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城市公共空间的“陷阱”,为什么设计要“与人为敌”?
2023/03/27
作者

近日,成都太古里商场大慈寺旁的户外喷泉水池登上热搜。


原来是因为这个水池太浅太“隐形”,平时蓄满水大概有5-6厘米深,不仔细观察的话和寻常地面差不多,很多人误踩进去,鞋袜皆湿。

对此,商场客服工作人员解释说,水池旁边一直都有警示牌,只是人们没有留意。然而网友发现,早在2019年就有不少媒体报道过这个“坑人”水池。几年过去了,路人不留神还是踩进了同样的“坑”。

隐形水池悄悄变“鞋袜杀手”。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一个展现了极高美学造诣的设计,在建成后也设置了安全保护措施,为何人们还屡次掉入“陷阱”?难道美学和安全真的不能兼得?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哪些“城市陷阱”不易被察觉但又存在着安全隐患呢?

01

景观喷泉伤人事件



高水压+漏电


在炎炎夏日里,清凉的喷泉诱惑满满,许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玩水,有些孩子还会特地带着装备,穿着雨衣和凉鞋和水池来场亲密接触。


640.gif


然而这些美丽的喷泉,却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喷泉伤人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巨大的水压、电力控制开关、湿滑的地面、不洁净的水体都暗藏危机,甚至会在几秒钟内夺走孩子的生命。


640.gif


·    2017年8月18日,吉林四平一小女孩在景观喷泉中遛狗不幸触电倒地,见状孩子母亲和奶奶上前救, 均遭电击。当晚小女孩不治身亡。


·     2017年8月2日晚上7时许,湖南邵阳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女儿和侄女看音乐喷泉。水柱打湿了侄女和儿子的衣服,她就把孩子抱到喷泉外围。此时,9岁的女儿已经倒在喷泉里,口鼻流血。女儿当即被送往医院抢救,但还是当晚死亡。


·    2013年8月14日,山东潍坊8岁的小杰在广场的喷泉处玩耍时,突然被高压喷泉顶起2米多高,然后重重地摔到地上。喷泉的巨大冲力导致小杰直肠破裂。


喷泉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网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将10斤左右的西瓜,放在喷泉的泉眼上,喷泉喷出时,西瓜瞬间爆裂。


640.gif


除了巨大水压造成的伤害,漏电也是喷泉意外的元凶之一。喷泉靠电力带动,一般情况下安全系数是很高的。但随着设备老化,日常检修并不能完全杜绝漏电等安全隐患。喷泉水暴露在户外杂质较多容易导电,若此时有人员进入喷泉内,则会造成致命伤害。


此外喷泉水循环利用,难免滋生细菌,如果接触了喷泉水,一定要仔细清洗。


640.gif

(本节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服务于美,还是服务于人?



设计师的职责悖论


喷泉的自带隐患需要业主与行人共同努力,为自己的安全负责也是为他人负责。但这其中,设计师是否有责任和义务呢?

本次热搜主角成都太古里的水池,是近年流行的浅池水景,池底与地面基本持平,不蓄水状态下是可以行走的。


640.jpg


640.jpg


水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景观,而是类似于“无边泳池”的概念。隐形的池边让水体成为了一块大地的“皮肤”,浑然一体,非常漂亮。


640.jpg


640.jpg


640.png


许多设计师在追求“隐形池边”的道路上走得很远,水池的边界越来越简洁、模糊,为的就是让人们察觉不出。


640.png


出于美观考虑,太古里商场并不希望拉起警戒线围住水池或是增加过多的警示牌。但顾客来到太古里游玩本身就会四处张望或是用手机拍照,注意力没放在脚下也无可厚非。这就引出了设计师的职责悖论 —— 服务于美,还是服务于人?


隐形、无边际的精致感是设计师的职业追求,如果在水池边铺一圈鹅卵石,效果确实大打折扣。但如果有更有效的提醒路人的方法,这种“美的牺牲”,是否也能接受呢?新闻里被热议的场景是否也能避免了?


