艺,比如石头、工艺品,发现这些地方特色之处,学习理解并加以运用。通过这些方式,我希望创作的空间能体现出当地特色,创造出只存在于此处的建筑。


640.jpg


640.jpg

场地考察中的青山周平

©B.L.U.E.ArchitectureStudio



06/分享创新理念,畅想未来生活



█「看不见的生活」是您的首个个展,展览对团队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看待策展?


A:展览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阶段性整理自己过去创作的一个节点。展览有三部分:首先常规介绍我们过去和现在在做的项目;第二部分,类似我们之前做的城市寄生家居的艺术展,表达我们对城市一些方面的批判性思考;第三部分则是围绕刚才所提到的,用身体思考空间的议题。


640.jpg


对我个人来说,这次展览也是个人整理作品的机会。另外,我们的展览不仅仅针对建筑学背景的观众,也考虑到一些非建筑专业背景观众,在内容上增添了很多有意思的部分,并设计了有趣的展览形式。我们希望大家能通过展览意识到生活是多元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也因此,展览的名字叫“看不见的生活”。


640.jpg


640.jpg

展览照片©B.L.U.E.ArchitectureStudio


█相比其他设计事务所,B.L.U.E.最具竞争力的是哪些方面?


A:我们比较在乎的是项目创新。创新不是来自我们自己想怎么样,而是来自对时代需求的解读或者观察。


█作为媒体团队,我们非常欣赏您团队的项目宣传角度和品质,在事务所宣传方面你能不能进一步聊一聊?


A:其实媒体宣传部分我们并没有做得非常好。被大家所熟知,首先可能是因为之前我参加的一档综艺节目被大家关注。其次我们做的项目容易与当下人们产生共鸣,吸引大家的关注。比如盒子社区,其所探讨的不仅仅是建筑问题,与现在的大城市中年轻人的生活、新的生活方式有关,因此获得很多建筑之外的媒体关注。


访谈|Yujia、Yutong

撰文|Yutong

专栏编辑|Jiqing

发文编辑|Yiwen

审核编辑|Shixin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