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形式追随什么? 最好的建筑会是什么样子
2024/01/24

近日,杭州文二菜市场改造引发了众多关注,其中最大的亮点便在于咖啡店的置入。店铺位于菜市场临街西南角,一层吧台售卖咖啡,二层则摆放一些桌椅供客人休闲聊天。


网友们纷纷表示“下午买完菜还能随手买杯咖啡,简直是一举两得“。老板也反馈道,虽然是试营业阶段,但人流量很大,时尚文艺的业态结合传统生活的烟火气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关注。


据悉,后续菜市场还将引入各类主题活动,如创意市集、音乐会、脱口秀等,激活老旧市场的生命力。


可以看到,翻新市场的逻辑不仅在于保留原有的记忆,更是通过引入多样的功能以及营造舒适好看的环境来吸引人们打卡,形成人群的汇聚。


事实上,这种功能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建筑不再局限于形式满足单一的功能,而是面向行为的集合,逐渐变得新颖多元。让我们进一步以一些相关案例为引,试图分析功能的模糊化对建筑生成逻辑与表现手法的影响。

01

Mayoral新仓库物流中心 /System Arquitectura



提到工厂,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一个个巨大的方盒子,由于其具体的服务对象与通常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这种建筑类型与人群和城市的关系较为疏离,似乎也被习惯性地排除在有关“设计”的讨论中。不过,专注于工厂设计的西班牙建筑事务所System Arquitectura呈现了工厂美学性与人文性的另一面。


1.jpg

©Fernando Alda


在事务所最新释出的Mayoral物流中心项目中,设计理念基于工厂与城市的对话,希望巨大体量的工厂能够以一种柔和地方式融入周围环境。因此,整体建筑外观选用弧形,以缓和尺度建筑之间的体量差异。


2.jpg

©Fernando Alda


同时,设计元素试图与早前由同一事务所改造的Intelhorce纺织工厂呼应,挖掘与唤醒所在场地马拉加原有的纺织工业历史。织物语言被选用为维护结构的形式,并通过半透明的效果体现出与原仓库的对话。


3.jpg


4.jpg

Intelhorce纺织工厂 ©Fernando Alda


5.jpg

©Fernando Alda


最终,旧仓库在优雅的拱门环绕下呈现出动态的美感,整体宛如轻薄的、在风中飘荡的“纱”一般。形式的隐喻与感官的共鸣共同结合,将工厂与城市记忆捆绑在一起。


6.jpg

©Fernando Alda


瑞士莲巧克力之家也是将工厂与城市历史、肌理融合的优秀案例。在常规工厂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其立面材料主要采用红砖以契合周边建筑工艺。建筑西北角打破完型,形成入口广场,塑造了舒适的城市界面。


7.jpg

©Raphael Alu


8.jpg

©Stefano Graziani


除此之外,该项目还体现了一种工厂模式的创新,即除了工业生产,还置入陈列、购物、食品研究等众多功能,形成集思考、娱乐、互动于一体的新型综合空间。


9.jpg

©Walter Mair


基于开放、参与的需求,建筑内部由常规工厂的效率为先转变为游览与生产并行兼容的理念,设置了一个开放、通高的中庭,以此为核心组织功能空间。楼板的错动与韵律均体现在中庭周围,创造了视线的联系,给游客带来行走的丰富体验。


10.jpg

©Walter Mair


中庭中央还矗立着巧克力喷泉雕塑,被像蘑菇一样的支撑结构包围,呈现出非凡、独特的空间效果,从视觉上传达着品牌形象。


11.jpg

©Walter Mair


使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表现形式的突破,使工厂不再是孤立于城市一部分的功能性工业建筑,而是更具观赏性与可达性。



CopenHill 新型垃圾焚烧发电厂 / BIG



垃圾焚烧发电厂与工厂类似,也是与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筑,甚至相比较而言,带有更负面的形象感受。其形式与结构更是标准化与流程化,似乎不具备任何设计的意义。然而,在BIG备受瞩目的CopenHill项目中,为此类建筑赋予了新的价值。


12-1.jpg

©Dragoer Luftfoto


项目在设计之初即被构想为一个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对周边的社会产生附加的有效贡献。由于其位于早已由工业用地更新为极限运动场地的Amager工业滨水区,因此在原本垃圾发电厂的基础上,还整合了滑雪场、攀岩墙、徒步区域等娱乐空间。


13.jpg

©Aldo Amoretti


垃圾发电厂的建筑体量来源于设备的高矮顺序与应用组织,通过这种划分方式,同时也能创造出一个适用于滑雪的倾斜屋顶,为极限运动爱好者们带来新奇有趣的体验。非滑雪者则可以享受屋顶酒吧、健身区、观景平台等,使人们放松地游玩。


14.jpg


15.jpg

©Rasmus Hjortshoj


屋顶上还连续贯通着一座被绿植覆盖的多功能森林,一方面提供给访客漫步森林小径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景观调节着整个园区的微气候。


16.jpg

©Laurian Ghinitoiu


除了步行体验,建筑内部设置了一台直达坡顶的观光电梯,在电梯向上升起的过程中可以透过玻璃看到设备机器运转的场面。


17.jpg

©Soren Aagaard


整个建筑外立面由铝砖堆叠而成,白天光线可透过玻璃自然地撒入室内,夜晚内部的灯光则照亮立面,形成诗意的美感,使得整个建筑像一座现代的教堂”一般立于城市中,极具地标属性。