毕竟热搜视频里无意中踩进水池的都是健康成年人和小朋友,最多湿透鞋袜裤脚、狼狈地跳出来。如果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滑倒,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本节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与人为敌”的城市环境



“危机四伏”的城市空间


2018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曾在演讲中以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与人为敌”的城市环境。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市中心一条宽敞的人行道上,有一条深度约为10cm的水沟。夜间缺少灯光的区域,水沟几乎看不出来。


640.jpg


起初李迪华教授不理解为何要这样设计,后来他想到:都江堰以排灌系统闻名,所以设计师就在这个城市最重要的一条人行道上修了一条排水沟,作为城市名片的象征。


然而在水沟的两侧,没有任何警示或保护措施。如果在夜晚,不熟悉的路人很容易跌下水沟。10cm的深度虽然不多,但稍有不慎就能摔伤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而它对老人或残疾人的伤害更不可想象。


在中国城市的广场上,类似的陷阱还有很多,比如下图的阶梯。


640.jpg


当站在阶梯顶部时,一回头会发现所有的阶梯都消失了。如果在强烈的阳光下或者是在晚上,这个广场能够正常地使用吗?


640.jpg


李迪华教授又展示了一张北大校园内的照片。每到节庆喜庆的时候,学校会在路灯上挂宣传标语。


640.jpg


然而当有行人经过时就会发现,宣传标语支架的高度和成年女性的头部高度基本一致。


640.jpg


这种铁杆非常锋利,教授的手撞上去后立刻出血,而它的周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如果路人经过时一个不留神,就会划伤头部。


640.jpg


同样是大学校园内,一座曲桥横跨小河,但它既没有护栏也没有路灯。在夜间过河,一条漆黑、曲折又没有保护的桥,该怎么过?


640.jpg


这是城市街心公园中一个漂亮的雕塑,吸引了不少儿童在周围玩耍。但在它旁边种了一种四季常绿的危险植物,叫剑麻。李教授居住过的小区里,曾经有一个两岁多的小孩被剑麻刺瞎眼睛。


640.jpg


李迪华教授还提到,他每年都会和学生一起租上轮椅车、拐杖、婴儿车,穿公园走大街,然后发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公园,对使用助力工具行走的群体而言实在寸步难行。


640.jpg


640.jpg


640.jpg


在不少城市中,普通人的出行已暗藏危机、“陷阱”重重,更何况行动不便的人士呢?而正值壮年的普通健康人,又有谁能保证自己没有日渐衰老、行动不便的一天呢?

(本节图片来源李迪华教授在一席的演讲,如有侵权请告知)



“反流浪者”设计



敌对公共空间的无差别“攻击”


如果说上述案例都是设计失误造成的“陷阱”,那城市中一些“反流浪者”的设计,一定是刻意为之。


由家具公司Factory Furniture制作的,名为Camden的长凳。它的外观只是一款水泥长凳,但凹凸不平的表面很明显不适合于躺下。


640.jpg


640.jpg

© Factory Furniture via Wikipedia


类似的座椅设计比比皆是:


640.jpg


640.jpg


640.jpg


公共场所铺设各种形态的尖锥,也是阻碍流浪者驻留的常用手段。


640.jpg


640.jpg


640.jpg


640.jpg

图源网络


但就像任何人都会衰老、都可能有行动不便的时候一样,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需要在户外躺下、留宿的情况,任何群体都有可能被针对。设计师和公众也应该意识到“敌对公共空间”进行的是无差别“攻击”,伤害的并不单纯是流浪者,是所有使用公共空间的人。


地面上的尖锥,即使普通人走过也要格外小心,以防撞脚或摔倒受伤。


640.jpg


花坛边竖起尖刺,但总有人需要休息。


640.jpg


2013年,加拿大一个广告公司将公园座椅本身作为了一个打击“反流浪者”设计的媒介,以示他们对公共空间的理解。


640.jpg


640.jpg


当公共空间开始敌对“城市流浪者”,设计师面对的已不是“服务于美,还是服务于人?”的选择。设计师应平等地对待所有人,还是保护某个群体的利益?

(本节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


设计应服务于美,还是服务于人?

这两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矛盾

但当城市“布满陷阱”

当环境“与人为敌”

设计师是否应在落笔前多一些思考?


专栏编辑|Mel

发文编辑|Miranda

审核编辑|Zy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夜深人静,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牵着手穿过这个曲桥,难道你们不担心他们会掉到水里吗?》 公众号:一席 作者:李迪华

《当公共空间开始敌对“城市流浪者”,设计师真的“无罪”?》公众号:ArchiDogs 建道筑格 作者:三水金

文章收藏