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建筑大师们在中国的首个项目,发挥了几成功力?
2023/05/05
作者

千禧年后,中国建筑市场逐渐向外开放,成为不少世界级大师的舞台。各种风格的建筑荟萃一堂、令国人耳目一新。


在这过程中,建筑大师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往往为打开市场而倾尽所能,但由于大众的期待值被拉高,通常又饱受争议。


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三位建筑大师的首个“汉化作品”,与以往设计有何异同?

01

杭州天目里 vs 中央圣吉尔斯



伦佐· 皮亚诺


2020年,被誉为“超文艺综合体”的杭州天目里开业。23万平方米的天目里包含办公、美术馆、艺术中心、秀场、设计酒店及艺术商业等功能,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综合性的艺术园区。


640.jpg

©GOA大象设计


天目里的设计者之一是普利兹克奖得主、蓬皮杜艺术中心作者伦佐· 皮亚诺(RenzoPiano),这是他在国内承接的第一个项目。(GOA大象设计担任整座园区的执行设计)

建筑沿整个场地围合出一个130mx95m的超大广场,丰富的活动和事件都在这里发生。斜向切线的策略,不仅将建筑体量切割为适合人步行的尺度,同时也创造出广场和城市之间连通的路径,从而使内外贯通,空气和阳光都能渗透进来。


640.jpg

©GOA大象设计


640.jpg

©welling2015


底层的空间强调透明和视线渗透也同样基于对自然和城市的考虑。因此“天目里”不是一个封闭的办公园区,而是一个绿洲般的“城市客厅”和艺术生活的发生器。人的交流活动会影响空间,成为天目里生命力的核心。


640.jpg

©GOA大象设计


为了让广场获得更多的空气和阳光,伦佐· 皮亚诺在设计时特意将原本可建的11 层降至9 层,并在7层和8层做了退台处理,保证在每个角落都能有充足的日照。


640.jpg

©GOA大象设计


大约10年前,伦佐 · 皮亚诺在伦敦的科文特花园和新牛津街之间建起了中央圣吉尔斯项目,2022年,谷歌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座大楼。


640.jpg


640.jpg

图源网络


在中央圣吉尔斯建起之前,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前政府办公楼群,伦佐 · 皮亚诺以一座会呼吸的建筑为城市街区带来了“新鲜空气”。


640.jpg

©Michel Denance


坚固如磐石的街区被分割成一系列“建筑岛屿”,屋顶露台和建筑不规则的形状,组成了408000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和25000 平方英尺的餐厅及咖啡馆。这一手法在十年后亦被用于天目里的体量推敲中。


640.jpg

©RPBW


640.jpg

中央圣吉尔斯鸟瞰 © Michel Denance


640.jpg

天目里鸟瞰 ©RPBW&GOA大象设计


底层通透开放,入口大堂多为透明玻璃,视觉上将自然与阳光引入室内,与天目里绿洲般的“城市客厅”想法颇为相似。


640.jpg

©Joost Moolhuijzen


640.jpg

©Michel Denance


640.jpg

©Michel Denance


虽然体块推敲的原则与天目里如出一辙,但中央圣吉尔斯在幕墙处理上更加大胆 —— 121000块釉面瓷砖砌成22面色彩鲜艳的外墙,穿插着低调的透明玻璃,层次丰富,明亮活泼,极具生命力。


640.jpg

©RPBW


640.png

©RPBW


640.png

©Michel Denance


640.jpg

©Michel Denance


纵观伦佐 · 皮亚诺的设计生涯,绿色、生态与阳光,永远是他关注的重点。他的建筑虽然形态各异,但始终严谨而抒情,充满秩序之美。


640.jpg

©Michel Denance



广州大剧院 vs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扎哈·哈迪德


2010年建成的广州大剧院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中国的首个落成作品。它的设计源自自然景观,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


640.jpg

©Iwan Baan


建筑流线型的轮廓线条沿袭了扎哈一贯追求的自由与浪漫,将毗邻的文化建筑与广州珠江新城的国际金融塔楼统一起来。


640.jpg


640.jpg

 ©Iwan Baan


1800 座的观众厅是歌剧院的“心脏”。设计以非对称、不规则但体型均衡的多边形平面为概念,塑造了一个整体均衡,空间流动,富于节奏感的艺术厅堂。


640.jpg

 ©Iwan Baan


比广州大剧院晚3年建成的阿塞拜疆共和国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同样是扎哈的文化建筑代表作之一。


640.jpg

 ©Iwan Baan


作为苏联的一部分,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城市与建筑一直受到那一时期规划的影响。自从1991年由苏联独立后,阿塞拜疆投入巨资进行现代化建设,希望走出苏式现代主义的影响。


640.jpg

 © Iwan Baan


2007年,扎哈·哈迪德被任命为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总建筑师。当地政府希望能够将这座文化中心设计为国家文化事业的代表性建筑,脱离纪念碑式的苏联建筑形式。