18.jpg

©Laurian Ghinitoiu


据Bjarke Ingels说“CopenHill是一种显性的建筑表达:其是世界上最清洁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它非常干净——外墙可以攀登、屋顶可以行走、坡道可以滑雪。这体现了享乐主义可持续发展。”这个设计转变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基础设施能够重塑环境,并丰富城市生活。


19.jpg

©BIG


在国内,基础设施的形象展现也逐渐受到重视。并且,为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环保产业,部分垃圾处理厂还将工艺处理流程作为展示对象向公众开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倪阳工作室便参与了多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立面改造项目,尝试将垃圾处理厂立面造型“公建化”,以更具艺术感的形式将其与周边社区融合,并体现对大众的开放。


20.jpg


21.jpg

西青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 ©章鱼见筑    


22.jpg


23.jpg

天津北辰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 ©章鱼见筑   


随着各项技术的改进、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以及公众普及的日益广泛,必不可少的城市器官在多方导向下体现出更为积极的建筑形象,也以此营造了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 /Snøhetta



提到功能的扩展与融合,还有一个不得不关注到的建筑类型便是图书馆。除了“藏书楼”“借阅室”以外,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以文化、艺术、社交等复合型中心定位。于2023年底建成并迅速引发打卡热潮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其中一个典型佐证。


24-1.jpg


25.jpg

©Snøhetta


设计在最初阶段就以“开放”“包容”为空间概念,欢迎人们在此学习、交流与讨论。为实现这种公共活动模式,建筑形式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分区分类模式,用一个巨大的森林“雨篷”覆盖整个空间。一棵棵“树干”延展至屋顶,形成近20米高的“树荫”空间。“枝叶”之间相互掩映、渗透,起到调节天光的作用。


26.jpg


27.jpg

©Snøhetta


屋顶下方塑造一个连续的阶梯景观,高低起伏,邀请人们在其中穿行、游历。梯田中央围合成剧场般的空间,引导人们的视线及行为。全玻璃的通透性立面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达到交互的效果。


28.jpg


29.jpg

©Snøhetta


整个空间手法与其说服务于“阅读”这一需要安静、舒适氛围的行为,不如说是导向“共享”“交流”等关键词。与此类似的逻辑在最近引发热烈讨论的“上海书城”改造项目体现得更为明显。


30.jpg

©CreatAR Images


据设计师传达,“书城“设计目的在于让不读书的人走进书店。书城室内以立面书架为主要语言,形成了连绵、高耸的书山状态。这些书架不完全以使用尺度而设置,更像是人的背景板,服务于带来震撼、沉浸的空间体验。


31.jpg

©CreatAR Images


在书山之间还置入了16个屋中屋,容纳着办公、剧场、美术馆、咖啡馆、画廊、礼品店、文具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通过使用方式的叠加,“上海书城“的受众相较以前有了极大提升,日均1万人次的涌入体现了戏剧性、社交型场所的吸引力。


32.jpg

©CreatAR Images


尽管视觉化、图像化的设计手法是否彰显了一种文化消费行为背后的浮躁,一直以来是此类设计争议的焦点,但不能否认的是,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角度来说,将游客吸引过来是公共文化设施的首要需求。只是,在此背景下,形式的应用如何平衡“打卡”与“阅读”,成为需要思考的课题。



形式追随……?



上述案例尽管核心功能大不相同,设计策略也丰富多元,但都延展附加了诸多额外的使用性质,其形式也都突破了常规印象中的模式。总结来看,似乎能够发现一些共性。


相较于对内执着固定的功能需求,这些建筑是在更大的城市与社会层面思考其定位与受众。为达到公众生活的参与和在场,建筑的共享成为了新的形式动力,开放的“中庭”、城市公园、模糊边界等都成为实现手法之一。


33-1.jpg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而由于建筑在互联网时代多以图像形式被体验与消费,这些建筑形式对视觉观感尤其关注。“精神性”“地标性”的场景常常能够激发集体记忆,带来认同与传播,也因此成为设计的逻辑导向。


34.jpg

©Ossip van Duivenbode


“形式追随功能”的语境产生于古典建筑繁琐的装饰风格与形式逻辑不再能满足现代主义建筑实用需要的时间节点,因此沙利文等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提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原则”。而这种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一直面临挑战。如今,新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对复合建筑的需求,也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演变趋势,回答“形式追随什么”成为机遇,期待着建筑师们的探索与突破。


发文编辑|Qicy

专栏/审核|Mel

审核编辑 | 07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https://www.sohu.com/a/749494170_121627717

https://www.archdaily.cn/cn/974596/snohettabei-jing-fu-zhong-xin-tu-shu-guan-nian-di-wan-gong-yin-xing-shu-guan-xia-yue-du

https://www.gooood.cn/renovation-of-shanghai-book-city-by-wutopia-lab.htm

https://www.gooood.cn/the-restoration-of-the-old-intelhorce-factory-by-system-arquitectura.htm

https://www.archdaily.com/1011705/the-mayoral-new-warehouse-logistics-center-system-arquitectura

https://www.archdaily.cn/cn/926242/copenhillneng-yuan-fa-dian-zhan-jian-hua-xue-chang-big

http://www.rmlt.com.cn/2021/0723/619590.shtml

http://www.rmlt.com.cn/2020/0509/579687.shtml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