640.jpg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与周边建筑 © Iwan Baan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设计在建筑四周的广场与建筑的室内空间之间建立了一种连续而流动的关系。广场作为地面的一部分,与巴库的城市网络直接联系在一起,地面逐渐升起,围合成公共的室内空间。


640.jpg

©Hufton Crow


广州大剧院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两大艺术中心的造型都采用了扎哈最爱的不规则曲线,并在周围广场与建筑室内之间建立了一种连续而流动的关系。


640.jpg

©Hufton Crow


广州大剧院圆滑的过渡贯穿在不同的元素和不同的楼层间;而在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为了使参观者体验室内空间的流动性,竖向的结构元素被包裹在围护结构和幕墙系统中,营造出了大尺度的无柱空间,


640.jpg

广州大剧院的圆滑过渡 @Iwan Baan


640.jpg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无柱空间 @Iwan Baan


为了突出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设计师还对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照明系统做了精心设计。白天建筑体量反射阳光,外观随时间和观看角度的不同不断发生变化。而到了夜晚,由室内照向室外的光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并维持室内外的流动性。


640.jpg

©HuftonCrow


640.jpg

©HuftonCrow


此外,两大艺术中心的特殊表面几何均促成了非常规的结构方案。


在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工程师引入曲折柱,使得表面可以由地面翻转到建筑西侧。


640.jpg

©Helene Binet


设计人员还针对表面的几何形状做了大量的研究以保持建筑和景观连续性。


640.jpg

©Helene Binet


而广州大剧院外表由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组成,用了5000多块玻璃和75000块石材,大小形状各异。这颇具动态美感的造型也付出了代价,施工技术不足和后续维护不善,让如今的广州大剧院略显粗糙。


640.png

图源网络


从1983年以香港山顶俱乐部一战成名、1993年首个项目维特拉消防站在莱茵河畔建成,到2013年广州大剧院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先后落成,扎哈被打上“奇葩、标新立异”标签的设计风格在30年间不断演变,如今沉淀出了一份温柔。两大艺术中心美轮美奂但却不咄咄逼人,凌乱美中带着自信的秩序感,它们一定会成为两颗世界文化建筑史上熠熠生辉的宝石。



央视新总部 vs 鹿特丹大厦



雷姆·库哈斯


2012年竣工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 (CCTV) 是OMA重新定义的摩天大楼代表作,大楼面积约为 473, 000 平方米,包含电视演播室﹑办公室﹑广播和制作设施,是 OMA 在中国建成的首个主要项目。


640.jpg

©Iwan Baan


CCTV 大楼改写了摩天大楼一味追求高度的模式,两座塔楼从一个共同的基座拔地而起, 相互倾斜,在空中合拢,形成一个出挑 75 米的巨大的直角悬臂。


640.jpg

© OMA


大楼的设计将以往分布于城市中各个区域的电视制作的不同功能,完整紧密地组织在一个环状结构之中。


640.jpg

© Iwan Baan


与CCTV大楼同期建成的鹿特丹大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OMA认为庞大的规模无论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具有城市的密度和多样性,因此这三座层叠交错的大楼可以看成一座垂直城市。


640.jpg

© Ossip van Duivenbode


640.jpg

© OMA


640.jpg

© OMA


无论是CCTV大楼还是鹿特丹大厦,它们都带有强烈的OMA风格 —— 分析得出业态内容和各自面积要求,先用体块解决业态分区, 接着细分功能, 最后处理交通流线。


640.jpg


640.jpg


用模型对体块进行疯狂推敲,也是OMA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640.jpg

CCTV总部体块模型 © OMA


640.jpg

鹿特丹大厦体块模型 © OMA


OMA的建筑形态虽怪异但简单直白、有震撼力、目的性强。他们的图表视觉冲击大,逻辑清晰有效,风格自成一家。


640.jpg


尽管CCTV总部大楼自方案揭晓以来一直争议不断,OMA却凭此项目在中国打响名声,后来又建成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陆家嘴展览中心。


640.jpg

上海陆家嘴展览中心 © OMA


只有令人厌烦的建筑才只有一种声音。建筑是需要争议的。


—— 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并不像大多数职业建筑师那样信仰建筑学本身的力量,他从社会生产,分工,经济,政体等方面思考社会,而建筑只是他回应这些问题或需求的工具。无论公众对OMA的作品评价如何,都不能阻挡OMA对建筑文化的探索。



结语



三位大师在中国留下的首个作品,都传递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设计理念,并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大家认为这些“汉化建筑”,分别发挥出了大师的几成功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发文编辑|XZn
专栏编辑|Mel
审核编辑|Miranda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http://www.goa.com.cn/

https://www.archdaily.com/954260/ooeli-renzo-piano-building-workshop

http://www.rpbw.com/project/central-st.-giles-court-mixed-use-development

https://www.archdaily.com/104147/central-st-giles-court-renzo-piano-fletcher-priest-architects

https://www.oma.com/projects/cctv-headquarters

https://www.oma.com/projects/de-rotterdam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